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的乌托邦”: 赖特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内涵和特征

2024-01-03陈美灵

理论月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赖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摘 要] 埃里克·欧林·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理论旨趣是重建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辩护。分析哲学、马克思主义、博弈论、解放社会科学是其思想的理论来源。赖特的目的是:以“现实的乌托邦”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建构现实的基础;延续激进的理论取向,为现实变革提供理想和理论指导;对抗反对人的能力的犬儒主义,为社会主义变革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提供现实可行的制度设计,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现实性辩护。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理论一方面阐释了他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忽视并否定共产主义,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关键词] 赖特;现实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DOI编号] 10.14180/j.cnki.1004-0544.2023.12.005

[中图分类号] B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23)12-0040-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大思政课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21VSZ049);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冠大流行以来西方左翼学者的资本主义批判研究”(20KDC008);北京市教工委项目“如何正确认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ZGTESHZY0201)。

作者简介:陈美灵(1988—),女,博士,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埃里克·欧林·赖特(Eric Olin Wright)早期与约翰·罗默(John E.Roemer)提出了著名的“罗默—赖特”阶级分析框架,并充分阐释了“中间阶级”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赖特的研究中心转向了“现实的乌托邦”(real utopias)。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内部部分人员的“规范性转向”相关,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重建马克思主义和为社会主义辩护方面保持了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赖特力图结合理论与现实、政治与行动的矛盾,建构关于社会变革的宏大理论,提出现实可行的变革性建议。

一、“现实的乌托邦”的理论旨趣

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形成与赖特的理论旨趣、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密切相关。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是其重建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辩护的理论成果。

(一)重建马克思主义

赖特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成员,具有与该学派一致的理论抱负和理论旨趣,即重建马克思主义和为社会主义辩护。佩弗指出:“虽然我不确定他们每个人是否会将自己划归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似乎或多或少地都具有以下特征:(1)扎根于哲学上的语言分析传统;(2)是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学者;(3)对马克思主义或者至少对社会主义带有基本的同情。”[1](p9)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科恩(G. A. Cohen)以《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一书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辩护,重建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罗默的《社会主义的未来》探讨了可能的社会主义形式,为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辩护[2]。重建马克思主义也是赖特一贯的理论旨趣。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是赖特思想研究的早期阶段,其思想主要围绕阶级分析展开,旨趣是重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赖特在1985年出版的《阶级》一书中阐述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中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并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概念加以澄清并重新阐述。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赖特力图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和预见做出修正和补充,实现其所期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时期中有所发展。”[3](p10)20世纪90年代及其后是赖特思想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其思想主要围绕“现实的乌托邦”展开,工作旨趣是重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或者说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在“现实的乌托邦”思想中,赖特对资本主义的定义是以其阶级关系和经济协调机制为依据的,他提出了“中间阶级”问题,强调阶级在社会主义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和主体性作用。但赖特也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阶级斗争和阶级政治实现的可行性很小,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主体除了工人阶级之外,还有新社会运动主体、各种社会力量和劳动的联合主体,阶级的主体地位和中心作用逐渐被取代。“阶级分析”和“现实的乌托邦”是赖特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理论阵地。托塞尔指出,赖特“力图以一种严肃的方式参与到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中”[4](p99),没有忽视激增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和阶级政治。

(二)为社会主义辩护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的发展风谲云诡、波澜起伏,各种“历史终结论”层出不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德国柏林墙的轰然倒塌和苏联阵营的解体,当今世界似乎进入了一个‘后马克思主义时代。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时代,一方面是有人要彻底地清除马克思和最终埋葬马克思,另一方面也有人要重新思考马克思和选择继承马克思。”[5](p296)福山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最为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主義理论和社会主义在当时遭遇的挑战和困境。福山认为,历史在自由中达到了顶峰,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和“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6](p9)。21世纪以来,福山仍然坚持这种观点,认为:“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二十五年之后,历史终结论最严重的威胁,不在于出现了一个更高级、更好的模式,有一天将取代自由民主制度……问题在于,是否所有国家都必然会登上这部电梯”[6](p6),“纵然我们会质疑要多久之后全人类才能抵达那个终点,但我们不应怀疑某种社会形态就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6](p7)。赖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现实的乌托邦”,力图回击历史终结论,为社会主义辩护。

二、“现实的乌托邦”的理论来源

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形成与阐释是多种理论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分析哲学、马克思主义、博弈论、解放社会学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据突出位置。

(一)分析哲学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分析哲学的运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科恩指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构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那些方法的信奉是绝对的。”[7](p9)正如国内学者所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英美分析哲学以及各种实证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联姻的产物,体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德法传统的鲜明理论风格与致思路径,即反对目的论传统的思辨哲学思维形式,强调表达清晰和论证严密 [8](p160)。分析哲学对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赖特十分强调理论概念的准确性,在理论论证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性分析。赖特指出,“我的策略是:尽量写清楚,定义我所使用的所有关键概念,并以合乎逻辑的方式仔细地陈述我的论点中的步骤,希望这些步骤能够让熟悉的和不熟悉这种讨论的人都能理解”[9](pⅹⅷ)。 赖特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十分依赖概念的澄清,因而他在厘清权力、所有制等概念后,才转向梳理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赖特强调,确定经济结构的类型就是在辨识其中的主导性或统治性权力。不过,其他受到分析哲学影响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很不喜欢赖特以经济组织内的统治性权力来划分经济结构的做法,而如何定义一个复杂的关系结构中的特定因素的“统治”也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总体来说,赖特对概念的细致梳理以及逻辑上的严谨对于阐明其思想是有利的。

(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赖特“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重要来源。正如科恩所指出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信奉而不敬畏”[7](p1)。他们的“九月小组”,即“非胡说的马克思主义”(Non-bullshit Marxism)力图以一种批判的严谨的方式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值得一提的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其内部成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致思路径。大体说来,科恩以分析的方法为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辩护,罗默以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进行了重建,埃尔斯特以博弈理论诠释马克思的思想。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方面,科恩“热爱并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想”[7](p5),认为“到目前为止,不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就不会取得进步”[7](p13);威廉姆·H.肖(William H. Shaw)①和埃尔斯特(Jon Elster)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抱有一种同情的态度;赖特则对马克思理论持一种辩证的态度,肯定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为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优雅而有力的论证,但也指出马克思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如阶级理论对中间阶级、自我雇佣和小雇佣者、大量的女性劳动力的探讨不足。可以说,马克思的理论为赖特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问题域、理论框架、核心概念和范畴。

(三)博弈论

博弈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运筹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运用数学模型研究参与互动博弈的理性决策者的策略选择,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关系[10](p235)。其基本的重要概念有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前者指博弈双方一方损失而另一方获益,二者的总和为零;后者指博弈双方可以得利或受损,其与零和博弈相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博弈论逐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博弈论的运用是其代表性的方法论特征。在这种运用中,博弈论也可以被视为在个人主义方法论下的一种理性选择理论[7](p2)。如张一兵所言:“在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指导原则下,埃尔斯特、罗默等人具体运用的解释方法包括:决策论、博弈论以及其他更一般意义上的理性选择理论。”[8](p171)赖特在分析具体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问题时,也如罗默和埃尔斯特一样采用了博弈论的方法。他使用了规则、游戏、游戏者、零和博弈及非零和博弈等博弈论术语和原则来分析问题。比如,他将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看作拥有着不同规则的游戏[9](p96)。在定义社会主义时,他这样谈权力:“以这种方式理解,权力不需要是一种零和现象。”[9](p112)在谈到阶级关系时赖特指出:“这里存在一种可能性:工人与资本家是非零和博弈的关系,在这种游戏中,两者的政党都可以通过各种积极的相互的合作提高他们的地位。”[9](p338)

(四)解放社会学

赖特作为社会学系教授,其专业知识或视域对其“现实的乌托邦”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学的公共哲学、数理分析、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等。此外,解放社会学①也是赖特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一般而言,解放社会学强调对压迫的减缓和消除,为公正和解放而斗争。乔·费金(Joe Feagin)指出:“解放社会学的要义不仅仅是研究社会,而且是要按照民主和社会公正的方向去改变它。解放社会学关心的是减少各种社会压迫,创造一个更为公正和平等的社会”[11](p102),“解放社会学……为那些被压迫者和为解放而斗争的人服务”[11](p103)。赖特也指出:“‘解放一词确定了知识生产的中心道德目的——消除压迫和创造人类繁荣的条件。‘社会一词意味着人类解放取决于社会世界的转变,而不仅仅是人的内在生活。”[9](p10)二人对解放社会学的理解异曲同工,但不同的是,赖特具有更加宏大的理论抱负:他的“现实的烏托邦”理论试图建构的是一种“解放社会科学”,强调思想的准确性、系统性、指导性和变革性。赖特指出,展望“现实的乌托邦”是更广泛的智力事业,即解放社会科学的中心组成部分,“解放社会科学试图产生与挑战各种形式的人类压迫的集体项目相关的科学知识。把它称为社会科学,而不仅仅是社会批评或社会哲学,是认识到它对于系统科学认识世界如何工作这项任务的重要性”[9](p10)。

赖特思想混杂的理论来源体现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概念范畴以及思想视域方面的特征。但如前所述,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不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思想的思想体系。因而,具体到个人而言,赖特的理论来源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内部成员的理论建构方法、概念范畴或致思路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

三、“现实的乌托邦”的理论内涵

通常认为,乌托邦是不可实现的幻想,与现实内在地冲突。赖特恰是通过这个术语中蕴含的冲突感尝试创造社会主义的现实土壤,来为现实社会和政治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理想支持。

第一,理想与现实、政治与行动是赖特“现实的乌托邦”思想力图整合的矛盾。赖特指出,“现实的乌托邦”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乌托邦是幻想,是要在道德上激发设计一个和平与和谐的人道主义世界,它不受人类心理和社会可行性等现实考量的约束。赖特认为,“现实的乌托邦”包含梦想和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理想信念对于社会实践、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和先导作用,激进的理论能够为社会变革提供重要支持。赖特的想法基于这样的信念:实际上的可能性并不是独立于我们的想象力而被固定下来的,它是由我们的愿景塑造的[9](p6)。赖特强调,乌托邦理论要系统清晰,因为模糊的乌托邦幻想非但无法发挥先导作用,反而可能导致我们误入歧途。这样一来,可行的选择就是“现实的乌托邦”,即“植根于人类的真正潜力的乌托邦理想;有无障碍驿站的乌托邦目的地;可以告知我们在一个不完美的环境中,社会变革的实际任务是什么的乌托邦制度设计”[9](p6)。赖特强调:“对现有制度的激进替代方案的可能性的信念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p8)在赖特看来,他的理论之所以是“现实的乌托邦”,正是在于它提供了关于社会变革的真正潜力、目的地、设计任务,没有忽视人的作用以及“非意愿性后果”的影响。对社会安排进行渐进式修补的政治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可能转变的更激进的设想。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激进替代方案的合理愿景,是解放性社会变革的重要条件。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既肯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理论的重要作用,也强调现实的制度设计、战略步骤、战略任务,是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是力图结合理想与现实、政治与行动的理论。

第二,建构关于社会变革的宏大理论是赖特“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理论旨趣。在赖特看来,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激进的愿景被嘲笑而非被认真对待的世界中。当代世界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已经不再相信社会变革或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资本主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然的秩序。意志的悲观主义取代了意志的乐观主义,而后者对于社会变革具有关键性作用。而且,随着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拒斥,一些政治上的左派人士也在意识形态方面拒绝了宏大设计。赖特将这种拒斥解释为人的能力的犬儒主义,他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深刻的平等主义的解放思想价值观,而是反映了对大规模实现这些价值观的人类能力的犬儒主义。这种犬儒主义反过来又削弱了进步的政治力量。”[9](p8)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是对这种犬儒主义的抵抗,他提出了一个系统探索替代方案的一般性框架,这个框架体现了“现实的乌托邦”思想。首先,规范性理论是赖特建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基础,他以社会正义和政治正义为主要内容,阐释了一种激进民主平等主义正义观,奠定了批判资本主义和建构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其次,赖特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其“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起点,以规范性价值为基础,批判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论证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合意愿性。最后,对社会主义的系统建构是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重点,他从体现或实现规范性价值的原则、路径和战略系统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合意愿性、可行性、可实现性。

第三,提出可付诸实践或具有变革性影响的建议是赖特思想的重要内容。赖特提出了若干重要的“现实的乌托邦”,如参与型城市预算、维基百科、蒙德拉贡工人所有合作社和无条件的基本收入。就参与型城市预算而言,赖特提出这是另一种可能的城市预算方法:城市的预算不是自上而下制定的,而是将城市分為若干社区,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参与式的预算大会;此外,还有一些全市性的预算大会,它们是与整个市的利益相关的各种主题大会,例如文化节或公共交通。参与式预算大会的任务是制定具体的预算建议,特别是对各种基础设施项目进行预算提案,并将它们提交给全市的预算委员会。在批准这些社区和主题性的预算后,大会选出代表参加全市预算委员会,直到一个连贯一致的综合城市预算被采用。他认为,这个模型实际上是巴西阿雷格里港市(Porto Alegre)的现实。就维基百科而言,赖特认为它是反抗资本主义的有力方式[9](p3)。在赖特看来,维基百科已经演变出各种各样的规则来处理内容上的冲突,它保有绝对最低限度的监控和社会控制,并随之发展起来;它的内容质量通常很高;维基百科建立的原则是“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没有人会因为编辑条目而得到报酬,没有人会因为访问条目而被收取费用;它是平等主义的,是在横向互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不是受等级控制的。蒙德拉贡工人所有合作社是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工人所有的合作社集团,它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弗朗哥独裁统治时期,现在是西班牙第七大商业集团,也是巴斯克地区最大的商业集团,拥有四万多名员工。赖特认为,蒙德拉贡工人所有合作社在今天的全球化市场中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但是高层管理人员仍然是由工人选举产生的,而主要的公司决策是由代表成员的董事会或成员组成的董事大会作出的。就无条件的基本收入而言,赖特认为它可能是社会主义的基石。赖特的想法是:国家的每一个合法居民每个月都应有生活津贴,使其足以生活在贫困线之上。赖特将其称为“文化上没有褶边的值得尊重的生活标准”[9](p4)。

第四,系统论证社会主义的可欲性、可行性是赖特思想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赖特系统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赖特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从一种激进民主平等主义的规范性价值来看,资本主义具有一系列非正义性弊端。而且,资本主义的弊端是其内在固有的,解决资本主义问题需要转向社会主义寻找答案。尽管赖特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系统批判,指出了相关理论的不足,但他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较为乐观。赖特认为,无论如何,在可预见的未来,资本主义仍将生存下去[9](p366)。在赖特看来,紧随2008年经济危机而来的中断可能给许多人带来巨大痛苦,对市场放松管制的狂热产生了灾难性影响,这可能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但痛苦和不合理性从来不足以产生根本的社会转型。实际上,赖特呼吁将一个积极的资本主义替代方案提上历史议程,并将对此议程的支持(广泛的群众支持、政治运动)转化为政治权力。他认为,这种方案涉及对作为一种经济结构的资本主义的诊断和批判,并指向社会转型理论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赖特提出了他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赖特总结了几条关键教训:资本主义阻碍着社会正义和政治正义的实现,这是寻求替代品的根本出发点;经济结构总是混合物[9](p123),所有实际存在的当代经济体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复杂配置;社会主义是混合物[9](p128),因而问题的关键是强有力地扩大激进民主平等主义,以社会正义和政治正义的手段超越资本主义,因此需要对经济进行社会赋权;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是多元与异质的,社会主义不应被视为组织经济的统一制度模式,而应被视为有许多不同的制度途径来实现共同的基本原则的多元模式;社会主义是为社会正义和政治正义效力的地域,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是不确定的[9](p364),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四、“现实的乌托邦”的理论特征

赖特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其理论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理解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视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赖特思想的特点如下:

第一,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赖特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内在问题的系统诊断或批判,指出了实现社会赋权的具体原则、路径和战略,这蕴含着赖特对激进民主平等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在赖特看来,资本主义内在地与这种规范性价值观相矛盾,且不能靠自身解决非正义性问题;而社会主义是体现或实现这种规范性价值的最有力的手段,虽然社会主义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但社会主义将不断扩大规范性价值的实现领域。有学者指出:“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坚持……赖特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新构想”[12],赖特“既澄清了我们的情况,也绘制出构思变革的新思想途径”[13]。社会主义的理论追求和理论主旨是赖特思想的突出特点。

第二,对社会权力的强调。具体到如何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方面,赖特提出了三种重要的权力形式——国家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进而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权力关系交互领域——国家、经济、公民社会,最终确立了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比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赖特提出其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原则、路径和战略的思想。在赖特看来,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由社会所有,资源的分配和使用通过社会权力的行使而实现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的实现原则是“认真将社会带入社会主义”;存在着增强社会赋权的七条具体路径和增强社会权力的三种战略。他认为,社会权力具有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真正可能性[14]。“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如何使社会权力实际增长和动员起来,是赖特现实乌托邦思想的目的。”[15]对社会权力的强调、对社会权力深化扩展,是赖特思想的重要支点。

第三,对民主、平等、团结的重视。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赖特的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深刻扩大和加强民主”[16],“赖特试图重振激进的民主运动”[17]。而且,民主、平等、团结实际上是蕴含在赖特的规范性价值中的三个突出原则。所谓平等即所有的个人广泛享有繁荣生活所需的物质和社会资料,民主即所有人广泛而平等享有对关乎自身利益的事项做决定所需的物质资料,团结即个人基于对他人的真挚道义而非出于利益与他人合作。因而,赖特将其思想表述为激进民主平等主义的正义观,强调社会主义的民主、自愿、团结协作、平等、民主审议、共同体等。康纳认为,赖特“现实的乌托邦”的目标是在今天的世界中建立一个平等的世界[18]。萨耶尔·安德鲁认为,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是“道德经济”的努力[19]。

第四,对突破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制的悲观。对资本主义的系统批判是赖特思想的起点,但赖特对于具体的社会主义实现路径与战略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对突破资本主义制度限制的悲观。正如克雷格所言,赖特的思想是怀疑论和希望的混合体[13]。在赖特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强而有力的,因而他预期普通人的物质利益在资本主义下的未来将是持续增长或得到维持的状态。赖特认为,资本主义的制度可以有效维持其制度再生产,以至于起码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断裂型的转型战略是不可能实现的。尽管赖特强调实现社会主义三种战略的综合运用,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于那些已经转向影响国家政策的人来说,赖特提供了很大的洞察力,但是指导意见不足。”[20]

第五,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赖特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他强调多元、异质性和不确定性。在赖特看来,现实的社会经济结构并非纯粹的单一体,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的混合体。将某种经济结构确定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或国家主义,依据的只是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权力形式。此外,在赖特看来,社会主义或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赋权过程,是一个异质性或多元主义的过程,是他所谓的七条路径和三种斗争战略的多元集合。最重要的是,赖特强调,社会主义并不保证消灭剥削压迫或排他,未来充满了不可知性,有的只是“不做保证”的社会主义。有学者认为,“赖特的讨论是令人敬佩的多元化”[17];也有学者认为,赖特提出的混合体概念具有误导性作用,其方案无法激发个人和指导社会运动来寻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1]。

第六,忽视并否定共产主义。赖特对社会主义持有一种悲观的乐观主义态度,他在肯定社会主义的同时,却忽视并否定了共产主义。在赖特看来,如果說社会主义是“现实的乌托邦”的话,那么共产主义就是“纯粹的乌托邦”[9](p99)。赖特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解释为:社会主义的逐步发展将加强社会团结,进一步摧毁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平等,最终阶级和国家将会消失,遵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会出现。赖特认为,共产主义是对激进平等的规范理想的乌托邦式肯定,将其视为对我们行为起指导作用的规范性理想或道德观更为恰当。他指出,虽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团结的增进和生产资料不平等的下滑是可信的,但是没有持续的理由说明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政府会枯萎;同时,没有强制性的权力,没有约束力的规则,社会秩序将会完全通过自愿合作和互惠来确保。赖特指出:“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说法,而且马克思没有对此提供任何系统的辩护。”[9](p99)赖特最终认为,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是毫无根据的。赖特的合作者麦克·布洛维也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他们共产主义设想中最原初的乌托邦居民。”[22](p68)赖特并没有系统阐释共产主义的相关理论,原因就在于他对共产主义的这种偏见。

五、结语

赖特“现实的乌托邦”思想集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行性和现实性。鉴于此,可以说罗默对框架性问题的思考同样适用于赖特的理论:“当今,有三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当中那些从事马克思主义传统研究的人的注意……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想要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想要这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究竟错在哪?社会主义又对在哪?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23]这是赖特的理论力图探讨的问题,可以说赖特从这些方面“重建”了马克思的理论,并为社会主义进行了辩护。赖特作为身处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其“现实的乌托邦”思想对于我们审视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迈尔对赖特的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赖特给出了一个在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中,关于社会主义前景的最清晰、最好的论证和最全面的分析,赖特的思想“对所有有思想的社会主义者、所有有思想的进步主义者都有用,不管他们的理论倾向如何”[16]。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赖特理论中对马克思思想的僵化理解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赖特坚信社会主义,但他否定共产主义,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革命或无产阶级专政基本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就忽视并否定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由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累积而成的历史过程,要科学认识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就理论的科学性而言,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剥削、利润和异化在赖特改良的马克思主义中消失了。”[24]对于转型战略和方式而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向前发展,即向共产主义发展,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走别的道路,因为再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其他道路能够粉碎剥削者资本家的反抗”[25](p190),“‘量转化为质,因为这样高度的民主制度,是同越出资产阶级社会的框子、开始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相联系的”[25](p201)。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法去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但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只要革命而排斥一切改良。总之,要辩证地看待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

参考文献:

[1][美]R.G.佩弗.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M].吕梁山,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余文烈,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3]吕梁山.赖特的阶级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法]比岱,[法]库维拉基斯.当代马克思辞典[M].许国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欧阳谦.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英]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张一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中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Erik Olin Wright.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M].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10.

[10]徐恪,任丰原,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设计、建模、分析与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李友梅,孙立平,等.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和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马莲,付文忠.埃里克·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7(3).

[13]Craig Borowiak.Envisioning Real Utopias[J].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2013, 45(2).

[14]John Brueggemann.Socialism in Civil Society[J]. Tikkun, 2012, 27(1).

[15]William Davies.Envisioning Real Utopias[J].Renewal : A Journal of Labour Politics,2010,18(3/4).

[16]Tom Mayer.Envisioning Real Utopias[J]. Critical Sociology, 2015, 41(6).

[17]Jeff Manza.The Antinomies of Real Utopias[J].Contemporary Sociology, 2012,41(2).

[18]Conor Mccabe.Transforming Capitalism through Real Utopias: A Critical Engagement [J].Irish Jurnal of Sociology, 2013, 21(2).

[19]Andrew Sayer. Time for Moral Economy?[J].Geoforum, 2015, 65.

[20]Heidi Hartmann.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1, 117(2).

[21]Thad Williamson.Emancipatory Politics, Emancipatory Political Science: On Erik Olin Wrights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J]. New Political Science, 2012, 34(3).

[22][美]麥克·布洛维.公共社会学[M].沈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英]G.A.柯亨.信奉而不恭维: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J].秋华,译.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1).

[24]Russell Jacoby.Real Men Find Real Utopias[J].Winter Dissent, 2011 , 58(1).

[2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罗雨泽

①威廉姆·H.肖于1948年7月31日出生,是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哲学系的教授和前主席。他的著作有《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和商业道德》(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se, Business Ethics)、《商业中的道德问题》(Moral Issues in Business)以及《当代伦理学:考虑功利主义》(Contemporary Ethics: Taking Account of Utilitarianism)。

①与此相关的英文表述有所不同。如乔·费金使用的是liberation sociology,而赖特使用的是emancipatory social science。但英文术语或单词的不同使用不影响其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猜你喜欢

赖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又到乡间
邻家球星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世界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如何让你不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