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研究
2024-01-03曾华娇
曾华娇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而格外关注的问题。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的长治久安,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大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正确的社会力量引导和培养,是人生中“拔节孕穗”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高素质劳动人才和技能人才,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修养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换言之,德育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只有把德育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生涯才能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概述
指导职业院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职业院校“文明风采”活动,国务院 2019年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实现“三个全育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推进中。具体地说,就是为了努力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我们正在尝试将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为一体,使之并驾齐驱。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对他们的相关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同样制约高职高专各项课程建设研究的,还有高职高专的课程思政发展问题,这一问题还有待于实践探索的深入开展,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保持一致,形成思政育人的互动教育理念,是实施专业课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的基本原则。实践路径离不开构建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完善学生评价机制三个方面。综课程思政研究发展迅速,但欠缺具体的专业教学实践研究,没有把思政建设融入日常教学中,在职业教育领域,缺乏职业道德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制约着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解决。
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立伊始,就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寓教于乐的本质意义来看,承担文化传承重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正面临着民间舞人才后继无人的风险。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与魅力,我们又该如何传授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质呢?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始终要坚持的原则和历史使命,就是要把中国本土的民族舞蹈教学纳入科学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加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弘扬,是一项极为珍贵的教育资源。能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生命永恒跳动的民族舞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或缩影。艺术是将现实生活提升到更高境界的过程,而民族民间舞蹈是将民族的时代精神展现在这一过程中。从本质上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发扬。这些舞蹈在传承民族审美心理的同时,也通过这种与时代相对应的创意转换,秉承着时代精神,并加以实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不仅限于磨炼专业技能,更在文化育人属性中有着一脉相承的责任。
继习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重申“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地位后,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中宣部、教育部于2020 年12 月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中阶段重点抓好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重点辅导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对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衷心拥护,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职业教育特色应体现在高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不同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知识体系,其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主题、内容也各有不同,必须合理对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识别与开发进行甄别与规划。学校教学课程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培养科学系统的思维习惯,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揭示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另一类是自然科学课程。
二、舞蹈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对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非常大的贡献,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课题。要建立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要考虑到思政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课程思政的每门课都包含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政治理论、法律意识、民族气质、家国情怀等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这些丰富的思政元素共同构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高职高专舞蹈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属性,又强调文化育人的目标,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既以形体训练为课程目标,又提供形体开发和动作表演的训练模式。
(一)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反映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长期以来存在强调智育忽视德育、强调成绩忽视能力、强调理论忽视实践等现象,造成学校育人功能存在区块化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体现为发展得不充分。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学生对教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既要有深刻的知识体系,又要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提高审美体验和教学情趣,增加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破除学科壁垒和思维禁锢;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关怀,创新思维的灵感在学科交流中迸发。由于当前社会,信息知识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对能力素质不断地追求。总之,人的发展诉求是系统而全面的,必须对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当前教学改革中进行深度开发,使之与原有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促进教学体系的自身成长,达到课程育人的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需求,成长为适应时代变化的德、智、体、美、劳复合型建设人才。
(二)促进各学科联合发展
在科学技术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教育作为科技工具现象逐渐凸显,表现为学科和专业的日益细化。毫无疑问,学科专业化有益于学科研究的深度发展,但由于对学科专业化的误解,使得各科课程之间产生分离效应,各科学之间缺乏对话交流、疏于理解、缺失互信,造成某些课程育人效果被局限甚至被消解,这样的现象不利于达成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教育功能的矛盾化。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功能,消除这种现象,先要认识到现有教育理念的一些问题,在继承、反思和发展中革新教育理念,建立“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开发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各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全课程育人功能协同发展。
(三)助力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我国规定了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学校的课程培养目标既要符合现实需求,又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方向。因此,我国对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做出了规定。换言之,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的追求,自然也包含在学校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中。虽然高职与普通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同,但无一例外,这些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同样包含着育人属性和思政教育功能,也强调职业操守在高职不同课程中的价值回归,意在引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事实与价值的融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心灵世界。在这些课程中,有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资源丰富,有的则散见着一定的思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发挥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对知识体系内的相关资源进行分析梳理加工改造,体现出课程隐含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难免会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以适当的方式引导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追求和价值引领,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引导价值观的目的。
(四)促进学生社会交往的时代需求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使人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适应环境,在当下时代来说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指的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即人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表现为生存关系和社会发展关系,指向解放人类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是指教育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即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社会变革,影响教育的因素也不断发生变革,学生在当下社会中的交往也需要适应性发展的价值理念,不仅仅满足于作为个体的自我发展,在应对开展更广泛的群体关系时,需要个体有着更深刻的批判性思维,更深厚的家国主义情怀,更开阔的文化视野,当下时代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着更多的方式有效参与社会互动和国家发展建设。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构建个人与社会、国家融合的教学渠道,从学科知识体系中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针对当前社会学生多维度交往的现实需求,规划出正确价值追求时代变革背景下的教学标准。这些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各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开展课程政治和专业课教学改革,构建更加合理的教育教学制度。
三、高职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格局建设的战略要求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工作与我国国情不断变化相伴而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核心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围绕理想信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加强与改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中,“价值观”的塑造一直是工作核心,但在以往高校教育工作中反而成为重点问题所在,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根本问题也浮出水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中,人才作为每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而人才培养也一直是各个国家所关注的重点对象。在中国高校培养人才,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接班人的问题,影响的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崛起的问题。为解决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政治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切实构建“三全育人”的格局,“课程思政”应运而生。坚持寓教于知识,引领于价值;坚持寓明教于暗教之中;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坚持总结传承知识,统一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各类课程特点,在专业知识中充分挖掘和提炼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根据家国情怀、职业伦理、科学精神等基本要求,通过提高课程知识水平和培养能力,在增加广度、深度和温度的同时,助力各类课程与政治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以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为教育工作实施的核心,全面推进构建中国“三全育人”的格局。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印发也为高校各类课程思政的建设指明方向。紧抓教师主力军、课程主战场、课程主渠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是当下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点举措。课程思政的建设和要求标志着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也为中国大学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和要求也将成为中国大学学科建设和评价的重要指标。把价值观引导到教育教学中,成为接下来的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有效地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有助于丰富舞蹈教育的内涵
舞蹈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内容体系与教学体系上。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舞蹈教育的内容体系可以更切实地做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舞蹈教育的关键切入点。
例如:一是以“建党一百周年”“向革命先辈致敬”等文艺演出活动为抓手,形成政治认同教育的核心内容;二是形成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鉴赏外国经典舞剧的核心内容,以民族意识教育为切入点;三是形成文化自信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蹈为切入点;四是形成包括审美鉴赏、舞蹈编创、剧目排演等内容在内的以人格养成教育为切入点的核心内容。其次,舞蹈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下将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重点,合理优化教学体系,让高校舞蹈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整体化的衔接并逐步递进,从而使教学更加具有思想性与学术性。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舞蹈课程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德育价值天然存在,主要体现在:第一,扩展学生的个体感觉。正如上述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用舞蹈艺术来了解事物、观察事物,更加清晰且敏锐,提升的是学生对周围任何事物的感知力。第二,传达思想情感。舞蹈艺术是一种表达事实、澄清观念、沟通情感的独特媒介,动作的象征性、审美性以及情绪的多变性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与交流。第三,唤起情感态度。舞蹈所具有的感染力无可争议,它具有激发情感共鸣的能力,这使得舞蹈艺术具有传递精神内涵的潜力。这说明,舞蹈教育不仅仅是肢体和动作,它所包含的深层次的内容都充满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呼应、相互影响学生人格、情感和态度的养成。因此,在保证以培养学生思政素质为重点的前提下,舞蹈教育的内容、过程、体系等方面都将获得积极的影响与升华。此时,舞蹈教育的内涵将不仅止于专业能力、审美能力、个性品德等基础培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提高,也就是达到综合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指明舞蹈教育的方向
由于高校舞蹈教育是一种专业指向更清晰的教育,教育内容更多是以舞蹈专业知识为主,很有可能出现教育目标偏差、教育内容失衡等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对舞蹈教育进行思想与精神上的引导与规范,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认为舞蹈艺术应当保持其独立性,不能认为舞蹈教育仅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手段,而应当正确理解二者相互影响的统一关系,这样才能引导舞蹈教育在“思想政治与舞蹈艺术”之间建立正确的认识,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约束舞蹈教育教学的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人,促进舞蹈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人民而舞”是中国舞蹈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正是我们的舞蹈艺术的追求。只有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舞蹈教学的先决条件,才能从思想上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舞蹈艺术的可贵。舞蹈创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当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舞蹈教育而言,可以起到正确的引领与规范作用,指明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为舞蹈教育教学的实践提供正确路径。
四、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与分析
(一)课程任务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分析
课程任务是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是在民族民间舞课程目标的培养下对学生具体能力培养的具象化。根据民族民间舞课程目标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结果制定相应课程任务是实现思政育人的重要过程也是为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的安排制定确实可行的能力培养指标并为课程内容的设计提供关键依据。如下表,民族民间舞课程任务(思政元素的融合)分析。
课程目标 课程任务认识美:系统掌握民族民间舞基本理论知识、文化、理念、价值,在认知学习中完成对民族民间舞学校教学、社会指导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的同时引入思想观念、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的养成。1.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过程,对其现状和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对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理论知识和社会辅导有较高的熟练掌握。3.了解民族民间舞相关文化与中外优秀舞蹈文化。4.熟悉国家文艺政策方针与发展规划。5.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引导自身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践行美:系统掌握民族民间舞基本教学、训练、编导、排练的能力,在实践学习中提升理论、技术、实操能力的同时将以美育人的价值体现在学习品质、专项水平、综合能力的养成。1.掌握一定水平的舞蹈技术技巧,培养立学明知、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学习品质。2.掌握民族民间舞基本教学方法,建立以德施教、德才财兼备的师风师德。3.掌握民族民间舞基本训练、编导方法,培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的道德品质。4.掌握舞蹈规则,具备对技术技巧动作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能力,培养遵纪守法、规范从业的职业操守。5.在技术与能力提升的同时巩固建立科学思辨、自省自查、能析会解等的学习思维。
课程目标 课程任务创造美:系统掌握民族民间舞创编、科研的基本方法与能力,在思考创新学习中提升学习思维能力、与时俱进的意识、自信自强的品质以及多样的个性塑造。1.掌握民族民间舞表演能力,积极参与演出活动塑造自信自强、既包容并蓄又独树一帜的个性品质。2.掌握民族民间舞创编能力,结合不同情境的需求以多样的风格提升民族民间舞成套创编、舞蹈表演的能力,培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3.掌握民族民间舞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通过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提升敢闯会创精神品质。4.掌握科研创作的能力,根据专业特征、项目特征,以多元的视角完成论文的选题与创新创业课题。传承美:系统掌握民族民间舞的科学学习手段,在弘扬情怀和崇高文艺精神的同时,积极投身表演活动,增强社会应变能力,在学习中明晰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创新之道。1.掌握科学的民族民间舞学习方法手段,积极参与演出活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全民舞蹈的参与感培养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2.掌握民族民间舞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团结互助、小我融入大我的集体主义精神。3.加强民族民间舞学校教学、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完成民族民间舞课程培育下优良精神品质的传承。
(二)课程目标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分析
民族民间舞课程目标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遵循民族民间舞课程以美育人的价值引领,将民族民间舞课程目标与所发掘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民族民间舞课程目标,主要以知识、技术、能力为主要学习内容并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会教学、会编排、会表演、会组织等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以及运用民族民间舞的手段和方法在指导舞蹈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能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律意识、道德修养为主线,将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在专业课中的具体化运用和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人才培养,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
民族民间舞课程目标以知识、技能、情感为主要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课程与教学特征所确定的精神价值目标,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思政教育价值,但存在的不全面、不深刻等的问题也凸显了以往民族民间舞课程对待价值教育的片面与缺失。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塑造以价值观、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职业观为主要目标,教育人与人才培养相统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要求,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张皮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课程特征,发掘以美育为课程特色的健美操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以美育人的学习过程将思政元素统摄于民族民间舞美育过程之中,以民族民间舞课程中具体的知识、技能、实践、创新、传承的学习为主线落实思政教育目标,达成润物无声的思政融合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分析
传授民族民间舞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教与学之间完成的教学方式是落实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思政育人、专业学习的效果。课程思政所需求的是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程润物无声的育人成效,因此如何合理地、创新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是开展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的并实现育人的关键。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运用中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与套路,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寻找适合思政元素融合的方法以及寻求教学方法的再创新是实现民族民间舞教学方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出路。理论教学、技术教学、编排教学等,把全国优秀舞蹈艺术家、中国大型民族民间舞大赛等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剖析出来,帮助学习者的学习意识和创作风格初步树立起来,剖析标杆榜样是舞蹈课程思政的关键。同时通过舞蹈的案例分析激发学习者为国争光、奋斗有我的情怀,通过中国优秀文化的与舞蹈的融合案例提升民族情感等。
(四)课程评价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分析
课程评估是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同时,通过使用特定的技术和工具来进行价值判断,评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课程的开发、计划和实施效果。民族民间舞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体现在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评价,判断与思政元素融合后的民族民间舞课程目标的达成效果,进而对课程进行改进与调整的过程。在评价民族民间舞课程时,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合度以及课程目标达成的影响,各方面的因素都要有具体的考虑。影响课程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有: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同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将直接反映最终的教学效果。
五、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教学发展建议
(一)辐射同类课程思政建设
以“美育”为视角的舞蹈课专业课程还有很多,如:古典舞身韵、中国舞蹈史、舞蹈编导、地域性民族民间舞等。以“挖掘并融合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思政元素”为例,深入研究专业课的本质特点,针对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积极探索,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专业特色。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育人工作格局建设。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之中也应当注重时代的发展与课程本身内容的不断更新。
(二)把握课程思政元素规律
思政元素是思政教育在课程中的理念、内容、功能、资源等的重要载体,既是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教育人实施的具体抓手。在对思政元素的理解、运用之上应避免对某一元素的过度关注而忽视整体的作用,将思政元素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营造完整的思政育人环境才是“课程思政”应有之意。
(三)遵循我国人才培养需求
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是当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责任导向,积极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使命,也是我国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主旋律。因此要紧跟党的领导与国家发展需求,加快建设各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落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四)制定多元育人评价标准
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对于育人的成效如何判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本论文对于课程评价只进行了综合性的融合实例展现,但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评价标准的多元性、科学性是判断课程育人成效的重要内容,因此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制定可行的评价标准尤为重要。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要避免思想政治建设浮于表面,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关键抓手是紧跟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课程评价为手段,才是立德树人的治本之道。
六、结语
2020 年5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解决教育根本问题与构建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大格局全面展开。民族民间舞课程作为高校舞蹈专业课程中重要的组成,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开展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不仅是当下我国构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大格局的需要也是切实实现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相契合的实际需求。美育作为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显著特征,是以往舞蹈课程实现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同时美育作为课程思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柔化思政育人手段,提升思政育人氛围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美育与思政互动育人的优势特征是美育与思政互动育人的关键,以美育为视角发掘民族民间舞课程思政元素并实现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思政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