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手工艺美育融入康养产业发展 的机理及路径

2024-01-03韦秀玉

理论月刊 2023年12期

[摘 要] 当今康养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休养健身、度假修习、文化研学等方式受到高度关注。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智慧与艺术理想的历史结晶,内含丰富的康养资源。基于美育方法,参照积极心理学理论,合理利用传统手工艺及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设计康养产品和活动。聚焦传统手工艺与健康之间的连接,将传统手工艺美育融入康养产业,可以为乡村振兴、文化休闲和社会美育提供可行性方案。将传统手工艺美育与艺术疗愈有机结合,借鉴心理治疗技术,可以探寻传统手工艺美育融入康养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助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积极参与健康中国的人民心理建设。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美育;康养产业;艺术疗愈

[DOI编号] 10.14180/j.cnki.1004-0544.2023.12.013

[中图分类号] B83-0; J52;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23)12-0117-08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荆楚刺绣的体验式传承研究”(22Y142);2020年度湖北美术学院重大科研资助培育项目“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研究”(20ZD04)。

作者简介:韦秀玉(1974—),女,艺术史博士,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研究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p46)的重大部署,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1](p23)作为新的话语彰显党中央对人民精神生活的关切。为此,社会各界响应党中央号召持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中国房地产业营销协会、国际康养产业联盟对未来康养产业发展趋势作出以下八个方面的研判:健康产业将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康养将面临严峻挑战,企业发展空间巨大;康养产业融合已成为各大行业转型发展新方向;新技术广泛应用助力智慧康养发展;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健康的理解及对康养需求的变化助推康养旅游产品迭代;自然、人文及康养元素植入推动康养旅游产品元素的年轻化及多元化;产品组合渐进发展,多主体联合、多元化供应渐成趋势;缺失元素逐渐完善,康养旅游发展逐步规范化[2]。当今社会,亚健康人数持续增长,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已高达七成,并呈年轻化趋势。康养需求的多样化主要集中在身心、情感方面的生态医疗、康复运动、心理咨询等方面。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智慧与艺术理想的历史结晶,其艺术价值为“日用之利、朴实之心、和合之美”,滋养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品格,刺绣、剪纸、木版年画、金石传拓、陶瓷烧制等项目,是社会和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康养经验。“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3](p4),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张应文所言,宋代画绣“佳者较画更胜”[4](p218),传统手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珍贵宝库。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将“传统工艺在培育传统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5]作为主要目标,强调合理挖掘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业界较为关注以地方文化为基础,运用设计方法进行现代转译,多维介入实现品牌整合,开发传统手工艺特色文创产品促进创新发展的途径。如何合理利用传统手工艺开展艺术活动,使之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项研究聚焦传统手工艺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力图打破专业壁垒,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机。

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渐从物质领域上升至精神领域,希望通过文化休闲、医疗服务、旅游度假等活动达到健康目标,康养产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健康中国”“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国家战略语境下,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正顺应了社会消费需求的趋势。2016年,多个省市的“十三五”规划中都编制了康养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指导性政策。然而,与森林康养相关的研究论文较多,与心理咨询相关的康养产业研究不足。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必须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有鉴于此,充分利用中华人文资源参与健康中国的人民心理健康建设,意义深远。以国内外艺术疗愈实践与研究成果为基础,本项研究聚焦传统手工艺美育融入康养行业的学理逻辑和实践路径,创新提出传统手工艺美育融入康养产业观点,从艺术疗愈视角探讨传统手工艺美育融入康养产业的可行性方案,为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提供参考。

二、传统手工艺赋能康养产业的可行性

文化养生是康养产业的模式之一,是为了满足游客改善身心的健康需求,合理利用优秀文化资源开发出的适用于调养身心的休闲、疗养及度假项目。中国传统保健思想强调移精变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黄帝内经》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养身”。国内较为常见的文化资源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中医药文化、饮食文化等,以旅游、养生为主,治疗为辅。对于文化康养而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是避免同质化,创立优势品牌的宝藏。“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3](p4),品类繁多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因其精良品质而流传至今,极具地域和文化特色。正如日本学者柳宗悦所言:“手工艺的主要优点在于其民族色彩浓厚及精工细作,人们被赋予了自由和责任感,工作充滿愉悦感,创造力得以涌现。”“心智创造了器物,给予人们劳动的愉悦,让人们遵守道德,器物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美德”[6](p4-6),柳宗悦高度评价传统手工艺制作对人身心健康的意义。潘鲁生、殷波提出:“作为心手相连、人的本质创造力的实现,传统手工艺在今天也成为人们投射注意力建立自洽性,以及脱离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实现个性表达与悦己体验的选择。”[7]中国诸多历史文献记录了传统手工艺在心性修炼和情绪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如丁佩的《绣谱》、李渔的《闲情偶记》等。笔者近年走访了一些年长的传统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如黄圣辉、张先松、何红一、王子怡等,他们表示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此外,笔者根据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最优体验心理学原理,对50位刺绣爱好者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参与者认为刺绣制作让他们获得了最佳体验,可以屏蔽烦心事而达到忘我的状态。由此可言,传统手工艺可以作为当代康养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

艺术创作可以给人慰藉,助人释放压力,带来快乐,战胜令人苦恼的情绪。艺术疗愈近年来受到全球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发布《艺术改善健康与福祉的证据是什么?一份广泛调查》(后称为“《WHO报告》”),论证艺术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呈现了艺术项目作为健康干预方案的可行性。英国的评估显示,“艺术处方”有利于提升人的福祉,已推行20余年的“艺术处方”被收入《WHO报告》,作为一项跨部门的社会工程,在医疗系统和艺术文化体系之间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8]。2020年,美国艺术治疗协会调研形成《心理健康危机中的艺术治疗:新冠疫情影响报告》,证明艺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能帮助人们及时处理潜在情绪[9]。如今,“艺术处方”作为一项社会工程而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它聚焦艺术与健康之间的连接,思考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联路径和互动模式,能够为各个层面的社会文化政策、医疗健康与公共卫生政策、艺术机构管理与活动策略增添新的活力与方向。

参照艺术疗愈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考察传统手工艺促进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功能。艺术疗效因子主要包括具身化、具体化、象征和隐喻、介质、环境因素、结构化、发展技能、积极参与、创造力、艺术性愉悦、时间及空间调节、团体进程、非言语表达、自我连接、记忆、治疗联盟、通过艺术互动、情感释放及处理、理解等。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艺有着随时代而产生的时尚内容,也承载着历史的传统内容,后者多于前者[10](p4),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手工艺具有象征和隐喻属性。此外,技艺是传统手工艺的重要元素,是心手相应的艺术。日本木器设计师三谷龙二曾说:“正因为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亲自动手与具体物品接触,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接触,才是重要的事情吧。”[11](p4)“传统手工艺与其他艺术形态不同,它的‘根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更善于表达群体性的生命经验与思想观念。”[12]传统手工艺可以兼顾团体的协同心,也可以唤醒大部分人的美感,激发情绪,诱导行为,是具体化艺术类型。传统手工艺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不高,在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方面也无特殊要求,由此而言,传统手工艺可以作为时间和空间调节的艺术疗愈媒介。传统手工艺蕴含中华美学精神,有利于人们通过非言语表达的艺术活动体悟中国艺术精神,创作过程就是创造能力的激发过程,可以获得艺术性愉悦,提升美学气质,实现对人的创造力的培养。传统手工艺在传统农耕文明语境下生成,内含朴素的生活美学,所承载的技艺、生产、教育、道德知识易于被大众接受,进而影响参与者的日常生活[13],发展个人技能,获得自我成长,从而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传统手工艺形态丰富,不同区域流传着地域特色鲜明的类型,内含多元的康养功能,是各地康养产业发展的宝贵本土资源。如今,传承土壤已然改变,可以根据艺术疗愈机制,结合时代审美和消费趋向设计合宜的康养方案。当下传统手工艺的体验式美育项目较为多见,包括蜡染制作、古法造纸制作、陶瓷烧制等体验式美育项目。但其策划多为单次体验,浅尝辄止,缺乏持续性研学和连接身心健康的深度体验项目。康养产业需要关注可持续促进身心健康的项目研发,为本地居民和旅居修养的游客提供长期服务。基于此,需要发掘传统手工艺的康养功能,合理开发融入康养产业,利用传统手工艺的人文价值和品牌价值,将地理、农业和手工艺资源有机融合[14](p108),创立与地域环境和谐共生的传统手工艺康养品牌。

三、传统手工艺美育融入康养产业的机理

北戴河艺术村建造了许多主题、风格各异的艺术院落,有民宿、工坊、书吧、梨园等,户户相连。在此旅居,可聆听老艺人传授剪纸技巧,可在年轻艺术家的指导下亲手打磨陶瓷器具。方李莉曾采访村书记,书记说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做手工艺的艺术家,如做陶瓷的、画葫芦的。游客们来这里不全是买手工艺品,还有来体验乡村生活的,他们可以在这里住,在这里体验做手工艺的快乐[14](p121)。这是一种本土化可持续性沉浸式体验,是当代文化消费的重要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类康养产业可以建设为沉浸式体验项目,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体验式艺术疗法为活动模式。

艺术疗愈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学界关注,形成了系统的艺术疗法,并逐渐成熟。20世纪末,中国学界开始进行艺术治疗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积累了丰富成果。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和治疗师借助艺术活动进行心理治疗,形成了艺术教育、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格式塔理论以及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等取向的艺术疗法。维克多·罗恩菲德(Ronfeld)提出“艺术教育治疗”概念,使艺术治疗延伸到康复、教育和促进心理健康领域。弗朗西斯·安德森(Anderson)认为:“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就是接近来访者的内心意象,因为这些意象中渗透着人们的情感、信念和思想。来访者在创造意象的过程中获益,在将意象言语化的过程中获得疗愈。艺术所具有的这种内在属性使各个群体都能有所收获,使各种身体、心理和情绪问题引发的症状得到有效处理。”[15](p69)康养产业面向大众群体,选取艺术教育疗法是较为合适的方法。面向社会群体的艺术教育强调普适性的社会美育,更关注艺术与生活连接。因此,传统手工艺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借助传统手工艺美育的外在形式和艺术疗愈的内在机制,设计让参与者获得身心健康的艺术产品与活动。

传统手工艺内含疗愈资源,一方面通过技艺体验可以将美育與疗愈结合起来,引导来访者学习自信技巧、了解心理疾病和实现高效沟通;另一方面手艺人或疗愈师在介绍传统手工艺时,会帮助来访者认识他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使其作出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生活方式的选择[16](p8)。聚焦传统手工艺与艺术疗愈融合的普适性,借鉴美育的模式和方法,探寻可适用于民众的艺术疗愈方法。如可开展田野调查,选取广为流传、应用性强的手工艺门类,如金石传拓、剪纸、刺绣、陶瓷烧制等;而后访谈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整理传统手工艺的共享性技艺流程、图像内容、材料特质和艺术特色等,发掘传统手工艺疗愈资源,参照艺术教育治疗理论,将传统手工艺美育延伸到康复和促进心理健康领域。这需要参照艺术心理治疗技术,基于美育方法,合理利用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以支持来访者探索自我、管理情绪和改善人际关系(如图1所示)。

传统手工艺具有心理治疗功能,在康养产业中,可以借鉴心理治疗技术,通过设计产品与活动,通过心理机制对參与者产生康养作用。以刺绣为例,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策划康养活动。其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最佳体验原理,需要在活动中设计一定技巧,有明确目标,在每一个动作后都有积极回馈,使参与者集中注意力,进入愉悦的心理状态[17](p119-127)。通过设置不同能力层级和文化维度的艺术体验产品和活动,根据技艺、媒介、艺术元素和言语对话作品等内容安排活动流程,注重在交流环节引导参与者通过言语自由表达,进行自我探索,释放情感,获得疗愈。其二,基于传统图像知识体系,设计让参与者持续投入制作的产品,协助参与者成为自己的疗愈师,使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产品说明和线上慕课学习技艺,自主表达情感,管理情绪。其三,基于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属性,设计人际关系主题体验产品,其题材可以包括家园景图、岁时节俗、礼物制作、家居饰品等,促进参与者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传统手工艺形式多样,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文化资源,结合心理治疗技术设计多样化疗法。如团体治疗可以构建融洽、互信的治疗氛围;刺绣制作有利于调节情绪;金石传拓可以成功转移来访者的注意力,重建其认知与思维;剪纸疗法通过创作过程激发来访者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增强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言语对话作品有利于来访者充分表达内心思维和情绪,重建自我价值[18]。各种传统手工艺类型的康养机理虽不尽相同,但各具特点和优势,可以综合利用,合理编排和有效整合成多元化康养模式,既易于得到大众接受和喜爱,也更易进行广泛传播与推广。

四、传统手工艺美育疗愈融合发展路径

传统手工艺与中华美学精神同源共生,具有“美善合一”的属性,滋养着中华儿女。传统手工艺强调自然,追求自由与超脱,富有韵律和秩序感,凝聚生活智慧,是康养生活的重要媒介,为康养产业提供理论根基、价值遵循、内容素材与风格形式。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方式易于使人感到孤独与冷漠,合理利用传统手工艺组织美育疗愈活动,让来访者在学习技艺、制作作品、分享作品、获得反馈以及在线下线上的展示中,得到自我成长与社会交流是艺术康养的核心意义所在[19]。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充分利用传统手工艺资源开展康养活动。

(一)策划传统手工艺体验式疗愈活动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合理利用传统手工艺项目的多样化技艺、材料和语言,根据具身化、具体化、象征和隐喻、发展技能、积极参与等艺术疗效因子,设计不同层级的多样化传统手工艺体验式艺术疗愈产品;结合动力学理论设计自我探索主题,关注创造力、自我连接、艺术性愉悦等疗效因子,利用大众易于操作的金石传拓、剪纸、刺绣等项目,以技艺、色彩、图像等元素为主要内容;基于艺术评论和心理治疗技术,组织参与者开展言语对话作品的团体进程,关注治疗联盟、理解等疗效因子,借鉴跨学科的美育教学模式,建构传统手工艺的艺术疗愈模式。合理利用传统手工技艺的规范性和普适性特点,并使之兼容艺术的创新性,设计传统手工艺的体验式艺术疗愈模式,让参与者既可以体验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文化内涵,同时又能够在疗愈师的指导下感受惊艳的艺术效果,搭建以参与者为本的内容结构,获取艺术疗愈的积极疗效。设计与大众生活相关,与衣、食、住、行、观相结合的主题,培养参与者的艺术修养,强调参与者的感悟与情感表达。开设以传统手工艺体验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美育课堂。通过教师、手艺人、疗愈师的讲解、演示、传授传统技艺,组织交流活动,让参与者近距离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魅力,提高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

(二)设计传统手工艺美育康养产品

大工业生产导致的精细专业分工,使人的心理生活变得局限和单一,心理机能发展不足。康养产业的目标就是经营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参与者在闲暇中体验一种纯朴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视、听、嗅、想象和思维能力,训练参与者稳健的心性,以及合作、助人的品质,并将其融入个人生活。如今,“生活系”运动已在全球蔓延,“‘生活系运动的本质正是‘彻底让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美丽的光彩”[20](p85)。

我们可以合理利用传统手工艺资源打造中国特色康养产品,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拟定疗愈产品的情绪主题,关注记忆、情感释放及处理、时间及空间调节等疗效因子,通过合理利用诗文、岁时习俗、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内容,联系梦幻、情绪、自我形象、祥瑞等意涵,设计多样化主题,引导参与者投射情感,推动自我认知,帮助来访者树立自信与自尊;以人际互动理论为基础设计疗愈产品的人际主题,关注通过艺术互动、环境因素、积极参与、非言语表达、理解等艺术疗效因子,以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提升社会交往技能为目的。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从创新性表达、游戏性过程、装饰性趣味、秩序性技艺、模仿性倾向和象征性图像等层面,活化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和手工艺设计情绪管理、促进健康的体验式传统手工艺生活产品,借助线上美育平台学习传统手工艺,为构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手工艺美育疗愈模式做支撑,支持大众开展自我疗愈,提高生活质量。可采用凸显古意的对比教学法,在文化交流中,强调特别气氛的空间营造,让参与者进入一个与日常生活迥然不同的场域,产生强烈对比,为探讨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特色和文化内涵做铺垫。

(三)建构社会美育与团体疗愈相融合的康养模式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会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和驱动。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强调,内在的自卑激发人的努力,以提高能力,从而实现对个人生活的掌控。个人对自己的方向做出的决定构成了个人生活方式的基础,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生活方式包括个人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决定了个人生活的独特行为。个人通过积极、勇敢地接受挑战,面对未知的结果做出决定并坚持完成工作,这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团体疗愈获得提升。阿德勒团体治疗的目标是引导成员关注社会,增进与人的联系,为他人的福利做贡献,增强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共情能力,并随之增强个人对团体的归属感。

以传统手工艺为文化基础的艺术疗愈,以帮助人们在文化背景下探索他们的关注点为目的,可借鉴阿德勒团体治疗的多元文化应用方法,合理利用其认知和行动导向技术。通过交流与体验社会中具有共同文化记忆的传统手工艺,帮助来访者思考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寻归属感,寻求生活的意义。阿德勒疗法重视家庭在人格发展中的影响力,重视社会联系以及社区团体活动,具有心理教育性质,关注社会、历史和未来,具有普适性价值,适于处理较为广泛的问题[16](p83),可以作为康养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如今团体治疗已相当成熟,可依据疗效因子设计传统手工艺疗愈产品和团体疗愈流程,组织成员以传统手工艺为媒介探讨生活主题,聚焦传统手工艺与生活互动的体验。传统手工艺团体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一个社交网络,减少孤立感,培养自豪感,并创造出一个鼓励分享的体验空间,使得参与者能够交流对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思考。借助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艺术交流可以引导参与者思考生活美学问题,消除他们在工作和生活的压迫性环境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此外,团体成员在交流中会互相影响,潜在提升各自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团体向来访者提供支持、希望和力量,帮助他们走出低谷,改善个人的生活处境。通过联合跨学科、跨行业的导师团队组织活动,如工艺美术大师现场演示、心理咨询师针对性辅导,引导参与者积极交流与讨论。同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美育课程促进可持续性分享交流。如合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美育专题等线上资源,让参与者自觉开展可持续性传统手工艺实践,自主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提升自我疗愈能力。

(四)开展美育疗愈试验改进康养方案

为了保障传统手工艺美育疗愈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疗愈方案的实施须进行长期试验,如可筛选不同群体开展美育疗愈活动,设置调查问卷,考察传统手工艺美育对健康的促进效果,积累经验,修正方案,为康养产业的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可以联合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地方心理医院开展传统手工艺美育疗愈试验,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理治疗师使用量表进行评测,考察传统手工艺美育进行身心健康干预的疗效。

在团体治疗的最后阶段,可由发起方牵头,帮助成员们回顾在整个团队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总结个人所学及所获。如可为成员们设计一份结构性问卷,评估学习情况以及所取得的进步,制订未来计划,明确将来需要做的工作。团体是成员相互支持的系统,可以成为将来互助成长的资源。尽管没有针对团体效果的绝对量化数据,但可以在后续会谈中以调查问卷、心理测试题评估团体疗愈效果,也可以安排后续行动,帮成员们巩固所学,并提供新的支持。后续活动时间通常安排在6—12周后为宜。在后续会谈中,可以设计调查问卷,引导团体成员用“更好”“更糟”“没有变化”等状态词语进行自我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习、工作、友谊、爱情、与家人关系,以及调整和照顾自己的能力等[16](p285-290)。

2021年5月至12月,我们在武汉大凤堂汉绣艺术工作室开展了一期刺绣团体疗愈活动,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开展了艺术与生活、个人处境等问题的讨论。我们对参与团体疗愈的成员进行了后续调查,结果证明团体成员通过在安全空间内分享生活、情感、事业等方面的问题,确实获得了情绪上的改善,同时他们还收获了应对日后生活困扰的艺术表达技能。传统手工艺康养团体疗愈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和关系取向疗法,有时称为体验式疗法。康养过程可视为手艺人、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开启的一段旅程,丰富来访者的感知,让艺术融入生活,提升生活品质。手艺人、咨询师与来访者,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康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手艺人、咨询师尽量让来访者感受到关心,了解团体成员之间真诚联系的意义,这可以为工作开展打下基础。传统手工艺美育疗愈可以培养创造性精神,提高觉察力,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来访者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16](p83-84)。

2023年1月,我们到武汉心理医院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传统手工艺团体疗愈,由心理治疗师和工艺美术师联手开展活动。这个团体包括10岁至50岁的青少年和中青年,都是病情较为严重的住院病患,病因各异。在传統手工艺体验活动中,相较于往常的音乐团体治疗,患者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一些患者呈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一些有交流障碍的患者与病友关系变得缓和,部分之前很少参与团体活动的患者也积极参与。因为住院病患病情较重,不能使用针和剪刀,我们采用以彩笔代针线的方式进行刺绣艺术体验。首先,展示十二生肖刺绣原作,激发成员们的兴趣。接着,播放刺绣技艺演示视频,引导他们了解色线造型的技巧和艺术特点。然后,让他们选择根据刺绣作品设计的曼陀罗线稿,引导他们用啫喱彩笔依刺绣技艺原理以笔代针涂色开展刺绣制作体验。我们提供了花鸟、瑞兽等传统图像的曼陀罗线稿,最受欢迎的包括十二生肖、凤凰、鹿等具有神话色彩的瑞兽主题内容。最后,张贴他们的画作举办一个即兴展览,并组织讨论所画内容和感受。之后,按照相似的疗愈流程, 还组织了剪纸拼贴、金石传拓、书写对联等美育疗愈活动。

通过后续的问卷调查和会谈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成员喜欢参加这些传统手工艺团体活动。他们表示最喜欢活动中的艺术展览和交流讨论环节,相互鼓励使他们获得了能量。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手工艺美育疗愈活动可以改善人际间的交流。

传统手工艺康养团体活动更多用于提升来访者的体验,而不是聚焦于改变来访者的思维、感觉和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们发现,针对青少年抑郁来访者的传统手工艺团体心理疗愈效果明显,可有效减轻来访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自知力、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经过传统手工艺团队的心理疗愈和团队成员的交流与示范,带动其他来访者重新认识自我,积极学习新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在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学会包容别人、接纳他人,获得积极反馈,减少消极心理,并逐步采取积极的方式面对生活和未来。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传统手工艺美育疗愈产品和策划团体活动流程,合理组建团体,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效评估,可以获取建设康养产业体系的经验,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但此项研究时间略短,样本数量较少,研究深度有限,仍须在建设过程中加强试验与提升,并在发展中持续改进,为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五、结语

传统手工艺内含疗愈功能,制作过程即是康养过程,能让参与者在学习中得到升华,在文化交流中获得支持与力量,使内心变得宽广与深沉。传统手工艺品类繁多,形式多样,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文化元素,设计多种艺术疗愈产品与活动,结合心理治疗技术形成多元主题康养方案。策划普适性传统手工艺康养活动,可以从主题、色彩、图像、技艺等层面着手,设计多样化传统手工艺体验产品,让来访者自由选择,并配备技艺制作视频辅助学习;也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组建康养团体开展艺术活动,充分发挥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媒介作用,组织来访者积极交流,帮助他们获得改变的动力。建构科学的康养产业体系,可以通过策划传统手工艺体验式疗愈活动,设计传统手工艺生活化实践疗愈产品,采用社会美育与团体疗愈相融合的康养模式,开展传统手工艺美育疗愈试验改进康养方案。借助源自日常生活而具有亲和力的传统手工艺媒介,参与者在团队协助下成长为自己的疗愈师,形成从向外求证转为向内感受的思维习惯。简言之,传统手工艺是当代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借鉴传统手工艺美育与艺术疗愈方法打造新型康养产业,可以助力健康中国的人民心理健康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国房地产业营销协会,国际康养产业联盟.2023年康养产业发展八大趋势[EB/OL].(2023-04-12)[2023-06-17].http://www.sx-ci.cn/zxzx/zhyw/content_23202.

[3]考工记译注[M].闻人军,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M]//美术丛书8 初集 第八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中国政府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EB/OL].(2022-06-23)[2023-06-1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6/28/content_5698287.htm.

[6][日]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金晶,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7]殷波,潘鲁.传统手工艺美育赋能“国潮”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23(6).

[8]Alissa Guzman.The U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ys Art Is a Powerful Prescription[EB/OL].(2019-11-22)[2023-06-17].https://hyperallergic.com/528351/world-health-organization-art-medicine/.

[9]Rachna Choudhry,Mpp and Clara Keane.Art Therapy During a Mental Health Crisis: Coronavirus Pandemic Impact Report[EB/OL].(2020-8-14)[2023-06-17].https://arttherapy.org/blog-coronavirus-impact-report/.

[10]胡家保.中國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构建与传播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12).

[11][日]三谷龙二.就在身边的特别之所[M]//生活工艺时代.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

[12]季中扬.传统手工艺雅化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审美取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

[13]苏欢.民间美术的当代美育价值[J].美术,2021(3).

[14]方李莉.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家与人类学家对话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15]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6][美]玛丽安娜·施耐德·科里,杰拉尔德·科里,等.团体心理治疗[M].涂翠平,夏翠翠,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17][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18]曹韵佶,陆佳瑞.多元化艺术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9).

[19]沈森.非言语沟通——艺术疗愈对灾后心理重建的“介入”[J].美术观察,2020(8).

[20] [日]井出幸亮.“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潮流[M]//生活工艺时代.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申    华

技术编辑   余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