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2024-01-05邱宇孔藤桥黄葵徐茹莹
文/邱宇 孔藤桥 黄葵 徐茹莹
引言
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以无线通信网、卫星、互联网+、个人电子产品(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等)等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持续向其提供多元化、智慧化、多维度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教育信息化由此进入到全新高速发展状态,其中以“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内涵扩大,以B-Learning 为代表的混合式教学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 取向。在此背景下,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时代价值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又名“线上+线下教学”,强调传统教学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有机融合,要求教师以多元组织形式、核心知识问题的展示作为教学过程的重心,将发展学生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以推动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被动至主动的进入深度自主学习之中,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要结合信息技术优势,运用虚实教育资源,以多元问题情境、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促使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生命周期生态化发展,把全方位育人和学生学习能力休戚相关,真正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将建设中国特色高职院校的愿景提出,重点提出高职教师应把握教育信息技术时代优势,促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模式多元化,其中以混合式教学等为典型代表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支持,其教学过程承载的信息内容较之传统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另外,混合式教学强调学习者对知识习得必须建立在学习者将“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主动关联,实现了主动学习的“实时在线”。所以,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运用能够将学生置身于多元化学习状态之中,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形成能力作为教学过程的三大主体。
(二)有利于打造课堂教学多场域话语体系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指出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目标是促使学习者自主获取虚拟空间信息处理、交流、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需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式整合“线上+线下”多场域教育资源,以“学生中心、能力导向”作为风向标进行课堂教学革新,全面形成智能化、个性化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所以高职院校混合式改革工作以“线上+线下”多方位平台为媒介,鼓励大学生将自身学习特征等内容进行实时的智能化编辑、总结,联合行业专家、社会精英进入教学空间,促使“师生”“专家”“精英”等均成为教学过程中新话语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但纵深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深度,更为其叠加构建实现自主获取知识、问题解决技能的重要平台,极大提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较之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中趋于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注重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力求改“教师中心”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转“知识习得”为“能力形成”,以促进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专业问题、自觉生成专业知识体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中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革新理念保守滞后
混合式教学改革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关注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以“问题导向、能力形成”的发散式一体化教学理念。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革新方面观念较为保守滞后,缺乏对混合式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筛选和整体的意识,所呈现的教育内容等无法完全满足大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知识学习习惯,不符合其对立体化、快掌握、速了解的碎片化知识的偏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呈现基础化、单一式操作,“以讲代导”“以讲代练”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主流,缺乏对教学信息的创新性加工,没有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设计教学内容,使得专业知识呈现方式不具有教育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智慧化、个性化的典型特征,没有彰显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亟待加强
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快节奏、高速化的特征,在此之下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师混合式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其教学内容的传递形式更是呈现出多样化、多维度特征,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突破传统学习方法的桎梏。但是,现实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利用硬软件开展教学的方式单一、刻板,同质化现在严重,没有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载体,没有将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有效契合,逐渐导致内容衔接性差,甚至出现互相矛盾、脱节、冲突重复等问题,从而致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1]。
(三)探究性问题情境构建不足
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改革过程中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充分体现自身对问题的自主认知、对问题解决策略的主体选择。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常以“自问自答”“自问无答”为主,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探究、合作讨论时间。如Office 办公软件操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开展“Excel 和Access”的内容教学时,当学生仍处于探究已学内容“Excel 的操作”和新授内容“Access 的操作”的对比时,高职院校教师已迫不及待抛出“两者在数据处理上的异同体现在哪里”“哪些操作优势是Access 所具备的?”等一系列问题,继而在教师电脑端完整演示了Access 的完整操作过程,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无法实现,教学仍以教师主讲为中心,极大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随着在线教育内容与呈现形式的不断深化、拓展,以混合式教学为典型的教学模式潮流涌动,促使着高职院校在不断推进的教育变革浪潮中愈加注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混合式教学改革在推进中,需要来自诸如技术提供、资源引入、后期维护和完善等方面的运作与协调,任何环节的疏漏与缺失,均无法实现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所以,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应强化两种模式的有效衔接,裂破传统教学的主体性壁垒,实现“师生双主”“多维交互”之下的有意义学习过程,这不仅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途径,亦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性选择[2]。
(一)鼎新思想,锚定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全面赋新之下的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全面实施要依据学校人才定位、市场对人才需求特性而全盘式厘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于依托学校优势资源、地方区域经济特色,构建特色化、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鼎新思想,摒除传统旧弊。在“三教改革”之下,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强调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藩篱,应转变传统“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学理念,调研区域经济对人才能力的诉求,与当地政府、一流标杆企事业等开展基于人才培养的多方会谈,切实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时代下新经济形式、新产业领域对技术型人才的新需求。只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之时,秉承持续改进原则,对标混合式教学的“三维融通”(线上与线下融通、师生融通、校内与校外融通),培塑智慧化、过程性、多场域评价体系,对培养目标进行常态化评估、反馈,以灵活、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在混合式教学革新理念之下,高职院校教师应以信息技术优势为重要载体,凸显“新工科”人才共育特色,重塑校内外学习共同体,不断将更新迭代的最新行业技术引入专业技能知识与能力的讲授之中,以“三微一端”等平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贯通。
(二)优化设计,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1.持续优化教学设计
随着混合式教学的不断推进,高职教师应以科学合理的混合教学设计为基本途径,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学习要求进行契合,利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不同优势,促使大学生分别推进信息接受类内容(概念、理论内容)和交互沟通类内容(讨论、探究、实践内容)的学习,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如在《建筑工程经济》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概述内容、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价值工程划分为信息接受类内容;将资金的时间价值、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指标、项目融资、多方案的经济性比较和选择等内容划分为基于信息和基于交互内容;将项目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等划分为基于真实实践环境。
2.拓宽学习问题表征
随着个人电子产品的普及化,高职大学生信息类素养普遍较强,对网络信息的粘合强度高,但对信息技术内容的感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高职院校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样化问题,拓展探究问题表征的角度,以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其利用虚拟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
(三)丰富载体,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混合式教学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紧抓契机,充实丰富多样的技术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动态虚拟、实验操作等成为课堂教学主旋律,持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养。在关键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可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促进学生上机实际操作,激发其在“猜想与假设”环节中验证操作过程、优化学习思路。如在学习“建筑材料”内容时,高职院校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以实训活动为基本载体,以实际工作领域为学习范围,以3D 虚拟仿真实验为虚拟环境,依据高交互模型,促使学生在操作VR 虚拟仿真软件中真切感知知识的实践性,达到以“虚”促“实”的学习效果[3]。
另一方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高职发展必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以“职教二十条”为标准,开展课堂革命。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将行业领域专家、龙头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如可与广联达等知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建BIM 实验室,开展BIM+3D 模型构思、BIM+平面设计等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职业院校、知名企业协同育人。
(四)学生中心,激发学习主动性
混合式教学认为高效教学组织的开展应坚持学生中心,设置探究问题贯通其中,为其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对问题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为其顺利解决问题提供支撑。如在《BIM 参数化建模基础》课程授课时,教师可首先组织学生分别利用ArchDaily、谷德设计等线上平台对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资料查阅;查阅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不同阶段发展特点,随后呈现学习材料如《BIM Handbook》《Green BIM》等书籍文章,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建筑过程中的三维建筑问题,更为充分调动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可利用云班课发布学习任务,设置开放性探究问题、劣构性项目等,对学生进行隐形异质分组;继而大学生可根据学习任务要求,通过云班课线上讨论区开展学习、分工、设计。在大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实时查看任务推进进度、及时对学生发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能够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深度迁移,提升其学习自主能力。如在学习“CAD 绘制建筑平面图”之后,教师可设置设计任务,要求大学生利用绘图软件如迅捷CAD 编辑器进行绘图,并将绘图过程设计成小组微课,上传至云班课平台。教师可组织专业课教师、学生对学生微课进行打分、评选,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时代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革新揭开了新的篇章,尤其是以混合式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指明了教学革新的方向。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优势和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强调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评价的完善性,优化设计,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丰富载体,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深化学生中心,激发学习主动性;优化评价,多形式融合评价体系,促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新教育生态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