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文化·技术”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4-01-03叶志丹
叶志丹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课程与教学论、“互联网+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构建“德育·文化·技术”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传承文化、应用技术,实现德育、文化和技术三者有机融合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一、问题的提出
培正小学创建于1889年,130多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深厚的道德底蕴和文化内涵,“至善至正”校训、“红蓝”(校色)精神激励莘莘学子积极进取。2013年,因“善正品格培育”被评为广州市首批特色学校。根据校情,培正小学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经过7年的探索和实践,解决课堂教学的三个问题: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来改善课堂教学中的“三重三轻”问题,即重学科素养轻德育思政,重当前现象轻历史文化,重教学传统轻技术变革;如何把德育、文化和技术三者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实施效果如何。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构建五类型课堂教学模式
1.品德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在品德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中,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师生提供“资源推送,前置预学”“过程记录,智能分析”“提供工具,师生联结”“拓展实践,情感体验”和“智能评价,总结反思”等功能。品德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引导冲突”“启发共识”“批判建构”“实践内化”“价值认同”,具体分为“提问设疑”“引发冲突”“引导启发”“协商共识”“交流討论”“自我建构”“活动探究”“内化吸收”“评价反思”“迁移应用”“自我认同”等十一个环节。
2.深度课堂教学模式。在深度课堂教学模式中,智慧校园环境能够提供学情诊断工具、智能记录工具、个性支持工具、精准推送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智能测评工具。深度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引起有效注意”“深度理解建构”“深度实践应用”和“深度评价反思”,具体分为“引起注意”“回忆旧知”“联系新知”“批判建构”“直接迁移”“问题解决”(或“迁移应用”“知识迁移”)“评价反思”等七个环节。借助智慧学习环境,根据深度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如图1)
3.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模式。在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模式中,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跨学科融合学习提供便捷的个人学习空间,能够实现实时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智能诊断分析学生学习困惑点。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进入问题情境”“开展跨学科融合活动”“进行知识内化与拓展”“作出评价或反思分享”。(如图2)
4.个性化空间课堂教学模式。在个性化空间课堂教学模式中,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立体化学习资源、虚拟学具、个人学习空间、互动讨论空间与教学实时监控功能。个性化空间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问题情境”“自主分析”“个性化解疑”“作品形成”“总结反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托智慧化学习环境,按照新课标相关要求,及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个性化的学习反馈以及方法指导等。(如图3)
5.研学旅行课堂教学模式。在研学旅行课堂教学模式中,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和线上学习平台,同时在线下为学生提供研学实践基地。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和线上学习平台了解研学内容并进行预热,然后通过研学实践基地亲身体验研学过程。研学旅行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流程包括“启动”“导学”“研学”“展学”,具体分为“确定方案”“组织动员”“签订协议”“研学培训”“研学预热”“研学准备”“研学管理”“研学实践”“成果展示”“研学交流”“总结反思”等十一个环节。
三、特色与创新
1.理念创新:融入思政元素彰显课堂育人价值。培正小学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入挖掘以善正文坊、善正体坛、善正成长礼、红色基因传承、善正学生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元素,及以培正印记、培正约定、红蓝景致、红蓝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元素,寓品德塑造和文化传承于课堂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之中,从而推动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彰显思政元素的课堂育人价值。
2.模式创新: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培正小学以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等理论为指导,将渗透德育、传承文化与应用技术三者融于学科课堂教学中,构建“德育·文化·技术”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品德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深度课堂教学模式、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模式、个性化空间课堂教学模式、研学旅行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三重三轻”问题,实现德育、文化、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