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元文化话语符号象征视角筑牢外语学习的思政防线

2023-02-11杨文新早李燚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防线话语育人

杨文新 早李燚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国语学院,云南 芒市 678400)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语言符号的象征“真相”

当前国际交流日益密切,互联网时代早已进入信息化大爆炸时代。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书籍、教师、教室、校园等介质,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等的多元文化移动学习越来越普遍和便捷,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但精华与糟粕充斥其间,真假难辨。

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奥德林(1989)早就指出,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范围覆盖很广,不是单单语音、语义、句法、语篇、书写等内容,它同时还密切与个人、社会、语言文化因素有关[1]。多语学习更是复杂。面对当前多元文化交流频繁,多语人才急缺,多语或多元文化学习早已在学校和社会形成一种需求,我们已无法置身于单一文化的学习和环境中。作为学习者,我们需要看清多元文化文字符号背后形成的话语“真相”有多少真实?它代表什么?是精华还是糟粕?

(一)文字符号的话语“真相”

文字符号用于话语表意和传播。其象征意义可以是话语者主观的思想表达,也可以是对事物相对公正客观的表达;可以是准确的表达,也可能是含糊、错误的表达;可能是真相的再现,也有可能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可以是对大众启蒙传道,也有可能是对大众愚弄欺骗。因此了解文字符号的话语“真相”,才能辩证地看清“真相”。

现代语言学和结构主义奠基人索绪尔曾提出,语言由一系列符号组成,概念形象叫所指、声音形象叫能指,它们存在于一个具体、自足的系统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符号间的相互关系,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西方形而上逻辑观就是这样的结构主义思维,他们认为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是陈述性修辞,只有陈述,才能传达他们认为的如科学语言一样的真理。所以西方的文字符号表述陈述性修辞居多,阅读中极容易让读者以为读到的就是像真理一般值得肯定的真相,而对此产生无异议且无意识的全盘接纳。对这样的结构主义逻辑观,海德格尔(1951)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真理的存在性不在语言的陈述性,而在“语言所要陈述的事物本身”,即真理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若这个事实在语言陈述前“就已经被假设为先在”[2](300),这个先在是真理,那么语言陈述如果相对客观、公正,语言就陈述了事物本身;若这个先在不是真理,那么围绕它开展的语言陈述就是伪真理。

除此外,解构主义代表德里达(1976)的观点也能帮助我们认清西方文字符号的真相。他认为结构主义思维和西方形而上逻辑观都是巩固西方思想传统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先在超验的意义。他提出真理、上帝、权威、伦理、道德等这些二千多年的西方文化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字符号先预设一个“终极能值”,由此形成一个二元对立范畴,如:“正确”对“谬误”、“精神”对“物质”,“主体”对“客体”,前者对后者有统治地位,这样西方作为前者的中心文化就化作了语言象征意义的纯粹工具维护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思想的一致性和纯洁性。他提出了轰动一时的“延异”概念,即一个能指和对应所指之间存在无数个不同差异的其他能指,这些差异形成能值中的无数语义“痕迹”(traces),使它具有无数潜在的歧义,造成意义的不断延宕变化。他的延异论阐明了意义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与一体,使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逻各斯中心主义”受到了挑战。这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其阶级本质的揭露同道而行,“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的代表,通过其把持的国家机器灌输给社会,使之变得合法、正常、自然、普适而被大众所接受,再转化成和统治阶级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设(法律、道德、行为规范等),通过国家机器加以强制实行”[2](87)。

以受压迫的女性开展女性主义社会运动,追求男女性别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为例。男尊女卑话语体系根深蒂固存在于文字符号中,其影响危害着男女平等的实现。黛儿•斯彭德的《男性制造了语言》一书明确点明语言的象征意义巨大,当语言一直为权力者男性服务,这个语言体系就出现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在语言的象征意义下无意识地不反驳、不质疑,一代接一代全盘接受这种象征体系的话语意义并奉为真理,那么男性的神话就一直保持下去,男女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就没法在现实社会中实现[3]。应该说女性主义话语得到质的发展要感谢解构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启蒙,使女性主义在批判性别歧视的历史或当前社会文本和事件中有了质疑、推翻和话语分析的有利依据,为现代女性塑造主体身份认证打开了社会性别(gender)而不是生理性别(sex)的追求。

因此,话语体系中的象征意义或此形成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人的影响不言而喻。法国哲学家、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中就探讨权威和知识的结合如何产生主体意识和身份认同,他提出“话语”(discourse)在特定的时候对特定的人群会产生特定意义、知识、真理的体制性规约。在《惩罚的结构》一文中从“边沁的全景式敞视式监狱”原理阐明被囚者受制于一种权利环境,而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权利环境的载体,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受到监视但心里应当清楚自己随时会受到监视,这种机制产生的“真理”其实是权利关系的产物,具有意识形态性。如后殖民主义的批评家和理论家们充分利用各种理论,尤其是福柯的权利理论进行话语分析和意识形态批判,将西方宗主国文化去中心化,掀起重读西方经典的运动,主张从属国文化重新书写和表述,独立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被表述,努力展现自己“被边缘化”的历史和反抗,力图用话语重塑自己国家和人民的身份认证,有力地动摇和反击以西方利益至上的“中心主义”话语体系。

以上这些理论学说的发展,包括经久不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如巴赫金所言,“语言并非抽象的符号系统,而是充满意识形态内容,是世界观的表现。”[2]因此不是任何人的语言表述都能简单再现真相或真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别、不同的认知、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不同的利益站位等等都会影响对同一事件的表述而同时呈现不同的说辞和目的。我们要接近真相,就需要以“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让自己不随波逐流,不走入语言的“陷阱”和“游戏”,不被牵着鼻子走甚至迷失了自己而被洗脑。

(二)警惕陷阱与意识形态的颠覆

穆斯塔法研究恩格斯时指出,文化本身属于资产阶级上层建设的一部分,自然会参与传播并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形成强制化,使读者在无意识中全盘接受,以强化统治者制造的神话,加强它的统治,恩格斯称之为“错误意识的代表”[4]。习总书记在2015 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说过,“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5]意识形态之争早已不是隐性斗争,西方对中国的丑化、双标、威胁论甚至扭曲歪解、黑白颠倒早已屡见不鲜。

以新闻为例。西方新闻特别喜好“猎奇”原则,他们普遍认为报道好人好事的正面新闻不是新闻,只有“坏”因素的消息才是“好”新闻。因此,西方媒体报道“坏”的新闻多,“好”的新闻少。除了“猎奇原则”,西方媒体为博眼球对读者必须知道的公共信息报道越来越少,“媒体政治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几乎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以报道中国的新闻为例,坏消息和好消息的比例几乎是30:1。西方,尤其是美国,一贯追求霸权的“丛林法则”而不是中方提倡的互惠互利“双赢”原则,因此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经济的滞缓,政客们一次又一次抛出了“中国替罪羊”“甩锅中国”等把戏的中国威胁论[6]。美国资深记者马文•卡布尔就曾批判指出,美国新闻已经堕落到“媒体-政治”时代[7]。

对这些黑色的负面新闻我们要坚决抵制,要加强红色思政防线抵御。这些黑色新闻随着我们现在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增强,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全球疫情,中国的应对和担当,让我们中国人更加地团结和自信,也展现了“红色思政防线”的群体合力。但面对灰色地带的舆论,我们难以辨别,需要警惕。表面上它似乎不好不坏、随意自在,又似心灵鸡汤。事实上它更像温水煮青蛙,犹如慢性毒药腐蚀你的心灵。它超出了传统政治、法律、伦理关注的范围,在规则、边界之间,具有“隐蔽性、蔓延性、渗透性、广域性、多变性”[8]的特质,它排斥主流价值,以恶搞、反讽、娱乐、自由、随性等表达方式来体现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这些舆论的颠覆性更强,潜在危害更大,煽动性不可低估。但也需要看到它具有两面性,不可一刀切,要正确认识、做好引领,使之转换为红色地带。

二、思政建设话语权地位已明确树立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以育人为导向,更要立德树人。“人”无德,何以为人?“才”无德,国家何以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国家崛起?文件已把立德树人的成效定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9]。由此,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已明文规定、白纸黑字地树立其主体地位、话语权地位和战略地位。

那是否课程思政教育是个新事物,现在才需要在各学科中体现?绝对不是。

从古至今,教育的目的都是培育人才、授业解惑、修德修身、治国平天下。张方方一语中的,“课程思政既是学校教育本来的回归,也是对现实学校教学的纠偏”[10]。石书臣也明确提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前者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后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11]。因此课程思政教育不是重复思政课程,而是教育中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思想意识的“纠偏”,使之回到国家育人内涵的正轨。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学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们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才的,世界一流大学也是如此,并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逐步成为今天的模样。可见育人中,政治的主体地位、话语权地位和战略地位不可动摇,这是要牢牢树立的防线和底线。

三、筑牢外语学习中的思政防线

世界需要沟通、需要交流、需要互相学习团结一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并接受各国优秀的文化和文明,也毫不吝啬地与世界分享中国的优秀成果和治理经验;我们倡导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共建共商共享,造福全球人民;我们坚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视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努力呼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共同治理全球日益严峻的事务,践行公平正义的理念,共同繁荣和发展。但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风起云涌,我们学习外语,学习语言的技能也在学习外国文化,面对黑色、灰色的舆论话语,我们必须筑牢我们的思政防线,坚守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中国梦、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思政防线是一盘棋,一个生态系统防线,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防线,是全国人民人人参与、全社会共筑,同心同德共同致力构建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精神内涵,是一种内化的合心力、一种传承、一种理想信念、一种真善美、一种“根”和“心”的坚守。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根”

思政教育从胎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父母的三观、家风、对外国语言文化的视野和态度等对孩子可谓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父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华美德,爱小家更爱国之大家的拳拳赤子心是对孩子承上启下的思政启蒙。可谓家庭思政教育种下了“根”,培育了“心”,那么思政防线就开始生根发芽。中国古话说“儿不嫌母丑”,“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庭思政教育中的“根”“心”“本”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从家庭开始,抓家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真善美,倡导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和内涵,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形成合力,全国一盘棋,一步都不漏,互相关联,形成价值认同,才能更大更有效地发挥育人的功能。

(二)加强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的高校包括中小学,都在教育“纠偏”,都在杜绝“两张皮”的教育现状。思政课程要提高理论高度的研究,更要提高教育形式多样化的研究,达到有效的宣传和落实,知行合一。各学科课程,包括外语类课程,则要挖掘思政内涵和元素,不是重复上一门思政课内容,而是全部课程在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中,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教师队伍,是重之又重。好老师,雨化春风、润物细无声、授业解惑、指点迷津;带有“黑色”或“灰色”思想的老师,则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大放厥词、误人子弟。教师队伍思政防线牢固,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才能立之有道、根深叶茂。在学校育人环节中,教师队伍首先一定要讲政治、讲师德师风、讲职业操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学校育人功能发挥得当,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当,学生在多元文化知识氛围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正确的思辨能力,才能在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多渠道学习中不轻易误入语言“陷阱”,造成意识形态的轻松“颠覆”。

(三)社会的践行示范功能

有了家庭的“根”教育、学校的思政知识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教育,还需要结合社会每一个环节的践行示范功能,思政防线才能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筑牢。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人的一生教育是终身的,学习也是终身的。无论是幼儿还是成年人、老年人,思政防线都是底线。

进入社会,每一个单位群体都不应当脱离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践行和监督。作为社会人,更要坚守思政防线。无论面对哪一国人、学习哪一国语言和文化、与哪一国人交友或做生意,或者与哪一国人成为夫妻亲人,我们坚守的“红色”底线并不排斥他国优秀文化和文明,我们倡导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并不损害世界人民利益,我们坚守的思政防线是与联合国倡导的人类价值观相向而行的,我们秉持开放的态度,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但决不允许“黑色舆论”“灰色舆论”侵蚀我们的思政底线,破坏我们的文明、发展与追求。

四、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门文化。当今我们处在多元文化的信息化学习时代,面对优秀的世界文明和文化成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虚心学习并借鉴。但国际形势复杂,面对铺天盖地、各式各样鱼龙混杂的大爆炸信息数据,无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家里家外、国内国外,我们都需要筑牢自身的思政防线,都需要辩清语言符号背后象征意义的“陷阱”,需要辩清红黑灰舆论,需要全国一盘棋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形成一个育人的系统防线。无论是家长、孩子、老师或其他社会职业的人,都应当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地好好学习思政内涵,并践行思政内涵,知行合一,将育人作为终身学习目的,坚守住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守住我们的中国梦,坚守住世界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倡议,为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防线话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做好三道防线,孕育完美“天使”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