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跃儿:人格健全才是幼儿真正的起跑线

2024-01-05远方

现代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同理意志力小树

远方

【人物名片】

李跃儿,“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入选“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关键期关键帮助》等。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李跃儿芭学园”,常年吸引着许多幼儿教育理想主义者、媒体记者的到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导演张同道,用12年时间跟拍芭学园孩子的成长历程,制作了纪录片《零零后》。这部纪录片的放映,让这所幼儿园的创始人李跃儿走进了公众视野。

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是什么?幼儿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我们来看看李跃儿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建构人格需要长期浸染。比如染蓝布,白布泡在染缸里,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温度,才能成为真正的蓝布。刚把白布放进去就拎出来,好像染蓝了,但太阳一晒、雨水一冲,颜色就会褪掉

笔者:您大学学的是师范美术,是什么原因让您开起了幼儿园?

李跃儿:我最初在中学当美术老师。那时,前辈告诉我,想维持好课堂纪律,就要严厉地管教学生,所谓“严师出高徒”。于是,为管好学生,我对待学生非常严厉。后来我调到市文化馆教孩子画画,一天上课,一个孩子尿裤子了却不敢求助,甚至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因为我有过类似经历。我6岁时,我妈用一根布条给我做裤带,结果我上厕所时,越急越解不开,憋不住就尿了裤子。放学后,我怕被我妈骂,想去邻居家把裤子烤干再回家,结果邻居阿姨没有同意。

将心比心,这件事促使我反思:严厉地管教孩子,带给孩子的真的是爱吗?我意识到,管教过于严厉,会给孩子造成伤害,让其内心充满恐惧和自我否定。于是,我下决心不再那样对待孩子。改变教学态度后,我的课堂其乐融融,不光孩子快乐,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幸福。

为追求更理想的教育模式,20年前,我辞职,从宁夏来到北京,力图创办一所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没想到,一路走来,虽有磕磕绊绊,但我真的成功了。

笔者:做教育多年,您认为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是什么?

李跃儿: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是,太重视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如今教育内卷严重,有些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幼儿园孩子学习小学内容,结果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等孩子上小学后,反而失去了学习后劲儿。

笔者:家长不抓学习,那抓什么?或者说,什么才是幼儿的真正起跑线?

李跃儿: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是幼儿真正的起跑线。

为上小学做准备是必要的,但绝不是让孩子早早地学习小学课程。家长在孩子0~6岁时,帮助他建构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

笔者: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构健全的人格呢?

李跃儿:第一,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并给予充分尊重。家长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要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尊重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给孩子提供帮助。

第二,给孩子提供自我成长的机会。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立场、感受,这样孩子才能在遇到事情时把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最终采取对双方都有利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三,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感受力,包括帮助他人的意愿、因帮助他人而自豪等。这些都属于社会性能力,我们每个人都靠帮助、服务别人而获得生存机会,如果孩子长大后完全不能利他,是很难生存的。

第四,是意志力、使命感的培养。如果孩子意志薄弱,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他做什么事情都很难成功。

孩子越小,建构健全的人格越容易;等孩子长大后,人格基本定型,思维定式形成,再想突破就难了。人格健全的孩子,皮实又扛事,人生路上遇到困难会乐观面对,并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家长对“速成”有种病态的迷恋。比如,想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感受力,今天让孩子种土豆、明天让孩子去郊游。活動很多,看似热闹,其实这些活动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

建构人格需要长期浸染。比如染蓝布,白布泡在染缸里,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温度,才能成为真正的蓝布。刚把白布放进去就拎出来,好像染蓝了,但太阳一晒、雨水一冲,颜色就会褪掉。

我为什么一开始要答应和那个小男孩结婚呢?因为这句话的背后是孩子对我的喜爱,所以回应孩子的情感就够了,不要说大道理

笔者:有些家长想让孩子富有同理心,会采取强制的办法。比如,孩子不想把玩具借给别人,家长觉得孩子自私,直接把玩具从孩子手里夺走借给别人,还对孩子振振有词:“我这是在教你怎么对别人有同理心。”这种教育方法不仅给孩子造成伤害,还让孩子觉得同理心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一个强人所难的借口,日后与人交往时他也这样对待别人,反而成了没有同理心的人。显然,这些家长的做法是错误的。

请问,您的幼儿园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李跃儿:我们这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孩子要试着照顾布娃娃,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并把被家长爱的体验转化成对布娃娃的关怀。孩子要经历一个照顾他人的过程,才能培养出同理心。如果家长总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训导孩子,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做到同理、共情,不现实。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件小事。幼儿园里有个小男孩对我说:“老师,我要跟你结婚。”我本可以告诉他:“你还小,现在还不能结婚,而我也不能跟你结婚,因为我已经有老公了。”这话没有错,也没有指责孩子,但孩子还是会有被否定的感觉。于是,我对他说:“哎呀,我太开心了,等你长大我们就结婚!”不用担心这样会误导孩子,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很快就会知道这种想法不现实。半年后,这个小男孩又对我说:“老师,我不能和你结婚了。因为等我长大,你就老了!”“那好吧。”我摸摸小男孩的头,一笑了之。

我为什么一开始要答应和那个小男孩结婚呢?因为这句话的背后是孩子对我的喜爱,所以回应孩子的情感就够了,不要说大道理。

笔者:很多家长想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但方法刻板,要求孩子有始有终,不允许孩子有多元兴趣,更不允许孩子改变兴趣。比如孩子想学弹琴,一旦学了,家长就觉得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弹下去,如果哪天不弹,就打骂孩子,觉得孩子没有意志力。

李跃儿:这不叫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这叫虐待儿童。

孩子年龄小,不完全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多久。如果逼迫孩子把他心血来潮时想做的一件事持久做下去,很不现实。成年人想持久地做一件事,尚且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和反复审视目标是否合理才能坚持,何况孩子?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重点不在孩子无法坚持时逼迫他坚持,而在重新激发他对这件事的兴趣。有兴趣作引导,自驱力才会增强,专注度才会上升,意志力自然会水涨船高。孩子对某件事失去兴趣,家长要在这件事里开发出新的兴趣点,把这件事的价值展示给孩子看,把孩子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当然,如果尝试后,孩子还是对这件事没有兴趣,家长也要允许孩子放弃。

笔者:有些家长严格按照“成长时间表”培养孩子。比如,书上说孩子两岁半能控制大小便,家长一对照,发现孩子没达到,于是对孩子采取强制手段。这种做法可取吗?

李跃儿:儿童成长有普遍规律,但个体之间又有差异。一般情况下,两岁半的孩子能够控制大小便,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做不到。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长不要着急,更不要发脾气或惩罚孩子。家长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在他需要帮助时提供帮助,而不是粗暴地干涉他。比如,多准备几条裤子换洗,而不是逼迫他按时按点上厕所。

笔者:干涉和帮助的区别是什么?

李跃儿:告诉孩子:“有便意就去厕所,天冷穿得厚,如果裤子不好脱,我可以帮你。”这是帮助。

孩子对括约肌的感受和练习在私密状态中才能进行。如果家长端着便盆跟在孩子身后,不停地问:“你现在想上厕所吗?”容易把孩子大小便的感觉搞紊乱,本来没有便意也觉得有,本来有便意又觉得没有,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甚至带来心理问题。这就是干扰。

有则寓言说,旱季来临,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小树的叶子蜷缩起来,知道小树渴了,及时浇水,小树长得很好;园丁B对小树不管不问,小树熬过旱季,迎来雨季,也活了下来;园丁C很关心小树,且认为树叶伸展才是健康的,于是不辞辛劳地把小树蜷缩的树叶一片片掰开、展平,结果小树很快就死了。

其中,园丁C就是干扰型家长,不懂教育却责任心泛滥,不惜采用强制措施给孩子纠错,结果付出很多心血,却坏了大事。

給他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关怀,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才是他将来获得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笔者:我知道您有一个儿子,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您遇到过棘手问题吗?

李跃儿:我曾是糟糕的家长,家长能犯的错,我都犯过。

记得有一次,儿子考试成绩不好,老师告状后,晚上我跟他爸把儿子赶出家门,说不要他了。儿子死死拉着门把手,我和他爸一个往外拉孩子,一个掰孩子的手,直到把他推出家门。

我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后来成了老师,优秀的孩子见多了,处处看儿子不顺眼,总想纠正他。结果,弄得孩子一点自信也没有。恰好那时,在我的班上发生了学生尿裤子的事,我开始深刻反思,并深入研究儿童教育。通过学习,我知道儿童的发展犹如种子的发芽,家长应该像尊重大自然一样尊重孩子,拔苗助长或一厢情愿地预设成长模式,把孩子硬套进去,都是不恰当的。当时我错了就是错了,好在儿子原谅了我和他爸,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神。

笔者:您认为儿子将来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是事业成功、富甲一方吗?

李跃儿:不是。给他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关怀,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才是他将来获得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编辑:杨 子】

猜你喜欢

同理意志力小树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Willpower 意志力
意志力也要用在“刀刃”上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渗透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送你一棵小树
我们的小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