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9 月全球猴痘疫情风险评估
2024-01-04贾娇娇宋悦谦通信作者
韩 辉,伍 波,贾娇娇,宋悦谦(通信作者)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26)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2022 年以前主要在非洲区域呈地方性流行,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输入[1]。2022 年5 月以来,猴痘疫情迅速蔓延至全球多国,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宣布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2]。随着猴痘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2 年8 月以来,全球猴痘报告病例数显著下降,WHO 于2023 年5 月11 日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PHEIC[3],但猴痘仍在持续流行,对人类健康是一项长期的威胁。2023 年7 月以来,东南亚、美洲和西太平洋等多个区域猴痘疫情反弹,病例通过国际旅行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在此情况下,评估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以及输入后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为制定口岸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评估方法和资料来源
收集WHO 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猴痘疾病特征信息、境外和我国猴痘疫情数据、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资料,结合我国口岸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定性评估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以及输入后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研究提出口岸疫情防控措施建议。
2 评估依据
2.1 疾病特征
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分为2 个进化分支:分支I(即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为10%)和分支II(即西非分支,进一步分为IIa 和IIb分支,病死率约为3%)。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猴痘病毒的自然宿主。猴痘病例、感染病毒的啮齿类动物以及灵长类动物(包括猴、猿)为本病的传染源。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人与动物之间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本病潜伏期5~21 天,多为6~13 天。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和脓毒症等并发症。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目前缺乏特异性抗病毒药物[4]。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但天花疫苗在我国已停止接种。目前全球预防猴痘的疫苗包括ACAM2000、MVA-BN 和LC16m8,可用于暴露前和暴露后的预防,但不建议在普通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5]。
2.2 境外猴痘疫情形势
2022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9 月4 日,境外(不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6 大区域113 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88 827 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157 例死亡(总病死率:0.18%)。确诊病例主要分布于美洲(59 867 例)、欧洲(26 059 例)、非洲(1 902 例)和西太平洋(564 例)区域。累计报告病例数位于前5 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30 564 例)、巴西(10 967 例)、西班牙(7 565 例)、法国(4 150 例)和哥伦比亚(4 090 例),合计占全球总病例数的64.5%(图1A)。
图1 全球猴痘病例地理分布情况(截至2023/9/4)
2022 年5 月至8 月,境外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8 月新增确诊病例数达到峰值(31 074 例),此后疫情呈波动下降趋势。2023 年7 月以来,境外疫情有所反弹,7 月和8 月分别新增336 例、427 例确诊病例,较前一月分别增长1.8%和27.1%。最近21 d(8 月14 日至9 月3 日,猴痘最长潜伏期),东南亚区域新增确诊病例数显著增加,为197 例,此前的21 d 无新增病例报告;美洲(129 例)和西太平洋(12例)区域新增确诊病例数较前21 天分别增长31.6%和9.1%,欧洲区域新增确诊病例数(2 例)下降95%,东地中海区域新增1 例病例,非洲区域无病例报告。同期,境外11 个国家有病例报告(图1B),病例主要分布于泰国(197 例)、美国(110 例)、墨西哥(10 例)和澳大利亚(8 例)[6]。
截至2023 年9 月4 日,全球猴痘疫情呈现的特征为:(1)男性病例占比96.3%,女性占比3.7%,其中男男性行为者占比82.8%。病例年龄中位数为34岁(四分位距:29~41 岁),79.3% 的病例为18~44 岁男性。(2)猴痘主要通过性行为过程中皮肤和黏膜接触传播,非性接触传播也有报道。猴痘病毒传播主要发生于有性接触的聚会环境中,家庭、工作场所也有发生。非洲区域大多数病例缺乏关于传播途径的详细信息。(3)在至少报告1 种临床症状的病例中,最常见的症状为皮疹(包含任何部位、形态的皮疹,占比90.4%),其次是发热(58.2%),全身性皮疹和生殖部位皮疹分别占比56.4% 和50.4%,其他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淋巴结肿大和肌肉痛等。(4)已知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的猴痘病例中,约52.5% 的病例同时呈艾滋病病毒阳性。(5)猴痘病毒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引起2022 年以来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国家猴痘暴发疫情的毒株为猴痘病毒IIb 分支。
2.3 我国猴痘疫情形势
2022 年至2023 年8 月31 日,中国大陆地区已累计报告1 099 例猴痘确诊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2022 年9 月16 日,重庆市发现1 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为中国大陆地区历史首例[7]。2023 年6至8 月,中国大陆地区猴痘病例激增,分别新增106例、491 例和501 例确诊病例,8 月疫情增长速度趋缓。病例已波及26 省(区、市),主要分布于:广东省(258 例)、北京市(180 例)、浙江省(118 例)、四川省(103 例)和江苏省(68 例)。18 个省(区、市)病例数超过10 例(图2)。
图2 我国猴痘病例地理分布情况(截至2023/8/3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国大陆地区猴痘疫情特征与境外疫情特征相似:(1)98.9%的病例为男性,男男性行为者占比92.5%。女性感染者在发病前21 d 内均有异性性接触史,通过性接触感染的可能性大。(2)猴痘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除性接触以外的其他方式传播风险低(仅1 人发生感染)。(3)约82%的病例为单个散发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病例主要为主动就诊发现(93.2%)。(4)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8]。
中国台湾地区于2022 年6 月24 日通报首例猴痘输入病例,此后发生多起本土疫情。截至2023 年8 月14 日,该地区已累计报告280 例确诊病例,其中264 例(94.3%)为本土病例,过去6 周平均每周新增9.8 例确诊病例[9]。中国香港地区于2023 年1月20 日报告首例病例,截至8 月31 日,已累计报告41 例确诊病例。近期该地区疫情呈上升趋势,8月新增21 例确诊病例,较前一月增长75.0%[10]。
3 评估结果
3.1 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性评估
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全球猴痘病例分布范围广,已有114 个国家和地区有病例报告,且报告病例的国家和地区数量仍在增加。最近一个猴痘最长潜伏期,东南亚、美洲和西太平洋区域猴痘疫情有所上升。此外,由于部分国家尚不具备实验室检测能力,病例可能未被发现和报告。(2)近期,我国本土猴痘病例激增,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及其关联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疫情已出现隐匿性传播。在全球猴痘疫情持续流行的情况下,境外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3)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猴痘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以皮疹和发热症状为主,但其中约50.4% 的病例表现为生殖部位皮疹,约41.8% 的病例无发热症状。因此,有典型症状者入境时能够被检疫发现,但无症状或皮疹发生部位隐蔽者无法被及时发现,输入后可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4)境外和我国本土猴痘病例仍主要集中在男男性行为者人群中,通过性接触传播。猴痘还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而感染。我国针对猴痘的疫苗正在研发中,接种天花疫苗虽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但我国早已停止接种该疫苗。因此,经评估认为,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性高,输入后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引起进一步传播。
3.2 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危害性评估
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危害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猴痘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但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可出现严重疾病,甚至死亡。2022 年以来全球已有157 例猴痘病例死亡。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治疗药物,因此,猴痘病例输入后对我国人群健康仍构成威胁,尤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出现猴痘重症和死亡病例。(2)接种天花疫苗虽可有效预防猴痘,但我国40 或50 岁以下人群已不再受益于此前接种天花疫苗提供的保护,因此,易感人群数量庞大。(3)猴痘主要发生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除性接触外的其他方式传播风险低,影响人群较为局限。因此,经评估认为,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危害性为中等。
综合考虑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认为,猴痘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为高风险,输入后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引起进一步传播。
4 口岸疫情防控措施建议
4.1 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应急准备
多渠道持续收集境外猴痘疫情发展态势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动态开展研判分析,及早发现疫情输入风险,为确定口岸猴痘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阻断猴痘病毒传播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要强化对口岸一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防护技能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病例识别、处置能力和个人防护能力。各口岸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加强检测试剂、个人防护用品、消毒器械等的物资保障,确保发现疫情时能够进行迅速有效处置。
4.2 加强卫生检疫,做好疫情处置
加强对来自猴痘流行国家和地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集装箱和货物等的卫生检疫。通过健康申报核验、体温监测、医学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等手段,及时发现有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者,规范做好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病例。对交通工具、集装箱和货物重点查验有无鼠类、鼠迹和鼠粪等相关动物及痕迹。一旦发现输入性病例或相关动物,加强污染控制,严格落实消毒、除鼠或其他必要的卫生处理措施。
4.3 加强联防联控,提升防控效率
各口岸要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猴痘监测信息共享,协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升防控效率。口岸发现输入性病例时,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属地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做好病例移交工作,配合属地相关部门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等调查处置工作。属地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发现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病例时,及时将病例信息通报口岸,口岸可根据相关信息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提升检疫对象的精准性。
4.4 开展健康宣教,提升防病意识
各口岸可通过自媒体、宣传手册、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加强出入境人员猴痘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其主动防病和就医意识。提示国际旅行者关注目的地猴痘疫情信息,在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旅居期间避免接触啮齿类、灵长类动物和猴痘样症状者,避免高危性行为等密切接触。同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应及时就医,入境时如实向海关申报健康状况,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