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01-04何谓
何 谓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医医院普外科,江苏 常州,213138)
穿孔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较高。该病多由大量细菌在阑尾穿孔后进入到血液循环,如不给予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败血症[1]。当前临床上对于穿孔性阑尾炎多采取手术治疗,能够一次性切除病灶,然而其中的开腹手术,切除阑尾之后会为患者带来较大创伤,术后恢复时间长,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临床学者推荐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借助腹腔镜进行切除手术,该方法不仅创伤性较低,而且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有研究发现,虽然腹腔镜下阑尾炎切除术治疗能够减少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但依然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穿孔、感染等并发症[4]。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旨在探究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基础上,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 年2 月—2023 年2 月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医医院收治的150 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的80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将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7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46 例,女34 例;年龄26~71 岁,平均年龄(41.53±3.53)岁;手术时间为发病后10~36 h,平均手术时间为发病后(24.25±3.52)h;身体质量指数(BMI)21~28 kg/m2,平均BMI(25.64±2.41)kg/m2;合并糖尿病23 例,合并高血压20 例;术前单用头孢菌素抗炎者9 例,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类抗炎者71 例;术前白细胞(WBC)计数>15×109/L 为28 例,≤15×109/L 为52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6 例,女34例;年龄为23~73 岁,平均年龄(41.27±3.84)岁;手术时间为发病后6~38 h,平均手术时间为发病后(24.95±3.11)h;BMI 21~27 kg/m2,平 均BMI(25.58±2.25)kg/m2;合 并 糖尿病21 例,合并高血压16 例;术后单用头孢菌素抗炎者5 例,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类抗炎者65 例;术前WBC 计数>15×109/L 为12 例,≤15×109/L 为58 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出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穿孔性阑尾炎诊断标准[5],且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②年龄≥18 岁;③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合并心肝肾等功能够障碍者;④近期接受过其他消化道手术者;⑤合并慢性阑尾炎者;⑥具有麻醉禁忌证者;⑦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个医师主刀。
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具体方法为:采用硬膜外连续麻醉,通过腹直肌进行切口探查,应用荷包包埋阑尾残端,手术结束之后使用甲硝唑进行冲洗,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让患者保持头低脚高位,应用下腹部、左腹和脐周三孔进行腹腔探查,随后进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手术过程中将气腹保持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首先进行腹腔探查,确定病变周围粘连组织情况,并进行分离,术后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留置管,缝合切口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
应用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并收集150 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性别、BMI、年龄、手术方式、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手术时机以及术前WBC 计数等。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治疗费用等相关围术期指标。
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结肠损伤、腹腔脓肿、腹腔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结肠损伤+腹腔脓肿+腹腔感染+肠梗阻)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3.0 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d) 住院时间(d) 术后排气时间(h) 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 治疗费用(元)观察组 80 67.25±13.12 4.27±1.18 6.36±1.12 18.34±4.21 7.88±1.32 4 721.25±331.63对照组 70 42.27±8.82 6.31±1.27 10.46±2.37 31.52±5.83 17.47±2.62 4 783.26±3 216.63 t 13.483 10.194 13.815 16.008 28.832 0.899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37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2.3 并发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非并发症组与并发症组患者性别、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并发症组与并发症组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手术时机以及术前WBC 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并发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n(%)]
2.4 并发症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术前WBC计数为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并发症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虽然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时间长,但对患者创伤性较低,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且不增加患者治疗费用。这主要是因为,常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相比,能够节省建立气腹的时间,因此手术时间较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更短。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由于不需要进行较长的手术切口,患者创伤性较小,能够在短时间内下床活动,因此术后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同时能够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6-7]。分析其原因在于,借助腹腔镜,手术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有效清除腹腔内的脓液,短时间内让患者恢复,进一步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8]。另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能够减少患者术后药物应用量及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减少了术后治疗费用,因此总治疗费用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并无明显差异[9-10]。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往临床上对于穿孔性阑尾炎多采取开腹手术为主,该手术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是术后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特别是切口感染,发病率高达11%~42%[11-12]。但本研究发现,传统开腹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5.71%,与以往研究具有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过少。随着临床医学发展,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逐渐被临床认可,其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黄振文等[13]研究发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5.00%以内,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分析其原因在于,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能够避免手术切口较大的情况,也能够避免切口大量暴露情况,并且应用腹腔镜手术能够通过腹腔镜直视下彻底冲洗腹腔内的脓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腹腔脓肿和切口感染发生率。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目前关于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中切口感染单一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多见,而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却尚未见诸报道[14]。本研究结果表明,非并发症组与并发症组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手术时机以及术前WBC 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其抗感染能力及免疫力较低,因此局部组织愈合能力降低,更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情况。对于应用开腹手术的患者由于创伤性较大,加上腹腔液体清除不够彻底,因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5]。另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能够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因此能够进一步避免对周边组织造成的损伤,降低结肠损伤发生率。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与院内多种致病菌的接触时间延长,再加上术后患者身体虚弱,免疫能力降低,均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若穿孔性阑尾炎患者住院时间过长以及伤口愈合不良或腹腔感染的发生也会进一步增加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病率[14]。同时由于穿孔性阑尾炎属于急腹症,因此及时手术也能够避免腹腔脓肿及感染情况的发生。术前WBC 计数越高代表患者感染情况及损伤更严重,也会增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术前WBC 计数为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示对于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应该在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尽量选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此外,若患者术前WBC 计数较高,需要及时对患者术前术后抗菌治疗方案进行优化,避免感染的发生,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进程。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能够缩短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康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术前WBC 计数为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