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评价研究

2024-01-04魏龙吉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3期
关键词:育人数字化思政

魏龙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高职院校要深刻把握“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内涵,深入摸清“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新问题,高质量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022 年,教育部提出聚焦数字中国,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时代场景。但通过分析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发现大多聚焦在课程思政内涵特征、路径对策等理论探究,以系统性构建实施路径,以信息技术、数据要素支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育人成效评价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在创新教育载体、优化育人过程、丰富育人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数字化条件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有力支持。基于此,本研究面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探索了教学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构建“数字赋能、三层协同、双向融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基于数据要素的诊断、反馈、改进与提升功能,探索协同、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以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备受研究和关注的全球性课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重观点和理念,Morton MS 在1991 年提出数字技术能够引发企业根本性转变,Michael Fullan 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应以教师为中心,认为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中的专业发展和领导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是将技术融入课堂的关键角色。我国学者祝智庭等指出就数据赋能的潜力来看,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深度挖掘优化,以数据生态延伸价值生态,进而可实现教育系统的创新和变革;杨宗凯提出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需要系统化推进;黄荣怀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域的数字化过程,需要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的机制,共同推进高性能数字化教育系统的建设。目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共同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个性化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政策方面的重要性。他们的研究和观点有助于引导教育者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的教育挑战,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

(二)数字化赋能课程思政实施

课程思政通过近几年的深入实施已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深度耦合,呈现出协同创新、双向赋能的新气象。针对课程思政内涵特征、价值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在数字化赋能课程思政实施方面研究还很少。刘祥玲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课程思政的困境与应对策略;谢幼如等结合数字转型提出了利用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和数据画像开展课程思政评价的设想,以上成果探讨了数字化融入课程思政实施;曹建军关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思政课程,主张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教育应用和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工具,以提供更富互动性和参与度的教育体验;赵晋涛提出了“大数据教育”理念,认为数字化赋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综合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数字化赋能将重塑和改进课程思政实施与评价的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但相关研究仍需深入探索。

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困境

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等文件,各高职院校近年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广泛调研,发现各院校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教学困境,主要体现如下:

(一)课程思政实施缺乏系统性设计,路径不明晰

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缺少一体化设计,学校、专业、课程各层面缺乏联动,各自为战。实施模式、路径系统性不强,实施方法可操作性不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够丰富,教学方法策略相对单一。在数字化教学情境下的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胜任力还不足,易使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感和获得感不强。

(二)课程思政实施缺少精准学情分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不深

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普遍缺少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未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水平下设计目标,易导致出现思政目标针对性不强,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相关度不高的现象。老师在讲授过程中简单复制、生搬硬套、流于形式、牵强附会,课程思政内容肤浅化、显性化,影响思政教学效果和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难以测量,评价结果缺乏精准

课程思政实施重教授,轻评价,具体的观测点和评价标准不明晰,以致目标达成度难测量。当前课程思政的评价方法多体现在定性评价,或者以作业、考试形式评价,最终体现在总结性评价,甚至不评价。教学过程缺乏过程性数据,以致基于数据支撑的分析、处理和持续改进明显不足,评价结果难精准。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作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平台、专业、课程”三个层面协同发力,“课程思政教学”与“数字驱动”双向融通,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提质升级。

(一)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

教育现代化,数字化是必然趋势。要实现数字化条件下课程思政的知识加工、传播和应用实践的创新模式,确保落实的课程思政聚焦育人价值本源,高职院校应加强学校信息化条件和数字资源建设。学校建设并依托智慧教学平台、自动感知学习环境,建构基于大数据的“交互式”精准教学支持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动态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实现个体特征学情精准分析。通过打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构建云学习环境,实现随时随地共享云端优质资源和学习服务。围绕学生关切和困惑,个性化自适应推送学习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各个维度的学习表现数据,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精准干预与实施,确保思政育人和专业教学能够得到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科学思维、职业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养成,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合格大学生。

(二)构建“三层协同”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为了能够使课程思政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也可以在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过程中,不断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作用,以数字化赋能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平台、专业、课程”三个层面协同发力,“课程思政教学”与“数字驱动”双向融通,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提质升级。

一是平台层面:从全局视角进行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制定教育数字化赋能课程思政实施的工作方案、师生数字素养培养体系、课程思政实施评价指南等制度文件。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智慧学习环境,建构基于大数据的“交互式”教学支持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各个维度的学习表现数据,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精准干预与实施,实现数字化赋能课程思政实施。

二是专业层面:整体挖掘专业思政内容,构建“专业思政培养目标群”,设计“课程思政分布矩阵”,打造“课程思政素材库”,实现随时随地共享云端优质资源和学习服务。以多维度素养发展为目标,深析数据价值,发挥数据功用,将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价值观、责任感等要求点线贯穿,形成可视化“专业素养树”,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效融合。

三是课程层面:根据学生学情分析数据,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实现价值、理论、实践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利用智能技术精准掌握学生的个性需求,并据此为课堂赋予适配的思政素材与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智慧教学环境,重构课堂形态,形成学生的“课堂学习数据点”,在数据驱动下形成学生“个体特征-认知学情-学习风格-价值表征”可视化“课程画像集”。数字化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参与性和多向互动性,促进课程思政提质增效。

四、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要从原本单纯价值判断逐渐转化为向多元、全过程评价进行变革,从根本上实现创新评价。教师需要在评价创新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理念和有效的方法让思政教学评价从原本的结果和成绩评判转变为基于依据和过程的循证导向评价,充分发挥数据的要素作用,凸显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与提升功能,借此实现数据驱动全要素和全场景的人机协同评价。

一是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科学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指南。二是突破传统单一主体评价方式,构建由“学校、企业、家长、同学、本人”多方共同参的多元评价机制,保障评价的客观、精准。三是构建“目标评价”(GAT 模式)与“过程评价”(CIPP 模式)结合,“人工评价”与“数据支撑”协同的评价模式,保障评价过程完整性。四是体现人机协同理念,发挥数据的要素作用,打破多以量表、作业、考试等形式的传统课程思政评价方式,转向以无感知、伴随式数据采集为主的增值性评价,实现人机协同循证,解决课程思政达成难评价、不评价问题。

五、结语

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新挑战,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重塑数字化赋能教育的新理念,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深化教学改革,解决新时期立德树人工作涌现出的新问题。从目前传统思政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1.0 阶段,迈向智能技术赋能育人育材提质增效的2.0 阶段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新方向。我们希望,本研究所提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评价的新视角,能够为有效推动同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育人数字化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