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ner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
2024-01-04辛娜
辛 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保健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于冠心病较为严重的一种,病死率较高[1]。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AMI 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术后极容易再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2]。所以,在对AMI 进行治疗的同时,实施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案,对于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心功能具有重要价值[3]。基于benner 理论的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临床上多将benner 理论应用于护士分级标准的制订、护士的继续教育以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提升护理人员实践能力,改善临床护理质量[4-5]。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可通过对以往风险事件的分析与识别,制订相关预防性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6]。因此,为了提升AMI 的护理效果,本研究选取AM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benner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对AMI 患者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 例AMI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51~82 岁,平均年龄(65.25±2.16)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7 例,糖尿病5 例,高血脂症12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3例;年龄52~81 岁,平均年龄(65.57±2.18)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9 例,糖尿病3 例,高血脂症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AMI 诊断标准[7];②发病时间<2 h;③临床资料完整;④符合介入治疗指征。
排除标准:①以往有心脏手术史者;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④已经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包括基础住院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措施、心理护理与知识宣教等相关护理措施,并定期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和口头宣传等方式增加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并应用心理护理等方式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改善患者负面心理状态。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并叮嘱患者3 个月后到院复查。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1)基于benner 理论的护理小组建立与分层。①组间护理小组与考核。编制AMI 患者护理知识考核问卷,包括AMI 护理标准、相关知识、护理项目等内容,共50 道题目,每题2 分,总分数为100 分。选取ICU 护理人员20 名进行考核问卷作答,由现场考核人员指导护理人员进行问卷填写,共回收问卷20 份,>95 分的3 名,86~95 分的5 名,76~85 分的10 名,<75 分的2 名。将20 名填写考核问卷的护理人员纳入到研究小组中。另外,研究小组还包括心血管主任医师1 名、住院医师2 名、护士长1 名。②护士层级划分。依照benner 理论将责任护士分为新手和初级进阶者(N1)、胜任者(N2)、精进者(N3)、专家(N4)4 个等级。N1级:护理考核分数<75 分,工作年限<3 年;N2 级:护理考核分数为76~85 分,工作年限3~5 年;N3 级:护理考核分数为86~95 分,工作年限6~10 年;N4 级:护理考核分数>95分,工作年限>10 年;N5 级:护理考核分数为76~85 分,工作年限13~15 年。(2)基于benner 理论的层级责任划分。依照护理人员上述层级分布情况来划分其层级责任。N1 级:与家属沟通和健康知识教育、基础护理、AMI 患者生命体征监测;N2 级:紧急情况处理、N1 级护士培训和危重症AMI 患者监护;N3 级:参与护理科研项目和护理教学、N2 级护士培训、危重症AMI 患者的独立护理;N4 级:分层培训、护理创新与主持科研项目、N3 级护理人员培训以及临床护理研究。(3)基于benner 理论的护士分层培训。①N2 级护士对N1 级护士的培训,其中主要包括授课带教培训法,应用集中授课和临床带教为主,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AMI 患者的照护、常见并发症与处理方式、AMI 相关知识等。带教内容主要包括AMI 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灭菌管理、营养方式等,培训周期共10 d,最终考核方式以问卷与模拟操作为主,最终需模拟操作≥30 分、问卷≥80 分为考核合格。②N3 级护士对N2 级护士的培训,培训方法为视频模拟教育法,挑选重症肺炎相关的护理影像视频,包括体征监测、灭菌和心电图观察等,组织N2 级护理人员集体观看视频,完成后开会对视频内容进行总结,共培训7 d。③N4 级护士对N2 级护士的培训,主要以实物模型演示AMI 患者的体征监测、灭菌和心电图观察为主,并由N2 级护士进行自我演练,随后由N3 级护士创作操作视频,由N2 级护士完成相关操作。(2)风险识别。①风险识别方法,询问患者疾病史,并确认患者是否患有介入术相关禁忌疾病。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等,判断患者有无异常情况,并由小组成员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AMI 护理风险事件及并发症相关文献,并由小组开会讨论分析以往护理和治疗过程中AMI 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进行风险识别,制订护理措施。②具体护理措施。a.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对病房进行消毒,预防感染发生,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排查安全隐患,加强安全管理。床头贴防坠床标志,对家属宣教,避免坠床风险事件的发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b.加强穿刺部位管理。术后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注意检查患者鞘管是否异位,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并做好相应记录工作。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小组成员需在每日查房过程中指导患者的压疮预防、穿刺部位管理工作,及时进行反馈,并进行持续质量管理。c.建立问责机制。在科室内部制订风险考核标准,对于医护人员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评估,预防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件,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依照严格流程处理,查明原因后,定期落实预防性风险管理情况,加强干预指导,避免再次发生。对护理人员建立奖惩制度,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较多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再培训等。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的6 min 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B 型利钠肽(BNP)相关心功能指标。LVEF 的检测方法:对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生产企业:美国GE 公司,型号:Vivid7)检查,尽量保证采样线和室间隔、后壁垂直,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计算左室容积,进而得到LVEF。BNP 检测方法: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离心5 min 后分离血浆与血清,保存在-80 ℃的冰箱内待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NP 表达水平,检测步骤严格依照试剂盒(生产企业:南京信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BH-E0746)说明书进行。
②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发生情况。风险事件包括压力性损伤、坠床及下肢静脉血栓等。风险事件发生率=(压力性损伤+坠床+下肢静脉血栓)例数/总例数×100%。 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心源性休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心源性休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例数/总例数×100%。
③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于出院前,应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包括制度落实、职责履行、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和护理态度等8 个方面,患者结合实际情况,每个方面评分有3 个等级,即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分别对应3、2、1 分,总分在20~24 分为满意,15~19 分为基本满意,≤14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LVEF 均升高,BN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LVEF 明显高于对照组,BNP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BNP(ng/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5 115.52±21.95 324.75±36.23* 47.95±5.02 57.60±4.86* 87.62±13.42 61.80±11.91*对照组 35 113.67±22.02 297.65±28.54* 46.25±6.95 52.50±5.14* 89.64±15.15 72.68±13.21*t 0.352 3.476 1.173 4.265 0.590 3.619 P 0.726 <0.001 0.245 <0.001 0.557 <0.001 6 min 步行距离(m)LVEF(%)组别 例数
2.2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n(%)]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3.1 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LVEF 均升高,BNP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LVEF 明显高于对照组,BNP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施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可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这主要是因为,采取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加强了患者风险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情况[8]。同时采取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管理,通过护士的层级划分,对护理人员的接受能力和业务技能采取了针对性培训方案,包括案例研究、视频模拟教育以及授课带教培训等方法,实现针对性培训,强调了优质护理的重要性,提升护理人员风险处理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其护理能力,进一步辅助改善了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提升其心功能[9-10]。另外,通过对院内护理的风险识别,能够借助以往护理经验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危险,并对常见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预防,还能够提升院内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患者的风险识别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辅助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水平[11]。
3.2 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对风险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可降低风险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发现,冠心病导致血供不足和管腔狭窄是AMI 发生的主要因素[12]。因此,心肌梗死患者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PCI 术后均需要长期采取药物治疗,控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再复发情况。所以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坠床和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会对患者自身疾病产生严重影响,进一步增加患者心肌梗死再次发生情况。本研究发现,采取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能够降低患者院内风险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这是因为,通过风险识别能够针对AMI 患者的风险事件进行统一管理,并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并降低外界因素所导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通过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能够及时发现不同级别护士关于AMI 患者护理过程中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进一步为培训指明方向,逐渐改善AMI 患者的护理质量[13]。另外,通过护理人员技能操作责任的确定,能够将职责落实到个人,明确了护理人员需遵守的相关操作原则,为护理人员设置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标,进一步提升相关风险事件的预防效果[14]。
3.3 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可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这是因为,通过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能够在护理措施中深入落实“以人为本”,通过改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辅助疾病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其危险性,进而改善了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陈艳梅等[15]研究显示,优质的护理服务措施,患者满意度更高,也更有利于医患和谐,改善护理质量,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针对AMI 患者采取benner 理论分层护理联合风险识别可辅助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院内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