APP下载

前者有内疚感,后者则是羞耻感

2024-01-05晓林

现代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内疚感羞耻感暴徒

晓林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错事后马上道歉,主动请求对方的原谅,有的孩子却宁可受罚也不说软话,原因何在?

小岳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而且服从判罚,可是为什么不肯道歉呢?他脾气这么倔强,好像不大正常

周六,岳先生陪12岁的儿子小岳去足球兴趣班接受例行的训练。这天的训练项目是分组对抗比赛,小岳司职前锋,踢得有板有眼。

突然,双方队员在球门前发生冲突,岳先生连忙跑过去帮助教练解围。原来,小岳求胜心切,在对方守门员已经抱住足球的情况下,仍不收脚,导致守门员脸部受伤,腮帮子上留下明显的鞋印。

“过来!道歉!”岳先生冲小岳怒吼,“你是球员还是暴徒?”

“合理冲撞嘛,怎么能怨我?”小岳为自己开脱。

“别狡辩!这是犯规动作,你被红牌罚下场了。”教练做出裁决,示意小岳离场。

“不行!”岳先生觉得这是教儿子懂礼貌的好时机,“小岳,你今天必须道歉。”

“罚都罚了,还啰唆什么?”小岳拒绝道歉,“我又不是故意的。”

岳先生不答应:“你伤害了人家,理应道歉!”

受伤的守门员劝岳先生:“叔叔,别难为小岳了,我们是好朋友,我的脸现在也不怎么疼了。”

球员们七嘴八舌,有指责小岳下脚太狠的,有称赞守门员大度的,有讨论比赛规则的,也有抱怨岳先生耽误训练的。

岳先生不便再纠缠下去,但他对小岳做错事不肯道歉这件事耿耿于怀。他通过微信咨询:“小岳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而且服从判罚,可是为什么不肯道歉呢?他脾气这么倔强,好像不大正常。”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错事后马上道歉,主动请求对方的原谅,有的孩子却拒不道歉,宁可受罚也不说软话,原因何在?家长往往认为这是孩子性格不同的表现,其实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造成的。

用心理学术语来解释,小岳拒绝道歉,其实是在进行自我防御

在人的诸多情感中,羞耻感十分重要。心理学认为,羞耻感是一种社交情绪,是一种觉得自己有某种问题,因而不被他人喜爱的感受。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羞耻感,但羞耻感不是消极情绪。产生羞耻感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短时间的羞耻感是一种健康的反应,能够促使人反省,从错误中总结教训,学习他人的经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是,长期的、内在的、强烈的羞耻感是有害的,会让人出现许多不被他人接受的行为,甚至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羞耻感强烈的孩子,会对那些让他丢脸的情景保持高度的敏感,会想方设法地守护自己的自尊心。

小岳之所以不肯道歉,是因为他正被强烈的羞耻感折磨。道歉对他而言,意味着承认“我是个糟糕的孩子”“我是爸爸所说的那种暴徒”,尤其当众道歉,需要他放下自尊心来争取对方原谅,让他感觉很羞耻。用心理学术语来解释,小岳拒绝道歉,其实是在进行自我防御。

那些做错事后主动、真诚道歉的孩子就没有羞耻感吗?他们看上去也是十分羞愧的样子。没错,他们是很羞愧,但这种羞愧不是羞耻感,而是内疚感。

内疚感和羞耻感是两种经常交替出现的情绪,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细微的区别。

如何区分羞耻感和内疚感?通俗地说,内疚的孩子心里在想:“我做了一件错事。”受羞耻感影响的孩子心里在想:“我做了一件坏事,我是个坏人。”

两者的细微差别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天差地别:

那些真诚道歉的孩子,因为心怀愧疚,愿意弥补行为上的过失,反省的重点是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那些被羞耻感折磨的孩子则不然,他们反省的重点是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内心被无价值感所包围,于是选择拒绝道歉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缓解内心的痛苦。

如果家长不了解羞耻感和内疚感的区别,经常在批评孩子时激发孩子的羞耻感,即通过孩子的不当行为来推断他的动机是坏的,进而否定孩子、贬低孩子,比如骂孩子“废物”“没出息”,或者像岳先生那样斥责小岳是“暴徒”,尤其是当众羞辱孩子,不给孩子留面子,孩子是断然不肯道歉的。

当孩子感觉到强烈的羞耻感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承担责任,而是逃避这个令他无地自容的情境。他不肯道歉,其实是不肯接受对自己的贬低和否定,是在捍卫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的孩子心理脆弱,会将对他行为的批评当成对他这个人的否定,在心里自我贬低、自我否定,哪里还有心思道歉。

有些家长片面地理解“知耻而后勇”,习惯利用羞耻感来控制孩子,通过羞辱孩子,让孩子知耻并奋发图强。其实,这样做非常危险。

心理学认为,孩子因为羞耻而改变、家长因为制服了孩子而感到轻松,都是假象。对孩子而言,家长的羞辱是一种背叛,背叛了孩子对家长无条件的依戀与信赖。他可能会把自己的感受、行为掩藏起来,与家长越来越疏离;他可能表面对外界的评价越来越不在乎,其实内心充满了无助;他可能习得这种沟通方式,以牙还牙,反抗家长;他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价值感、存在感……总之,家长羞辱孩子,其实是在削弱孩子向上的力量。

近几年,孩子因被家长批评而离家出走、跳楼、跳桥的事件时有发生。人们感叹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其实家长更应该反省。当孩子被刺激出强烈的羞耻感,感觉自尊被剥夺、没有存在价值时,会悍然选择毁灭自己。

“你要记住,他是一个有积极动机的好孩子,只不过做了糟糕的选择。”这是批评孩子的重要前提

那么,家长怎样批评孩子才能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而不是羞耻感呢?

美国亲子教育专家丽贝卡·艾恩简明扼要地指出:“你要记住,他是一个有积极动机的好孩子,只不过做了糟糕的选择。”这是批评孩子的重要前提。

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他们做错事有时是因为无知,有时是因为疏忽,有时是在试错,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既要引导孩子对行为进行反思,又要不断地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进步。

比如,孩子在家里踢球砸坏了吊灯,家长不能骂孩子是“败家子”,而应该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在练好脚法之前,还是去操场上踢球比较好。”

再比如,岳先生不应该骂小岳是“暴徒”,而应该这样说:“怎么这样不小心!知道人家有多疼吗?”

家长这样批评,能快速唤醒孩子的内疚感,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

接下来,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弥补过失?第一步是口头道歉,第二步是行为弥补,比如打扫碎玻璃、送伤者就医等。

家长这样做,孩子就不会那么忌讳道歉了。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内疚感羞耻感暴徒
俄罗斯暴徒-M级导弹舰
别用内疚感绑架孩子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
拆屋效应
假如有暴徒
我不是暴徒
内疚也是病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做平等父母,勿道德绑架
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