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视阈下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2024-01-05汉口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关键词:理性人文数字化

李 钦(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新时期的科技进步不同于以往,其最主要的表现特征呈现于以智能化为依托的数字赋能。从教育层面剖析,教育数字化不同于教育的信息化变革,而是集合于信息、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多要素为一体的特殊阶段下的教育变革手段,体现为科技进步对教育进步、发展的科技力量的加持。将教育数字化融合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锻造与提升过程中,能够充分彰显科技进步视阈下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人文理性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政教学立足于人文思想的锻造,以“立德”而树“人才”,是新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载体、平台。因此,将教育数字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领域,对推动高校思政教学创新发展意义非凡。

一、“教育数字化”视阈下提升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逻辑切入

思政教学不同于一般性质的专业课程教学,而是一种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教育活动。对于思政教师而言,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应当考量技术性因素,通过技术加持等方式完善教学方法、方式,并将行为手段放置于科技进步的时代场域之下,推动对数字赋能思政教学的接受力、适应力与应用力;另一方面,应考虑到人文要素,坚持教育对象的人本观念,树立数字赋能思政教学的育人根本点上来。要从教学目标、方式、内容等多要素结合的前提下融合“育”与“人”,这些共同构成了“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逻辑切入点。

(一)以“数字化资源”更新并丰富教学资源

数字化时代,通过高效、先进的数字科技,形成了以云库、数据链、AI 等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与资源库,由此基本建立了具有“即时性、广阔性、互涉性”等特征的数字资源[1]。数字资源不同于传统数据资源,而是具备高效的传导性、丰富的荷载性与便捷的采用性等。一方面,数字资源能够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海量充沛的教学素材,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实现即时化、与时代进步同行,有利于思政教师利用实时案例、教育文件、教学方法库等资源提升数字适应力与运用力,有助于思政教师讲好“思政话”、教好“思政课”、做好“思政人”。另一方面,数字资源具有较强的专业互涉性,思政教师能够通过利用数字资源,调动其他专业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服务,从而培养、提升思政教师在相关知识层面的互涉教学能力,进而做大思政教学平台、拓宽思政教学眼界,强化思政教学服务技能。

(二)以“数字化思维”强化教学主体的本源地位

教育数字化不仅涵括技术理性还应涵括人文理性,人文理性不同于片面的工具主义,教育数字化的人文理性应当避免以技术为核心本源的机械性思维,而应当强调数字技术服务人的人文理性思维。一方面,数字化思维要求重视思政教学主体的本源地位。任何科技进步都是契合社会变革需求的,是“人”的进化与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服务“人”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在坚定本源地位的前提下,思政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活动的“定向化”“个性化”设计,弥补“一盘棋”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强化对受教个体的关注度,进而增强教学能力[2]。作为受教方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助力,强化求知动能,加强学习自主力,形成“学”“教”双方的共赢局面。

(三)以“数字化手段”丰富思政教学的手段方式

在数字时代发展中,其传导速率是惊人的,最主要表现于数字媒介的生活化适用,数字技术所呈现出的表现平台更具有直观化、乐趣化,容易被受体接受、认可。一方面,数字媒介的易接受性能够推动思政教学的参与度。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受体为青年学生,高好奇心、接受力、适应力是其重要特征。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广泛适用提升教师的数字应用力,将思政课堂 “线上化”“案例化”“直观化”“翻转化”等,能够有效增进参与度、认可度[3]。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多样性能够转型思政课的学习模式。数字技术具有较高的情景化与实践化,能够将课堂环境实践化,也能将实践场景课堂化,这有利于打破学习模式的空间壁垒与资源壁垒,使得即时学习、个性学习得以实现。

(四)以“数字化技术”完善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

数字技术能够在思政教师能力提升层面有所作为,同样能够在综合评价教师素能提升幅度层面发挥作用。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够综合、客观地涵括“学”“教”双主体的指标评价。这有赖于数字技术提供的模块设计、量化分析与结果统计等,从而为教学弱点追踪、学习薄弱方阵锁定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够避免过于主观化的模糊评价。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实时追踪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全过程做出能力强化或者削弱的评价数值,从而克服主观、机械式的传统考核手段。

二、“教育数字化”视阈下提升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现实困囿

数字赋能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非一片坦途,现实中在主体认知、基础支撑等方面存在数字化思维的形成与认知存在偏差、数字技术的供给及适用存在不足、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发展存在冲突等多种困囿。

(一)主体认知困囿:数字化思维的形成与认知存在偏差

数字化思维的培育与提升对思政教师提升能力在重要性上是突出的,作为关键的教学主体,思政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字化思维是数字赋能的科学化前提。但现实中这种思维上的困囿是存在的,数字化思维未形成或未正确彰显。一方面,教学主体认可数字化对思政教学的强推动作用,认识到思政教学变革离不开数字化加持。但是部分教师的数字化思维并不完全或者科学。例如,部分教师将数字化思政教学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数字平台使用,认为只要使用了数字媒介或平台就是数字化。再如,部分教师只注重形式上的数字化,而对数字化背后的人文理性把握不够,存在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完成任务为目的”的“应付式”教学[4]。另一方面,教学主体对数字化思维的认识存在误解与偏差。例如,有的高校重视引进数字化信息设备而忽略软件化的思维引导与教师主体技能培训。有的教师片面注重思政教学的“花样”,以“眼球吸引”为首要考量标准,虽说收到了参与度但缺乏育人内涵等,这些都不利于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强化。

(二)基础支撑困囿:数字技术的供给及适用存在不足

在思政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语境中,数字技术的供给是基础、是支撑,是应用数字技术强化教学素能的基础性要件。首先,数字化的思政教学应用系统并不完备。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差异因素及基建建设因素等现实制约,部分高校并没有生态化、完整化、链条型的数字化教学系统。思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留滞于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等初级信息化阶段,无法真正享有数字资源,难以真正提升数字资源应用力与数字技术适应力。另一方面,数字平台缺乏共通性也阻碍了教师技能的发展。实践中,受制于省际差异及管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在数字化建设中难以实现系统平台的同步融通,无法实现高校平台资源的共享状态[5]。缺乏共融共通的数字化系统只能停留在狭隘的数据孤岛层面。其次,是数字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缺乏充分适用。先进的技术只用通过运用才能发挥本源价值,而技术适用本身也是技能提升的过程。现实中部分思政教师基于年龄、适应能力等因素,没有充分接纳及采用数字技术,也构成了现实困囿的成因。

(三)素能提升困囿: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发展存在冲突

数字赋能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事实上是存进思政教师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融合发展,当然这种融合并非先天具备,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进阶规律,但是不论采取何种进阶方式,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冲突都是不可取的。首先,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冲突客观存在,制约教师数字能力的进阶。一方面,有的教师主体对数字技术过于遵从,认为但凡数字技术生成下的任何数据都是正确的,都能够作为衡量教学质量与能力增进的有效指数,而恰恰制约了自身在教学中的评判力[6]。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主体缺乏必要的信息筛选力,对数字资源缺乏必要的筛选能力,甚至全盘转移过来使用,这不利于学生正确思想素养的培育。其次,重技术轻人文的片面观制约思政教师的“树人”能力。人文理性与技术理性在思政教学层面最大的冲突在于混淆了 “体”和“用”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的教学主体将技术使用排在立德树人之前,颠倒了两者之间的逻辑与层次,忽略了对学生主体的价值塑造与品德培养,容易导致“树人”偏驳、“育人”偏向,偏离思政教学的正确路径。

三、“教育数字化”视阈下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驱强方策

教育数字化赋能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必要措施、必然方向,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数字化思维的形成与认知存在偏差、数字技术的供给及适用存在不足、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发展存在冲突等多种困囿,可以通过强化思维,促进数字思维在主体思想中的真实融入;筑牢基础,推动数字技术在基建发展中的系统装备;驱强素能,增强数字技术与人文理性融合发展本领等方策予以策应。

(一)思维上强化:促进数字思维在主体思想中的真实融入

针对数字化思维未形成或未正确彰显的现实困囿,首先,应当强化对教学主体的数字思维的培育、培养。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工作者所肩负的育人职责,需要入脑入心思政内容予学生,同样的,数字思维也应当在思政教师方入脑入心,以思维强化与真实融入头脑并进,变思政教师教学活动中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完成任务为目的”的“应付式”教学为真实融入数字技术的科技化、科学化思政教学,从而推促思政教师能力提升。例如,校方应当制定较为系统的数字思维培育模式,针对思政教师进行专业化、整体化的思维训练与方向引导,从数字技术本源、数字技术应用、数字科技弊与利、数字技术与教育革新等多方面讲解,引导思政教师科学、真实地融入数字思维。其次,教学主体应当提升数字技术的认知力、理解力。数字思维的培育不能只依靠外在力,还应当发展内源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当在坚持教育本源的前提下考量数字技术的应用,要明确数字思维不能脱离教育这一活动本体,并将数字思维主动融入到育人目标中去。最后,教学主体应当善用数字思维解决教学难点,推动数字赋能的实现。简言之,思政教师应当具备依托数字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上筑牢:推动数字技术在基建发展中的系统装备

针对数字化的思政教学应用系统并不完备、数字化建设中难以实现系统平台的同步融通,无法实现高校平台资源的共享状态的现实困囿,首先,以系统化建设数字装备为契机,筑牢数字赋能思政教师能力提升的客观性前提。如果抛开了数字化设施的建设,谈思政教师的数字化技能培育是空中楼阁。即便思政教师具备了正确的数字思维,但没有充分的数字技术设备予以支撑,数字化赋能几乎是难以达到的。因此,高校应当在数字化技术建设层面强化硬件投入,建设、建成系统化、生态化、链接化、整体化的数字技术系统,为思政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思政教学的人文素养筑牢基础。其次,打破空间层面的技术阻隔,实现数字系统资源的共融共通,强化思政教师在数字领域的适应力与驾驭力。数字化的根源在于信息层面的共享与开放的实际需求,脱离这种需求,数字化甚至是没有意义的。高校之间即便建成了完备的数字系统、投入专业化的设备建设,但是如果缺乏互相间的联通与分享,则数字资源的共融共通则是不可能的。因此亟须打破空间上的技术阻隔,建立较为统一性的思政资源平台,以此提升思政教师发现资源、审视资源、提取资源、运用资源的内在能力。

(三)素能上驱强:增强数字技术与人文理性融合发展本领

针对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冲突客观存在,制约教师数字能力的进阶等现实困囿,首先,思政教师应当明确数字技术的发展规律及掌握数字技术的实际使用。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与生成背景,技术发展过程同样是社会进步的发展历史。作为思政教师应当明确数字技术产生、发展的本质、本源及方向,从而不至于陷入过于迷信技术力量的误区。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只有熟练掌握该技术才能够在需要使用时做出较为契合的实际选择,让数字赋能思政教学发挥到最优状态。其次,应当明确思政教学的人文理性,将育人目标穿梭数字赋能始终。无论采用数字技术抑或传统方法,思政教学的本质目标未变,育人功能不得衰减。数字赋能教学能力提升,所提升的是育人品质、效率。最后,应当强化思政教师融合数字技术与人文理性发展本领。一方面,坚持思政课主要价值观无动摇,强化正确价值形态的锻造。另一方面,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学中,要提升教师甄别观与筛选能力,并辅之以必要的制度规制与机制制约,保障数字赋能的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

理性人文数字化
人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人文绍兴
数字化制胜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