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背景下跨界融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1-05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李 瑜(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在数字经济新业态下,高等教育要四个面向:面向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向新时期国家改革发展战略的客观需求;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创新业态的需求;面向高校教育自身求变的内在需求。新财经教育应在教育理念、协同育人模式、实践平台等方面改革,以满足新兴关键领域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更加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开创性精神,能够应对经济形势变化、解决复杂问题的新时代财经人才。
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地方财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际建设情况,对接产业需求,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转到思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教融合上来,打造跨界融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解决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提质、教学模式创新、模块化实验课程等诸多难题,探索搭建校内融合与校外协同双循环的实践平台,来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新机制:推行“四跨界、四融合”多维多层融合育人机制
面向新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应用复合型、技能操作型等不同人才需求,推行“四跨界、四融合”多维多层融合育人机制。
(一)推行四跨界多维的人才培养机制
1.跨学科交叉培养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新财经学科综合实力。突出科技融入和数字赋能,结合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将工科、文科、理科等与财经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建立与新财经、新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型财经学科体系。开展财经学科专业与产业融合,致力于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联结及融合,支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优化与教学落地。
2.跨专业教学
通过将新技术相关学科专业与传统财经专业相结合,使传统财经专业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形成以“经、管、法”类专业为核心,信息技术类专业为支撑,构建一批能够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财经”特色专业结构体系。推行金融科技、智能财务、数字营销等众多与工科交叉融合,培养拥有大数据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3.跨校企业联动
新财经教育应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外联动机制,打通产教合作通道,来实现地方财经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地方财经高校应与合作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汇聚产教合作力量,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人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学习结合,以使新财经人才对产业现实需求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4.跨区域交流
坚持全球视野,要加强跨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流,拓展优势国际课程,在跨国交流与合作中,逐步获取先进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条件,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新财经学科体系。
(二)推行四融合多层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合
1.思教融合、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思想道德培养和知识教学融通共进的育人新格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等优良品德,推进以德育人的教育进程,方能为党和国家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
2.科教融合、教研一体
强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依托、各尽所长的协同作用,把科研活动变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载体。推动不同学科内在逻辑、方法思维和知识技术的融合,重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
3.产教融合、协同联动
形成地方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和行业“四位一体”,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三链联结”的教育格局。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构建以产业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4.创教融合、优化培养
创教融合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路径。实现“学、研、创”的协同推进,逐步优化“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递进的教学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是某一门课程短期内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融入到所有的专业授课过程中。
二、地方财经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财经高校的访谈调研发现:国内财经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地方财经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长远发展。
(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升级
虽然近年来很多地方财经高校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但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契合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同质化。由于培养过程中缺乏用人单位的参与,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落差。因此,通过促进校企之间深度融合,促使地方高校掌握企业最新需求和未来发展动向,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反馈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更新,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建设成效不明显
课程教学内容落后,没有及时将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实际创新成果更新到课程教学中,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不够,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落后信息技术发展,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获取知识方式的要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够,翻转课堂、混合式授课的教学模式运用不熟练。
(三)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地方财经院校尚未建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和应用性训练环节严重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有待改善。能够提供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有限,集中实习实训覆盖面还不够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重挂牌、轻建设”,支撑实习实训的力度不够,能够提供的创业服务和指导比较有限。
(四)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机制
地方财经院校与企业合作普遍属于浅层次的合作,降低了产教融合的有效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合而不深”,产业技术、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不能及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导入企业真实案例到专业教学有限。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未能发挥出产教融合的主体作用。
(五)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化
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数偏少、比例偏低,教师队伍整体数字素养不足。相关专业教师缺乏行业企业的背景和实战经验。相关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经历单一,对于“大智移云物”等新技术有关的知识有所缺乏,大多数课程只局限于知识培训,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新模式:跨界融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升级
地方财经高校应重塑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整体重构。秉持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重视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对接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着眼于地方财经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
(一)强化价值引领的指导思想
强化价值引领,强化专业思政的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系统推进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育人全过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中华读书动力。
(二)重构跨界融合的新财经课程体系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湖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基于新财经建设,重构“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全面打造数字经济为特征的跨界融合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开放式、多层次、立体化新财经核心课程体系。坚持经管法融通、文理工交叉,建设“经管+理工”“经管+法文”类等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全面深化新财经一流本科课程体系。要根据财经学生特质进行调整和改良,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数理知识和工程基础相对薄弱,对于编程语言和量化分析类课程不能简单从其他学院照搬。
(三)打造新财经特色金课教学模式
新财经建设中必须把课程建设作为核心要素,打造一流“金课”课程建设。采用优化课程设计、立体化教学方案、混合式教学、案例赋能、线上资源重构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提质增效。
1.优化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能力导向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计理念,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等。推进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一体贯通。摆脱传统财经课程以知识为导向、课程体系过于专业化的困境。课程内容在保证夯实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同时,应加大与交叉学科课程的交互,提高学生的复合专业能力。新财经建设要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
2.立体化教学方案
形成适应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体课程:电子课件、教学案例、习题试题、实验项目、教学视频等优质教学资源库。
3.混合式教学
转变课程教学范式,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深入开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实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将课堂打造成唤醒智慧的课堂和充满活力的课堂。用多样化教学方案,充分满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4.案例赋能
地方高校借助行业企业的各类生产、研发项目与实践场地等优势资源,积极探索研究行业企业领域特色的案例材料,整合优化,注入人才教育教学中,全力共同打造育人教学案例。地方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联合编写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思政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演示和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线上资源重构教学
数字化赋能教学,充分利用新媒体、依托慕课等平台,开展一系列的网上教学,建设优质的数字经济在线开放课程,建立“云大学”机制,推广优质的数字化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融合发展。
(四)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形成教、训、赛、研、创为一体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丰富实验教学生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实践教学的活动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重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基地实训、学科竞赛、沙盘、企业参访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充分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报告撰写能力。
(五)推进智慧技术新形态的新财经教材
开发新财经教学资源,支持出版一批跨学科的专业教材。编写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特色教材,要尽可能专业化、多样化、实用化。采用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内容一体化新型教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创设空间,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要求。
(六)深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加快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深耕高水准系统集成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教改资源。加快推进课程教学数字转型和教学数字化体系。加快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学习社区,用信息网络技术赋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七)重塑跨界融合的教师队伍
围绕新财经学科专业建设,引进一批具有新工科和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牢基础。遴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或政府部门跟教、跟研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
四、新平台:建构校内融合与校外协同双循环的实践平台
实现新财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培养平台的构建是其关键。地方财经高校要着力搭建校内融合与校外协同双循环的实践平台。打造校内、校外平台双向有效联动生态系统,整合企业资源,实现良性互动,提高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成效。
(一)建构校内融合的商科实践平台
1.思教融合育人平台
地方财经高校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充分挖掘各类思教育人资源,引领学生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发挥地方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通过邀请校外企业精英与创业成功人士等来校开展讲座和创业沙龙等活动,打造思教融合育人平台。
2.数字经济实验教学平台
搭建数字经济实验室和金融科技实验室,打造虚拟直播基地,真切感受数字经济的魅力。大学生通过数字经济实验平台,可实现在数据采集、标准制定、系统设计、过程观测等实际动手操作和虚拟仿真环境下实战演练。
3.设计性模拟实训平台
模拟实训是架起专业知识转化实战的桥梁,借助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企业创建和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模拟仿真演练,让学生团队开展企业的虚拟演练,积累实战经验,培养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
4.创新性学科竞赛平台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可以让来自企业和高校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大赛,以赛促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学生就业。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磨炼学生与他人合作协调能力。将学生参与情况按学分形式计入学生在校成绩,进而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二)建构校外协同的商科实践平台
1.校企项目合作平台
地方财经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跟踪并分析当地企业发展状况,联合企业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推动产业做大做实做强,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全面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并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依托科研项目,挖掘行业资源,全面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2.数字生态链资源共享平台
在产教融合中,促进地方财经高校与企业、行业的资源融汇,信息联通,共建一个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地方财经高校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共建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和导师库等,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前数字人才的需求,在培养人才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字意识,打造数字生态链资源共享平台。
3.实习实践基地平台
着力推进校企联合,积极与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大数据产业实践基地,提供数字经济学习营,为大学生搭建可供学生实践的经营实体及实习的公司企业,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接受实践的历练。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数字实践能力,实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
4.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
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场所,搭建政策引导、导师帮带、信息交流、资金扶持、市场对接等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免费提供功能强大的创业实战训练场所,近距离接触企业家,开展创业孵化服务。遴选一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进入科技园区进行创业孵化和创业实践,为他们提供优惠创业政策、技术支持、创业融资等服务,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成功。
五、新治理:以治理体系创新保障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一)加强顶层制度政策设计
主要从组织架构、机制设计、制度优化等方面统筹规划学科交叉建设和复合人才培养。打通制度堵点,填补政策空白,确保制度逻辑更清晰,建立完善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进教师业绩积分制改革,提升治理效能。
(二)全链条再造学校、学科和学院治理结构
优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财经教育组织形态,对现有学科布局和院系设置进行适度调整,完善与新财经理念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建立校内跨学科合作机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各学院的责任。进而实现人才培养体系各环节、各部门的有机衔接,发挥统筹管理和创新优化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三)着力构建产教研协同共赢联动机制
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顺产教融合机制,与骨干企业打造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现代产业学院,培育省级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和省级大学科技园。紧密对接需求,推进产教研合作,汇聚产教资源,构建利益共赢机制、互信机制以及交流机制,在地方财经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固的产业链与价值链。
(四)完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新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地方高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的、涵盖专业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等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推进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强化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过程考核。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提升质量评价的有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