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4-01-05李东鹏
文/李东鹏
引言
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挖掘、智慧制造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经济格局已悄然发生巨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与各领域高效融合,以全新的形式助推经济快速发展,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剧增。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应以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在形而上的理想目标高位引领之下,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使得计算机专业培养沿循科学正确的路径前行,全面达成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有目标、有方向,以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精神特质,将工匠精神作为载体为大学生给予精神“补钙”。
一、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一)砺匠术,提升大学生精湛技艺
砺匠术即要求大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能够潜心学习专业知识、主动研习专业技能,从而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与技能,精于安心立命的本领,全面实现爱岗敬业。故此,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匠术”,将精湛技艺作为共通要素,有机融合“职业”和“岗位”的结合,如,高校计算机专业与知名企业开发校本课程,推动.net 方向、Java 方向等的教材开发,以工学一体化、岗技一贯化的方式,重视对大学生岗位规范、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育。
(二)强匠心,提升大学生审美志趣
匠心主要强调工匠人在产品开发、细节琢磨、服务升级等方面的极致追求,核心在于将专注于艺、品质臻于完美的价值取向,立志于将产品品质提升从99%精琢至99.99%。故此,强匠心使得精益求精成为工匠人的审美志趣,推动着高校人才培养从普适性转向“高精尖”。如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以SQL Server2008 为主脉络,整合《数据库原理》内容,将数据库的设计理念、ER 图的描述渗透其中,强化UML 的设计理念等,助推大学生精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培塑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三)铸匠魂,涵养大学生精神
《淮南子》中有言: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中华民族古代能工巧匠以对物品制作的严谨专注与笃定执着,将自身“魂魄”投入工作之中,全面实现“人”与“物”的高度契合。故此,高校计算机教师在讲述专业知识时,将历代名人取得的伟大成就、计算机技术研发等一一阐释,如天河一号、二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率领一群勤奋的科学家,每天工作10 多个小时,一年中仅春节期间休息3 天,甚至需要在凌晨三四点钟测算机器的新速度,高质量完成了“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实现了“超常速”发展。通过现实案例的解读,能够激发大学生职业专注力,淬炼心性、涵养精神,不断打磨计算机专业技艺,获得强烈的未来职业认同感。
(四)淬匠力,培养大学生卓越创新能力
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卓越创新的匠力,是新时代给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大学生快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对计算机知识展开自主构建、主动再创造,在校内课堂上敢想、敢问,在实践实习中提高创新思维,主动发现电子信息产品设计、设备开发、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不足。故此,高校计算机专业应探索切合“大国工匠”的实践新路径,融通校内外育人资源,对课程设置、专业发展、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等开展新探索,全面渗透工匠精神,砥砺大学生专业创新品质,实现高质量计算机类人才的高质量培养[1]。
二、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凸显
工匠精神的培塑不但是精湛技艺的弘扬和传承,亦是匠心凝塑的过程。在这一系统过程中,亟需高校教师以身作则,促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过程中逐步养成高尚品性。但是,在目前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师生配比未达标,低于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1:18;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传统单一等模式问题,严重违背了高校育人规律,导致教师疲于完成常态化教学,无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形成均需长期理论与实践的淬炼,才能形成精湛的专业能力、较高的专业素养。
(二)课程设置问题凸显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高校应重视一贯式课程体系建设,在完整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引导大学生不断砺匠术、强匠心、铸匠魂和淬匠力。但是,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三大类,在课程体系中偏重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对工匠精神的课程设置存在欠缺,培塑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课程内容泛化,无法有针对性的提升大学生工匠精神。
(三)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存在脱节问题。在调查中发现,高校以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的途径较为单一,在人才共育、课程共建等方面没有深度合作,企业无法发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质性助推作用,所以导致没有将计算机行业前沿技术、最新行业标准等引入培养过程。另一方面,高校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的专业见习、行业实习等较为传统,基本以学生自主实习为主,处于“放羊式”管理状态,没有以较高行业精神引导大学生开展高质量实践活动,导致其技艺不精,职业能力和精神较弱。
三、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一)强化培塑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建设
工匠精神与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不同,是一种“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重要精神品质,继续通过间接式软化力量,即文化。故此,要培塑大学生工匠精神,高校计算机专业不能仅靠发文、文字宣传等渠道,而应强化专业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全方位渗透至大学生计算机专业学习之中,使得学生能够时刻感受饱含工匠精神的浓厚专业文化气氛。
1.强化专业物质文化建设
专业物质文化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培塑大学生工匠精神,必须通过多元渠道和方法构筑专业文化环境。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对教室、计算机实训室、学生社区等实体环境进行改造,将展现大国工匠新时代内涵、典型事迹通过海报、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统媒体+新媒体进行宣传,使得大学生时刻感悟工匠精神。
2.强化专业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作为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强化精神文化建设,发挥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形成的熏陶作用[2]。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课发挥专业特色,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ICPC)、蓝桥杯、GPLT 团队程序设计天梯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砥砺大学生专业竞赛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将专业文化和一线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以知名企业家、行业精英的专题讲座和“工匠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将能工巧匠以“引进来”,助推大学生感悟新时期企业精神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以便于充分感知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能力是培塑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根基,是正确衡量大学生是否具有传承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故此,高校计算机专业应一改传统式“短、平、快”的批量人才培养模式,及时革新计算机专业建设理念,不断优化育人模式。
1.实施一体贯通式人才培养
新时期,高校肩负重任,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水平技术人才的伟大使命,培养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传统的功利主义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匠精神传承所要求的“长时积淀”互为矛盾。因此,高校应优化模式,构建“高校+继续教育+企业人才培养”的三级一体贯式模式,确保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通过高效课堂教学习得基本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
2.实施个性化培养
计算机行业的个性化决定着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必须实施个性化培养,以实现工匠型培养目标。故此,高校计算机专业可以通过小班制教学、可与知名企业实施模块单元制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以便于充分挖掘大学生专业潜能。
(三)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1.创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模块化,在知名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设置分级、分层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即基于企业平台强化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以专业基础课(如大数据的内存计算基础、Hadoop 大数据流式计算、Eedis 内存数据库编程、专业导论等)、专业核心课(如大数据的内存计算基础、Hadoop 大数据流式计算、Eedis 内存数据库编程)、工程实践课(如大数据的内存计算基础、Hadoop 大数据流式计算、Eedis 内存数据库编程等)为途径,既确保了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又能够兼顾模块知识之间的兼容[3]。
2.创构驱动式教学过程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应设计项目任务,驱动大学生摒弃被动学习者身份,转而信息加工者的主动学习者,引导其砥砺学业,夯实专业技能,传承工匠品质。如在《网页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可设计班级网站建设的任务,并将网站Logo 实现、网站Banner、网站模块设计实现等子任务呈现给大学生,引导其设计小组合作方案,精益求精开展高质量任务完成的途径,在不断修改、测试等中夯实工匠品质。
(四)搭建综合育人平台
1.深化产教融合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只有实现与知名企业的深度融合,紧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才能实现高校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可调动企事业积极性,创构多元主体育人平台,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定期组织华为、三星等领军行业到校参加人才共育研讨会,组织计算机行业技能大赛,不断淬炼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优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订单式、预就业式、委培式等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既能够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又能陶冶其职业操守,夯实匠技。
2.搭建校内实训创新平台
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可建立逆向创新设计中心,依托校外龙头行业育人资源,与大学生计算机竞赛有效对接,要求其对企业已有优质产品进行再设计、再创造,从而不断优化产品设计,使得中心成为优质竞赛项目的孵化器,实现技术以及成果的再创新,以砥砺大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积极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园,设立创业基金,为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供给资金与技术支持,同时邀请企业中的“佼佼者”等为大学生提供指导,以培养大学生持续创新精神。
(五)健全学业评价机制
1.构建三方学业评价委员会
工匠精神引领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创构由学生、企业工程师、教师构成的学业评价委员会,以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评价为项目,以计算机技能评价为关键,以工匠精神的评价为要点,将最终成绩评定作为德育考核的项目,与大学生入党、评优、评奖学金等挂钩,促使大学生不断认知自身工匠精神的形成情况,促使自身不断淬炼技艺、持续端正职业态度。
2.实施动态评价
工匠精神的培塑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高校计算机专业评价主体应依据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情况,在多阶段开展持续性动态评价。如,高校计算机专业可利用“技能卡”对大学生施之以技能和素养评价: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依据计算机行业岗位标准,设置每月一次的考核项目,对吃苦耐劳、技艺精湛的学生发放“学业技能卡”,“技能卡”考核项目应由易至难、层层推进,以不断监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结语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精神”二字;践行工匠精神,特指在弘扬匠人精雕细琢的专注与执着,推动对心浮气躁等短视心态的矫枉;坚守工匠精神,亦指在传承匠人对技术工作的精益求精,持续激发人们对卓越品质的、美好器物的主动探寻。新时期多元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今天呼唤“工匠精神”的本质回归与重塑,从而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强筋健骨、为中华民族精神强根固本,为中华力量铸魂凝心。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需要整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大学生内生力量的,切实围绕大学生计算机“技能”与“精神”,不断砺匠术、强匠心、铸匠魂和淬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