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血常规动态监测对短期复发的预测

2024-01-04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4期
关键词:性反应血常规内镜

宋 强 段 聿

(1.内蒙古自治区包钢医院医学检验科,内蒙古 包头,014010;2.内蒙古自治区包钢医院消化内科,内蒙古 包头,014010)

胃癌属于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1]。胃癌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普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癌前病变及饮食因素有关[2]。而早期胃癌作为一种浸润性胃癌的一种,病灶部位发生浸润,但尚未超过黏膜下层,且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大部分早期患者发病后无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轻微不适、贫血、厌食等,影响居民生活和健康[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则能切除黏膜层的病灶,同时切除分离的肌层病灶并提供精确的病理评估,利于肿瘤治愈性切除,但是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但是其在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复发中的应用研究较少[4]。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血常规动态监测对短期复发的预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5 月—2021 年3 月内蒙古自治区包钢医院收治的184 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12 个月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复发组31 例,男17 例,女14 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0.19±5.64)岁;肿瘤直径2~9 cm,平均肿瘤直径(5.01±0.49)cm;肿瘤部位:贲门胃底6 例,胃体18例,胃窦7 例;肿瘤分期:Ⅰ~Ⅱ期19 例,Ⅲ期12 例。非复发组153 例,男84 例,女69 例;年龄44~81 岁,平均年龄(61.06±5.69)岁;肿瘤直径2~10 cm,平均肿瘤直径(5.07±0.53)cm;肿瘤部位:贲门胃底42 例,胃体87 例,胃窦24 例;肿瘤分期:I~II 期87 例,III 期66 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被内蒙古自治区包钢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早期胃癌诊断标准[5],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②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均可耐受;③病情尚稳定,能进行沟通与交流。

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或确诊其他实体瘤者;②手术前行放疗及化疗者;③中途放弃诊疗或中转上一级医院者;④术前具有激素类药物使用史者。

1.3 方法

1.3.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干预,常规采用胃镜(生产企业:上海通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型号:Olympus Q260J)进行,术前辅助内镜进行观察,初步确定病灶的性质、病灶大小。同时借助内镜的放大作用,进一步确定病灶的位置、浸润深度等;利用CT 检查排除壁外肿大的淋巴结,并制订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麻醉发挥作用后完成消毒、铺巾,借助内镜进一步确定病变的部位,并采用NBI 进行放大观察,确定病灶部位后给予点状电凝标记。于病变边缘黏膜下常规注射甘油果糖、亚甲蓝混合浓度为0.01%肾上腺素,使得黏膜隆起,隆起充分后于标记点5 mm 部位切开病灶黏膜,并到达黏膜下层,沿着黏膜下层进行剥离,使得病变黏膜完全脱落。病灶组织剥离完毕后,常规采用Dual 刀对血管完成凝固止血,对于围术期血管发生破裂者,采用电热止血钳凝固止血,并辅助生物蛋白胶。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常规采用氩离子凝固并处理创面,对于可疑血管、局部剥离相对较深或伴有肌层损伤者,常规给予金属完成夹闭。

1.3.2 早期胃癌患者术后血常规动态监测及短期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1)血常规水平测定。两组均于出院后末次门诊随访当日,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15 min 离心,速度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血清分离后,置于低温下,备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动态检测术后血清总蛋白(T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M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2)早期胃癌术后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效能。查阅两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性别、病灶直径、浸润深入及血常规指标,并对患者术后短期复发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绘制ROC 曲线,分析术后血常规动态监测在早期胃癌短期复发中的预测效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应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相关因素,ROC 曲线评估预测价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短期复发影响单因素分析

184 例早期胃癌患者均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12 个月31 例发生短期复发(复发率为16.85%),单因素结果表明,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干预后短期复发发生率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MLR 及PLR 水平关联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P、ALB、Hb、NLR 和浸润深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复发影响单因素分析 [n(%)/(±s)]

表1 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复发影响单因素分析 [n(%)/(±s)]

单因素 例数复发组31未复发组153 χ2/t P性别 男 101 17(54.84) 84(54.90) 1.295 0.329女101 14(45.16) 69(48.25)年龄 ≥60 岁 93 16(51.61) 77(50.33) 0.986 0.329<60 岁 91 15(48.39) 76(49.67)贲门胃底 48 6(19.35) 42(27.45)肿瘤部位胃体 105 18(58.06) 87(56.86)胃窦 31 7(22.58) 24(15.69)0.545 0.671高分化 45 4(12.90) 41(26.80)分化程度中分化 59 10(32.26) 49(32.03)低分化 80 17(54.84) 63(41.18)浸润深度 黏膜内层 93 5(16.13) 88(57.52) 5.452 0.025黏膜外层 91 26(83.87) 65(42.48)TP(g/dL) 58.78±5.63 65.29±6.81 6.392 <0.001 ALB(g/dL) 31.53±4.39 41.02±5.73 5.691 <0.001 Hb(g/dL) 6.39±0.83 9.85±1.21 6.041 <0.001 NLR 2.83±0.51 1.74±0.49 5.776 <0.001 MLR 0.49±0.11 0.21±0.07 1.029 0.691 PLR 165.46±21.69 131.69±11.21 0.587 0.439肿瘤直径(cm) 5.01±0.49 5.07±0.53 0.789 0.673 0.878 0.434

2.2 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复发影响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P(β=1.213,OR=3.582,95%CI=2.482~6.313)、ALB(β=1.563,OR=6.413,95%CI=5.682~8.452)、Hb(β=1.454,OR=4.083,95%CI=3.235~4.572)、NLR(β=2.934,OR=1.034,95%CI=0.283~4.394)、浸润深度(β=1.691,OR=1.593,95%CI=1.241~1.786)是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复发影响多因素分析

2.3 血常规动态监测在早期胃癌术后短期复发预测中的效能

ROC 曲线结果表明,血常规TP、ALB、Hb、NLR 术后动态联合检测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短期复发中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单一TP、ALB、Hb、NLR 检测(P<0.05),见表3、图1。

图1 血常规动态监测在早期胃癌术后短期复发预测ROC 曲线

表3 血常规动态监测在早期胃癌术后短期复发预测中的效能

3 讨论

3.1 胃癌复发的危险

胃癌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能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且在长期高蛋白饮食患者发病率较高,患者长期食用蛋白,可释放大量的氨类物质,诱导胃黏膜上皮损伤、突变,从而诱导胃癌的发生。同时,对于胃息肉家族遗传史者,可进一步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影响居民生活和健康[6]。手术治疗是胃癌常用干预方法,借助手术能切除病灶组织,延缓病情发展,多数患者可从中获益,但是患者复发风险仍相对较高。本研究中,184 例早期胃癌患者均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12 个月31 例发生短期复发(复发率为16.85%),由此看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用于早期胃癌患者中复发率较高,成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3.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的应用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借助内镜放大作用,能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可以更好地清除病灶。但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亦属于是一种侵入式操作,常受手术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免疫抑制等影响,引起胃肠道黏膜功能受损,胃肠道蠕动能力降低,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7]。同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机体胃容积降低,患者食欲降低,食物排空速度加快,降低胃肠营养吸收,导致患者术后营养不良、体质量下降较为明显[8]。

3.3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短期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表明,TP、ALB、Hb、NLR、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用于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复发率可能因素较多,不同因素能相互作用及影响。TP 是各种蛋白的复杂混合物,在维持血管内外体液平衡、组织蛋白的补充修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ALB属于人体重要的蛋白质,作为人血白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能参与人体内多种物质的运输和合成[10]。血红蛋白是由含有血红素辅基的4 个亚基组成的寡聚蛋白,负责将氧由肺运输到外周组织,亦可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结合,其表达水平能反映患者营养状态。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借助手术虽然可延缓病情发展,但是患者效果影响因素较多,而炎性反应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较大[11]。胃癌患者发病后,癌细胞的持续增殖,将会造成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诱导DNA 发生突变[12]。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液检测指标,其表达水平能评估机体内炎性反应[13]。其中,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炎性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活性,抑制细胞毒性,加快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疾病复发和转移[14]。淋巴细胞是人体相对重要的免疫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NLR 表达水平能反映机体抗肿瘤作用及活性,其表达水平升高,说明中性粒细胞含量相对增加,引起淋巴细胞数量降低,能促进肿瘤炎性反应的产生[15]。

3.4 血常规动态监测在早期胃癌术后短期复发预测中的效能

为了进一步分析血常规用于预测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短期复发的价值,本研究绘制ROC 曲线,结果表明:血常规TP、ALB、Hb、NLR 术后动态联合检测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短期复发中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单一TP、ALB、Hb、NLR 检测(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血常规TP、ALB、Hb、NLR 术后动态联合检测用于早期胃癌术后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血常规中的TP、ALB、Hb 以及NLR 等指标是反映人体内部炎性反应程度和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因为手术创伤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TP、ALB、Hb 等指标可能会发生变化,并且由于手术后炎性反应的存在,NLR 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对术后动态联合检测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可以反映手术后的全身情况。特别是NLR 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导致的,而NLR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炎性反应加重或感染的发生,这都有可能导致术后短期复发的发生。因此,相比单一指标的检测,术后联合检测TP、ALB、Hb以及NLR,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炎性反应水平和营养状态,有助于对术后短期复发进行预测和诊断。另外,对于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患者,短期复发是非常常见的情况。根据研究的结果,联合检测TP、ALB、Hb 以及NLR,其诊断价值更高于单一指标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短期复发的诊断准确性和精度。因此,临床上对于早期确诊的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时,应定期加强患者血常规水平测定,预测患者近期复发率,并根据测定结果动态调整方案,巩固手术效果,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综上所述,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常伴有血常规水平异常,加强患者术后血常规动态检测能预测短期复发,可获得较高的预测效能,指导术后治疗。

猜你喜欢

性反应血常规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
内镜下电灼术治疗梨状窝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