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教学情境优化
2024-01-04吴玉秀
吴玉秀
【摘 要】 文章分析了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并从优化教学情境、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三个方面探讨了基于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教学情境优化策略。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参与实践活动、合作探究情境、情感体验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数学教学
一、优化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教学情境的意义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容易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而数学学科中的公式、概念等也比较抽象,在小学生的眼中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将教学情境设计得生动有趣。如在进行“认识时钟”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时钟来引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感受时钟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时钟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能加深对时间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你比画我猜”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推动其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这也是实现高效数学教学的前提。而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往往是从游戏、动画等内容开始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玩游戏、动画等内容来开展教学情境设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此来提升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如在进行“认识图形”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等作为教学素材,设计出有趣生动的课堂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摆放一个苹果、桃子、香蕉等水果形状的图形,然后在教室中央摆上一个西瓜形状的图形。教师可以将不同形状的水果摆放在教室中央,让学生们寻找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粘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水果之间的颜色、大小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不同形状水果所代表的含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有趣的事例来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表演一个“数学小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角色:小白兔和小白兔妈妈。故事情节为:小白兔和小白兔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他们来到了一个水果店里买水果时发现苹果比橙子便宜1元钱,而橘子比橙子贵1元钱。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争论起来:“妈妈,我想吃橘子。”“好吧,你可以自己选一个苹果或者一个橘子,我们来帮你计算一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和思考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优化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以及所体现出的情感与态度等,具体来说包括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才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当时钟上时针、分针、秒针依次走动时,学生们就会对时钟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三个时针、分针和秒针都按顺时针方向走动,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时间观念和认识时间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通过做题比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我来当老师”等活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二、基于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教学情境优化阻碍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尚未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可能会影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效率。
三、基于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教学情境优化建议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趣味情境的创设方式主要有故事导入法、游戏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
1. 故事导入法是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和整数”教学时,可以讲一些有关动物的故事。在故事中,小动物们在一起玩耍,有的用脚踢球,有的用嘴咬球,有的用手抓球。当小动物们玩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休息时他们发现:这些动物坐下来休息时都会数一数它们各自坐下来休息的时间有多长。学生在听完这个故事后,就会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小动物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呢?于是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将它们进行分类,如把它们分为“一个小时”和“两个小时”。通过这个故事导入后,教师再进行新授内容的讲解。
2. 游戏竞赛法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和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和整数”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人比赛。具体做法是: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规定在10分钟内,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然后将代表带到教师面前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再对每个小组的成绩进行统计并公布结果。
3. 情境模拟法是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和游戏情境,以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十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数苹果”的游戏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苹果道具,然后邀请学生们参与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学生需要将教师发放的小苹果道具放到自己面前,同时报出自己拥有多少个小苹果。当教师发出“三”的指令时,学生需要迅速将三个小苹果放到自己面前并报出“三”。通过这样的游戏情境,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十以内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加法运算。
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创设出“拼拼图”活动情境,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根据学生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开始进行猜想,并动手操作尝试寻找答案。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设计实践活动情境,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三)创建合作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将个体知识转化为整体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学习主动性高,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分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内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找出的规律,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何给5个规律命名呢?”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不同的命名方法,如可以按照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等方式命名;也可以按照由大到小、由主要到次要等方式命名。这样的命名方式既符合小学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又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通过的交流和讨论,能够理解并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提升数学素养。
(四)创建情感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感体验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体验,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有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装着一些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吗?”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了感性认知,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这种情感体验情境的创建,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再比如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教具,如苹果、香蕉等水果,让学生通过亲手分一分、切一切的方式,感受分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和体验,对分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情感体验情境的创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
(五)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来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四、结语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化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瑞. 基于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教学心理的教学情境优化[J]. 课程教育研究,2013(26):149-150.
[2] 琪敏. 基于情境数学的小学高年级教学优化[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58.
[3] 吴笑天. 基于情境数学的小学高年级教学优化措施分析[J]. 当代家庭教育,2020(12):29.
[4] 白玉金.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创设的研究[J]. 新课程:上,2019(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