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躺平”现象的深层透视与消解策略
2024-01-05刘小文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刘小文(贵州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刘秀芳(贵州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这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一部分青年面临社会竞争的压力,选择“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不社交,不消费超出必要生存需求物品”的“躺平”方式。这种“躺平”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是值得理论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躺平之象:青年“躺平”现象的外在表征
“躺平”作为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生境状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符号,需要准确把握其内在含义及现象背后的现实表征,这是开展青年“躺平”现象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一)“躺平”概念的多维解读
“躺平”一词源起于“好心的旅行家”网友分享的一篇名叫《躺平即正义》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自己如何在两年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通过极低的生活消费维持一种“自由”的状态。这篇文章赋予了“躺平”特定的含义,即“一种不工作、零社交、不消费的精神或行为状态”。百度百科对这一词汇解释为:“躺平,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一些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对“躺平”一词的理解,其中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指出:“‘躺平’是一种低欲望状态下获得某种舒适感的表述,同时也有对于社会竞争的无奈,它既有某种自嘲的意味,也有某些微末的小满足。”[2]朱国华教授将“躺平”定义为“一种心境状态,它意味着甘居下游、对失败的承认和对通行社会游戏规则的放弃。躺平的声音交织着历史的投影、人性的奥秘和现实的挫败,应该采取措施来改善躺平主义滋生的社会条件,并由此尽可能多地消除社会怨气。”[3]综合和借鉴上述观点,本文认为“躺平”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根据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识提出的以“低欲望、低需求、低消费、少社会关联”为主要特征的生存主张,这种主张于不同个体而言呈现出差异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既可能是嘴巴上的“自嗨”,又可能是一种负性的“心境状态”或消极的“行为选择”。
(二)青年“躺平”现象的表征解构
“躺平”作为一个网络新词在各大平台以及媒体上散播发酵后,引起了大批青年人的共鸣,一些年轻人把“躺平”当成口头禅,甚至在行动上把选择“不争不抢,无欲无求”的低欲望生活方式当做新潮流。青年“躺平”现象反映了青年之忧、时代之痛,纵观其具体表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年群体对当下生活处境的一种情绪表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青年队伍承受的物质需求与财富积累压力也不断增大,例如房子、车子、结婚彩礼、孩子教育、父母赡养等一系列问题让青年群体不堪重负,焦虑、恐慌、愤慨等负面情绪在青年心中悄然累积和郁结。而“躺平”一词突然成为年轻人使用的热门词汇,恰好点燃了众多青年抵抗焦虑、释放压力的“引线”,极大迎合了他们身心俱疲之下想要逃避的情感需求。二是青年群体对当前“内卷”盛行的一种软性抗争。“内卷”同属于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与“躺平”截然不同的社会心态,指的是同一个圈层的人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竞相提高努力上限,但最终资源占有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反而陷入互相倾轧、内耗的恶性循环。时至今日,内卷已变成了内部竞争的代名词,当代青年群体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卷入“内卷”大潮。随着竞争门槛日渐抬高,青年人付出的努力愈多而收获却未必成正比,导致一些“弱势青年”用“躺平”发出拒绝内卷的宣言。三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兴体现。近年来,“躺平”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代表的“躺平文化”是“丧文化”“佛系文化”的变体与延续,是青年亚文化一种新的呈现形式。这种“躺平”亚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社会感染力和文化夸大效应,易对青年群体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躺平之因:青年“躺平”现象的深层透视
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表征或必然产物。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青年“躺平”现象的出现亦非偶然,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导致青年“躺平”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信息化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中国的社会结构深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可能会导致青年“躺平”现象的出现。一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部分产业出现了过剩并逐渐衰退,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更高端的技术和新型人才,这使得就业市场出现更高门槛和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逐渐淘汰,这使得某些年轻人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对未来产生焦虑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年轻人选择放弃努力去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从而导致他们可能陷入“躺平”的状态。二是社会期待的转变。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对青年人的期望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幸福感追求,相较于过去,对经济收益的迫切压力和传统家庭责住的要求已经减轻了许多。相反,社会倾向于鼓励青年人去追求自己的兴趣,激发创造力,并充分体验人生的乐趣。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青年“躺平”现象的出现。
(二)文化价值的碰撞
青年“躺平”现象的重要根源在于文化价值的碰撞,具体而言,这主要体现在中西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上。一方面,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得青年需要在个人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上进行重新选择。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集体和社会责任,强调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重要性。相较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鼓励追求个人成就和独立发展。这种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选择困惑,他们需要在家庭责任和个人追求之间寻找平衡,同时确定成功的定义和追求方式。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压力时,部分年轻人可能会选择“躺平”,以逃避压力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逸。另一方面,传统与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也是导致青年“躺平”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价值观注重奋斗、自立和责任,鼓励通过勤劳和努力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然而,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和竞争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质疑。部分青年不再愿意通过艰苦的奋斗来获取成功,而是选择放弃、躲避或逃避现实的挑战,从而采取“躺平”的态度。
(三)网络媒介的偏离
网络媒介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个信息传播、娱乐、社交以及学习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青年躺平现象,并且让一些青年人偏离原本的人生目标。首先,网络媒介的泛滥带来了过多的娱乐选择,让一些青年放弃自我控制和追求更好的生活。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娱乐内容被上传至网络,包括趣味性的短视频、网络游戏以及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等,这些新媒体内容常常让人沉迷无法自拔。青年因为这些娱乐活动而放弃了本该努力实现理想和生活目标的意志力,让自己沉迷于娱乐中选择躺平的状态。其次,网络媒介也催生了一种新兴行业———直播及打赏。青年们可以通过直播平台或其他社交媒体等进行打赏或者接受打赏,进而获取到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这种情况引发一部分人的错误思想,为了获得更高的打赏甚至有的人放弃了找工作和自我努力的机会,导致了青年躺平现象的大规模出现。最后,网络媒介中的不真实信息也导致了青年人的价值观失衡。很多网民更会选择跟风,只看重表象,而忽略了本质。面对现实的社会压力和困境,这些人会产生一种现象: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不去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反而沉浸于自己喜欢的网络世界当中。这些信息来源,让他们的价值观产生深刻的“懒惰意识”和“浅薄态度”,进而影响到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生活。
三、躺平之危:青年“躺平”现象的消极影响
当前,“躺平”现象折射出一部分青年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社会大众对此评价各异,褒贬不一。但不管如何,这一现象的存在及其负面情绪的弥漫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重误导青年正确“三观”的形成
青年“躺平”现象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体现,其表现出的负能量容易诱发青年群体的失望心理、颓废情绪,这给青年一代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巨大消极影响。在世界观方面,“躺平”文化使一些青年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碰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而是过于在意和计较眼前得失,甚至把个人失败归结于世界变化太快或社会不公,容易导致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缺失。在人生观方面,躺平思潮认为“努力奋斗无用”或“一切早已注定”,以生活生命的“无意义”及“不亏待自己”为理由而享受当下、及时行乐。这种带有浓厚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色彩的不良风气,通过网络传播蔓延后会让更多自制力不强的年轻人成为“躺平”青年。价值观方面,受“躺平”现象的影响,一部分青年价值取向混乱、偏离,他们怀疑或否定自我价值,对未来生活看不到希望和信心,追求得过且过、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这种消极的价值观易使青年同辈群体萎靡不振甚至走入歧途,前几年所出现“干一天玩三天”的三和大神群体就是此类现象真实反映。
(二)弱化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
主流文化是指被社会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精神,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观念整合、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等功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躺平”现象背后所催生的躺平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亚文化,其虽在社会生活中不占主导地位,但表现出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例如“躺平”文化倡导的“奋斗无用”“为自己而活”“躺平正义”等话语,通过网络大肆宣扬后极易引发青年群体的强烈共鸣感,使部分涉世未深、心理脆弱的青年趋同化不再渴求奋进与成功,反而更关注自身利益去选择“躺平”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的流行,一方面遮蔽主流文化价值的导向性,从而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使“躺平”现象扩散到不同群体和更多领域而产生精神迷失和信仰危机;另一方面导致青年群体自发抵触和排斥主流文化,使其影响空间受到挤压,也对青年自身已形成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和震荡。
(三)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性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功能。”[5]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不仅体现在要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进行解析,还要为迷途青年提供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担负的责任,从而以昂扬的锐气、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社会工作中。当前在我国特有的人口结构和较为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青年一代面临着更大的工作竞争和生活压力,容易把“躺平”作为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来选择。而据调查得知,发现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其中不乏一些青年是缓解压力的自我调侃和释放情绪的口头表达,但其背后形成的“躺平”文化故意放大社会不良现象、过分渲染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一旦通过网络的发酵传播,极易诱发青年群体性恐慌和焦虑,让更多的人陷入信仰风险困境而加入“躺平”队伍中。据此我们可看到这种“躺平”思潮仅仅满足于对当下的口头吐槽与批判,而不能为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性建构,必然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发挥。
四、应对之策:青年“躺平”现象的消解路径
青年“躺平”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防范。然而,对该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体这四个层面精准施策、协同发力。
(一)国家层面:着力营造青年发展的优质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年“躺平”现象,千方百计解决其现象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努力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优质环境。一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支持环境。政策和制度是保障青年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青年工作稳步前进的坚实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青年群体多元化发展需求,出台更多针对性强、措施有力的政策,为新时代青年构建起运行有效、公平享有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同时要不断“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1],为加强青年灵活就业和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权益保障。二是不断提升民生领域社会治理效能。各地政府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切实解决青年群体普遍焦虑的子女上学难、房价高、工资低、看病贵、晋升难、就业难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6]三是加快健全青年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要以服务青年为出发点,注重从青年视角积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大对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和免费技能培训力度,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青年住房保障体系,为更多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环境。
(二)社会层面:提升主流舆论对青年的引导力
当前,“躺平”现象已成为青年文化领域热议的话题,其背后折射出的诸多问题也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但我们更需警惕“躺平”思潮对青年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积极发挥主流舆论对青年的正面引领作用。一是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已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也成为青年群体信息传递、意愿表达的重要信息平台。为此,主流媒体要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打好抢占自媒体舆论阵地的主动仗,在青年活跃比较多的“双微”平台和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开辟官方账号,主动对“躺平”的心理表征、发展背景、价值构境、话语叙事等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释义纠偏,让“躺平”现象背后形成的“躺平学”“躺平文化”“躺平主义”都真实、客观地展现在青年面前,以消解青年圈群的语言极化倾向。二是要增强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主流文化和“躺平”亚文化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躺平”文化在网络的盛行,意味着主流文化的统摄力减弱。因此,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新时代青年立心铸魂,必须要在增强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和引领力上下功夫。一方面,创新主流文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要立足青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将传统权威、严谨的语言风格向青年化、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风格转化,通过话语共振引导青年“躺平”亚文化;另一方面,优化主流文化的传播内容和方法。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 对主流文化原有的内容和元素进行重构与组合,采用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进一步增强主流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学校层面:加强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消解青年“躺平”思想倾向。第一,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躺平”现象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要注重提升当代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他们增强抵御亚文化的免疫力。同时,还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去理性分析、客观对待“躺平”现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二,注重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部分青年在激烈竞争和生存压力下选择“躺平”,意味着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采取消极态度应对学业、事业问题,也表明青年自我认同和理想信念的缺失。“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7]学校要切实把握时代特点和青年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用好用活“四史”知识、红色文化等要素,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家国梦想结合起来,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第三,注重加强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当前,“躺平”现象折射出一些青年对劳动观的认知偏差与异化,亟需强化劳动教育。学校作为青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既要注重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劳动光荣的情感认同,也应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企业等资源提供的基地实践场所来加强青年学生的劳动实践和体验,通过组织青年学生走进工厂车间、企业一线、田间地头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实习实训、勤工助学等活动,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四)群体层面:强化青年朋辈的正向引领
朋辈群体作为青年发展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已成为影响青年一代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青年朋辈群体的影响力甚至高于教师和父母。为此,引导年轻人远离“躺平”,应善于发挥青年朋辈的正向引领作用。一是积极发挥青年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优秀青年榜样对年轻一代健康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激励鼓舞作用。为更好彰显优秀青年榜样的精神力量,要善于从基层各行各业中挖掘一批批事迹突出、影响力强、社会认同度高的新时代青年好榜样,为广大青年树立身边可学可比的青年典型。例如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网络爆红并入选第10 届“陕西好青年”的董宇辉,凭着渊博的知识体系、安静平和的品格、教书育人的初心以及在职业道路大起大落时用行动表现出“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的可贵品质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称赞和喜爱,也是值得广大青年学习的优秀榜样。二是积极发挥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网络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网络场域以其众多的社会资源与话语权对广大网民施加思想影响的特定公众,他们思想活跃,拥有大批的青年粉丝,具有一定的公众影响力,在引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网络上越来越多年轻人鼓吹“躺平”的舆论,要充分发挥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的正面发声或及时转发官媒信息,快速消解负面舆论带来的消极影响。三是积极发挥青年社工群体的帮扶作用。青年社工是改革开放以来诞生和崛起的新群体,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力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社会工作者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青年社工队伍凭借专业优势和朋辈效应为促进青年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做出了积极贡献。针对青年“躺平”问题,要大力培育基层治理青年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青年社工群体的关键作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困难帮扶、法治教育、法律援助、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