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姜灸联合穴位贴敷法干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2024-01-04公培云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4期
关键词:胃脘脾胃穴位

公培云

(临沂市中医医院脾胃科,山东 临沂,276000)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处反复发生疼痛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胃脘胀痛、消化不良、神情倦怠等症状,多由外感六淫、忧思恼怒等引起[1-2]。辨证分型中以脾胃虚寒型较为常见,属于虚证,由胃失和降、脾胃气虚所致。西医治疗该病以西药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临床应用受限,如何予以胃脘痛患者有效干预成为临床关注重点。近年来,随着中医技术的大力发展,中医适宜技术逐渐在多种疾病的临床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隔姜灸属于中医中常见的隔物灸法之一,是指在艾炷和皮肤中间隔姜片施灸,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效[3]。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再用介质调和成糊状贴敷于相应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理脏腑等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隔姜灸联合穴位贴敷法干预在脾胃虚型胃脘痛患者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4 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 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2 例;年龄25~56 岁,平均年龄(38.36±2.33)岁;病程0.5~6 年,平均病程(3.22±0.34)年;受教育年限9~1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2.24±1.06)年;身体质量指数18.2~28.3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1.26±1.02)kg/m2。对照组中,男性24 例,女性23 例;年龄25~59 岁,平均年龄(38.33±2.29)岁;病程0.5~7 年,平均病程(3.28±0.31)年;受教育年限9~1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2.20±1.09)年;身体质量指数18.2~28.0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1.22±1.05)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获得临沂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5]中对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6]中对胃脘痛的诊断,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型。胃痛,胃脘胀满,泛吐清水,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纳差,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对胃脘痛的诊断;②认知、沟通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②合并消化性溃疡;③其他证型胃脘痛。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①健康宣教。评估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结合评估结果,开展疾病知识宣教,采取视频宣教、发放宣教手册等方式;鼓励患者提出问题,并对其提出问题予以专业解答;告知护理配合的重要性,嘱其积极参与到自我护理中。②饮食护理。注意避免进食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嘱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禁止暴饮暴食,忌食牛肉、竹笋等发物及油腻食物;多食鸡蛋、瘦猪肉、大枣、桂圆等温中健脾食物。③情绪护理。嘱患者保持稳定心态,日常生活中应陶冶情操;宣教移情相制法,嘱其感到不适时,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针对存在负性情绪者,耐心讲解疾病知识、注意事项等,提升其疾病认知,树立康复信心;针对忧思恼怒、恐惧紧张者,予以情绪疏导;嘱家属积极与患者沟通,予以家庭支持,帮助改善患者情绪状态。④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学习八段锦,2 次/d,15 min/次,改善机体气血运行;嘱患者睡眠充足,劳逸结合,避免过渡劳累,适当增减衣物,减少腹部受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隔姜灸联合穴位贴敷。①隔姜灸。选用新鲜生姜,将其切成直径3 cm、厚度0.2 cm 的薄片,用针扎若干小孔,随后将其置于患者神阙、中脘穴位;将艾绒制成直径0.8 cm、高度1 cm 的锥形艾炷,并置于姜片上点燃,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宜,10~15 min/壮,3~5 壮/次,1 次/d,持续灸2 周。②穴位贴敷:a.贴敷方:以清·张璐《张氏医通》所记载的白芥子散为基础,辨证加减,选用肉桂9 g,吴茱萸10 g,生芥子、白胡椒、白芷、丁香、细辛各6 g 为贴敷方;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待用;b.选取穴位:参照《针灸学》,选择双侧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及关元作为贴敷穴位;c.贴敷操作:使用甘油、黄酒按照1∶2 的比例,将药粉调和成糊状,将其置于一次性敷贴中央,覆盖于穴位之上进行贴敷。1 次/d,7 h/次。两组均持续护理2 周。

1.4 观察指标

①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包括胃痛、胃脘胀满、泛吐清水、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纳差,均采用0~3 分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分别于护理前、护理2 周后进行评价。②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2 周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8]进行评价,按0~10 分评估,0 表示无痛,10 为疼痛感受剧烈。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剧烈。③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2周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9]评定,该量表共包含4 个维度(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共74 条目,采用5 级评分,各维度最终评分范围为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④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10]评价,共19 个条目,采用1~5 级评分法,满分95 分,分为非常满意(≥77 分),满意(57~76 分),不满意(≤56 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n(%)]表示,结果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结果行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s,分)

大便稀溏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7 2.25±0.33 1.72±0.26* 2.32±0.41 1.79±0.35* 2.19±0.42 1.88±0.37*观察组 47 2.28±0.37 1.26±0.23* 2.30±0.39 1.20±0.33* 2.23±0.37 1.32±0.30*t 0.415 9.085 0.242 8.409 0.490 8.060 P 0.679 <0.001 0.809 <0.001 0.625 <0.001组别 例数胃痛胃脘胀满

续表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相比,*P<0.05。

纳差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7 2.24±0.41 1.77±0.35* 2.26±0.37 1.67±0.32* 2.36±0.41 1.94±0.37*观察组 47 2.30±0.38 1.31±0.30* 2.29±0.33 1.25±0.28* 2.42±0.43 1.45±0.31*t 0.736 6.841 0.415 6.772 0.692 6.959 P 0.464 <0.001 0.679 <0.001 0.491 <0.001组别 例数神疲乏力泛吐清水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护理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t P对照组 47 5.33±1.02 2.52±0.42 17.464 <0.001观察组 47 5.19±0.98 1.72±0.33 23.005 <0.001 t 0.679 10.268 P 0.499 <0.001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GQOLI-74 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GQOLI-74 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相比,*P<0.05。

物质生活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7 65.62±5.18 74.76±5.78* 63.62±4.48 70.74±5.05* 64.15±4.32 72.76±5.39* 66.27±5.29 71.38±5.74*观察组 47 66.17±5.23 83.85±6.33* 63.59±5.02 78.89±5.44* 64.22±4.48 81.89±6.02* 66.32±5.31 79.12±5.96*t 0.512 7.270 0.031 7.527 0.077 7.746 0.046 6.413 P 0.610 <0.001 0.976 <0.001 0.939 <0.001 0.964 <0.001组别 例数心理躯体社会功能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对照组 47 18(38.30)21(44.68) 8(17.02) 39(82.98)观察组 47 25(53.19)20(42.55) 2(4.26) 45(95.74)χ2 4.029 P 0.045

3 讨论

3.1 改善症状、减轻疼痛

胃脘痛属中医学“脾胃系病症”范畴,以虚寒证型较为常见,故而临床干预应以温养脾胃、温经散寒为主要原则[11-1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各症状积分、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实施隔姜灸联合穴位贴敷法干预,在改善临床症状与疼痛程度方面具有较好效用。隔姜灸与穴位贴敷均属于中医特殊护理技术。隔姜灸属于灸法的一种,主要利用生姜、艾绒发挥双重效用。将其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隔姜灸中所用生姜归脾、胃经,有散寒、止呕、开痰之功效;艾绒有除湿、逐寒、温中的药性,将艾炷置于姜片上,利用艾炷燃烧产生的温热作用进行穴位刺激,加之生姜散寒开痰等功效,有助于机体内部寒气发散,达到温经散寒、补益脾胃、行气活血之功效[13]。穴位贴敷是从传统针灸学发展而来,利用中药作用于腧穴,利用经络的调节作用,药物可直达病所,且见效快。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将中药直接贴敷于局部穴位皮肤,选用吴茱萸、肉桂、白胡椒等多味辛温发散的中药作为贴敷方,肉桂疏经通络,吴茱萸止痛、散寒,白芷祛风止痛,丁香行气止痛,细辛散寒解表,生芥子通络止痛,白胡温中散寒,诸药合用,共奏通络止痛、温胃散寒、通经走窜之效[14]。联合应用,借助艾绒、生姜的热力与中药贴敷的散寒效用,可由表及里,渗透入经络,内达脾胃,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

3.2 提升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胃脘痛作为临床常见症状,病位在胃,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多由嗜食生冷、饮食不节、忧思烦恼怒等导致气机不畅,然胃之受纳、腐熟及消化功能,赖于脾气运化,以致脾阳虚弱,寒自胃生。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胃脘痛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可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GQOLI-74 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隔姜灸联合穴位贴敷法干预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医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分析其原因在于,将隔姜灸、穴位贴敷共同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干预中,可促进临床症状恢复,改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刘永芳等[15]的研究表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隔姜灸联合穴位贴敷法干预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此外,隔姜灸与穴位贴敷具有方便易行、费用低、无创伤等特点,在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的同时,也不会增加经济负担,可进一步提升其满意度。

综上所述,隔姜灸联合穴位贴敷法干预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医护理中能够获得较好效用,可促进临床症状恢复,减轻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受到研究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观察指标缺乏全面性,后续研究中应增加纳入样本量、观察指标,以深入挖掘隔姜灸联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可靠的指导。

猜你喜欢

胃脘脾胃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