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西藏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

2024-01-05胡莉

公关世界 2023年17期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藏文明

文/胡莉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西藏生态保护正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阶段,但仍然面临着自然生态先天弱势、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体系和保护能力亟待加强等困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要素分散治理到区域集中治理转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方向。区域性生态保护法是生态保护法的一种类型,指的是调整跨越若干行政区域的,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整体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以及特殊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2020年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律——《长江保护法》出台,开启了我国区域性生态保护立法的新纪元。2023年4 月26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是我国区域性生态保护法的一大成就[1]。能够更好守护青藏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的同时,对探究其对西藏生态安全、生态经济发展的价值也更有意义。

一、西藏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两省区全部,以及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四省区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58 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作为我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的核心区,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维护南亚及周边国家生态平衡、气候系统稳定具有重要屏障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把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摆上突出重要位置。2013 年5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020 年6 月,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明确要求尽快完善美丽西藏的生态文明立法。2021 年1 月,西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全票通过《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这是西藏首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法规。2021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深入青海、西藏考察调研,对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在当前编纂环境法典的背景下,生态环境法律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规范的体系化,从分散治理不断汇集成区域性生态保护,最终区域性生态保护法与环境法典的衔接,实现中国环境法典的出台[2]。《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出台不仅是区域性生态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对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引导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用法治的力量引领和推动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主要矛盾、特殊问题、突出特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是这部法律的核心理念[3]。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对青藏高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人类工业文明时代过渡的“碳文明”发展,导致气候升温,因此导致冰川、湿地、冻土、降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再加上对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发挥的巨大作用的影响,使得青藏高原的情况尤其突出,总体形势紧迫。我们国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青藏高原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的生态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紧迫性相比,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关注人民的长期的生产生活都很重要,但是现在已到了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保护的关键时刻,来防止工业文明的惯性对青藏高原生态产生破坏。

二、西藏生态经济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1966 年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从此生态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路径。生态经济既有生态学也有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阐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间关系的理论体系,是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径,这是生态经济学家公认的[4]。生态经济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尊重生态承载能力、降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保护与发展间的平衡、促进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特殊地域单位,而藏区作为整个青藏高原的主体,这种天然生态环境的原始性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为西藏特色生态旅游和原始自然风景的观光旅游提供有利条件。目前西藏拥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区;此外,还拥有3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44 座开放的山峰,以及各类景区100 余处。以自然景观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旅行资源,在国内外都是不可多得的。西藏在青藏高原上孕育出如此多生命,却拥有一个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同时也让西藏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天生劣势。

(一)脆弱的生态系统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在“高、寒、旱、漠、陡、冰、强(紫外线)”等因素,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例,在高寒环境下形成的草地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长成熟期缩短和自我调控能力减弱,当外部环境变化时,如雨季的推迟或结束时期的提早,以及降温的到来及下雪的提早等,草地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可受影响,表现为生物量降低和病虫害增加等。西藏高原气候出现上述的变化比较频繁,由此影响到草场畜牧业的发展。此外,由于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面积过大,以及降水减少和蒸发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地干燥和水分亏缺等问题也非常突出,通过人类长时间生活和适应而留存至今的深根部乡土植被环境必将遭受严重破坏,新的自然植被生态也将无从修复,因此产生了大量无从开发利用的荒漠沙地。

(二)薄弱的经济实力

西藏经济发展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比较,相差很远,仍然是我国最不发达地区之一。近些年来,全区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虽在西部各省中排位较前,但主要靠国家投资拉动,与中东部的差距仍然很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水平仍很低,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虽超过了第一产业,但是居于中国西部省(区)靠后的位置,而且差距明显。广大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比较落后,大体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以农牧业生产为加工增值的产业链并未建立,农业生产粗放,以对原料的巨大耗费和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局面还没有得以完全改变[5]。农牧业设施相对脆弱,抗灾能力较差,虽然新时代以来逐渐向定居半定居的纯牧业经济阶段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也不断出现了变化,但部分南部边境地区还没有脱离过去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落后原始经济形态。

(三)滞后的管理模式

当前西藏仍然以粗放的管理模式和小农经济生产为主,对自然生态资源和地理环境的破坏关注度不够。现阶段的管理办法仍是先要进行基础设施建造,之后再把自然资源、劳力密集型产品运出去,最后再进行消费,但这个管理模式在西藏地区有一定的局限性。高额的运输成本以及产品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限制了西藏的出口量。目前,当地政府发展思路还是紧盯具有特色的地方特产商品开发,但这部分商品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不高,并且价格昂贵,消费人群多为游客,而受交通、资源的限制,往往产生的价值也不高。

三、新时代西藏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

建立健康良好运行的生态经济体系需要以产业为基点,从生态文明体系的五大体系和经济系统两个视角进行构建。理论上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方面进行构建,探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研究,推动生态经济体系的理论构建。西藏的生态经济发展要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广泛借鉴,西藏的生态经济发展要立足本地情况,构建适合西藏的生态经济体系[6]。

(一)推动高原生态科学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中指出“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强调“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完善西藏生态法治对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意义和价值重大,西藏生态产业化要充分挖掘青藏高原生态的科学研究价值,借助青藏科考摸清生态家底、掌握高原生态规律,为生态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7]。通过建设拉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心,以法治为保障,聚集人才、建设科技智库、构建科技研发与应用体系,推动高原生态方面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为生态产业化奠定坚实科技基础,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颜值转化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金山银山的价值。

(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西藏水、光、风、热资源极为丰富,生态产业化发展独具特色和优势,特别是要做好“水”的文章,把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一体两面融合统一,实现高质量发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第一条特别规定了青藏高原江河、湖泊管理和保护制度。要立足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提出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的战略目标,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8]。在“一基地、两示范”(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发展新格局引领下,金沙江上游、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光互补电站群基本建成,澜沧江上游、藏东南清洁能源项目全面开工,藏电外送能力显著增强。西藏“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提出,研究规划金沙江、澜沧江清洁能源外送通道,与西南电网、中尼电网联网建设,水资源生态产业化的“大”文章已蓝图初现。此外,西藏光伏、地热、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生态产业化质量和水平不断攀升。西藏生态产业化要重点加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产业化和清洁能源发展的样板。

(三)发展高原生物产业

西藏高原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性、特殊性和显著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储量丰富,但自身的稀缺与脆弱性,加之科技研发、规模化发展、保护与开发有效性等方面难度较大,造成生态产业化发展较为困难。新时代生态保护法强调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针对西藏生物多样性实施重大保护工程,防止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9]。在新法保驾护航下,西藏应该大力发展高原生物产业,充分立足生态资源实际,依托动植物珍稀特性,积极发展藏药产业,加大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珍稀名贵藏药材培育、种植和研发的产业一体化,在生物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利用,增强藏药产业发展后劲。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力发展高原有机茶,扩大藏香猪为带动的养殖业,培育一批高原特色产品,把丰富的生物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在合理发展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扩展产业发展空间。还要重点加大技术研发,针对高原生物特性深入研究,为高原生物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规模上、质量上、效益上全面提高,壮大生态产业化发展实力。

结语

西藏必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地方经济,因此生态经济是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法的指引下,依法解决青藏高原地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灾害风险防范、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西藏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生态经济体系,将有力推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青藏高原西藏文明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都是西藏的“错”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为了让青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草原更美
神奇瑰丽的西藏
对不文明说“不”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