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战略下山东高速绿色转型实践路径研究

2024-01-03王孜健

现代国企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服务区双碳山东

文=齐 军 王孜健 等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拥有“交通等基础设施及衍生产业”“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等新兴产业”及“金融资产投资与管理”三大主业。截至2022年底,资产总额1.35万亿元、营业收入2310亿元、利润总额155亿元,运营管理高速公路7780公里。上述指标在全国26家省级交投企业中均居前列。2023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列440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主力军”,山东高速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努力实现全产业、全链条的绿色发展,为交通运输行业早日实现碳中和贡献“山高力量”。

“双碳”实践研究背景

(一)“双碳战略”概述

目前中国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20年,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净零排放目标来看,欧盟需要6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需要45年,而中国仅需30年。我国正值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高碳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与日俱增的能源消费量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当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占国家碳排放总量约10%,其中公路运输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碳排放量占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87%,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公路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10%至20%。因此紧盯“双碳”目标,统筹推进高速公路低碳运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实践“双碳战略”的背景及意义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动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形成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国家赋予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党中央提出“双碳”战略以来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区域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山东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为山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更大作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山东高速作为省属特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着减污降碳示范带头作用。随着省内高速公路里程的日趋饱和,以及货运方式的改变,山东高速积极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已提前布局相关产业,“双碳”行动正在逐渐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

实践案例

(一)绿色交通建设成果显著

“零碳”服务区建设。山东高速京台高速济南东服务区是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零碳服务区”。该服务区重点打造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零碳智慧管控系统、污废资源化处理系统、林业碳汇提升系统“四大系统”工程。首次构建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全场景的分布式光伏建设模式。充分利用服务区边坡、停车位、屋顶等各类空间资源,建成总装机量3.2MW的光伏电站,配套3.2MWh储能设备,实现服务区100%“绿电”供应,年节约标煤1200吨;首次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区零碳智慧管控系统。系统涵盖光伏、储能、照明、空调等所有碳排放数据互通及管理,对整体能源流动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智慧管控,如图1所示;济南东服务区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400吨以上,已实现“零碳”运营,并具备“可持续碳中和”能力。

低碳交通智能管控方式。山东高速旗下的山东正晨科技公司自主研发了适用于智慧高速、普通公路、产业园区等场景的智能装配式能源与信息一体化站,如图2所示。该产品运用了大、云、物、移、智、链技术,通过对综合能源数字化管控、多要素感知,依托电气设备状态感知、在线监测、数字信息采集传输、设备运维的集成融合,实现综合能源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与集成化,解决了传统配电室建设时间长、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及质量把控难度大等问题。该产品现已在长深高速公路、济潍高速公路、临临高速公路等得到应用。以济潍项目为例,该产品较传统配电室降低用地成本60%,运行维护成本降低约100万元,人力值守成本约60万元,合计降本200余万元。

(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突飞猛进

光伏发电项目。山东高速在荣乌高速荣成至文登段建设了全国首个规模化高速公路边坡光伏试验项目。项目总长度约2300米,计划装机总量2.1兆瓦,累计发电近280万KWh。目前累计建设完成光伏电站装机容量263MW,并网197MW,位居国内高速沿线光伏建设容量第一位。光伏主要分布在47对高速服务区、85个收费站及匝道圈、2.3公里边坡及5个产业园内,可实现清洁能源年均发电量2.89亿度,年减少煤炭消耗8.6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3万吨;集团编制发布全国首个边坡光伏技术标准《高速公路边坡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B37/T 4516-2022),在最大限度提高边坡资源利用率的前提下,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美观、环保、安全的需求,解决了“高速公路边坡+光伏”设计难题,如图2所示。

加氢站建设项目。山东高速积极响应“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参与打造全国首条氢能高速走廊。高密氢能零碳服务区探索可再生能源现场制氢、高压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综合节能等关键技术,建立以氢气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智慧能源微网。青银高速淄博服务区加氢站已在2021年11月建成运营,如图4所示。该高速线横穿整个山东,推动我省氢能重卡长途运输的规模化应用以及氢能物流基地建设。淄博南服务区加氢站日供氢能力500kg,可满足50辆氢燃料车加注。济南东服务区加氢站于2022年7月完工,具备了氢能车辆加注服务能力。未来将以济青“氢能高速”为纽带,逐步串联起以齐鲁石化为中心的淄博、济南、滨州氢能产业圈和以青岛炼化为中心的青岛院士港、西海岸、潍坊氢能产业圈,逐步形成“氢-车-站”联动的氢能供应“山东模式”。

赤泥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项目。赤泥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山东高速与山东大学共同研发的“多源固废协同利用制备土木功能材料关键技术与示范”技术成果为基础,开展固废基胶凝材料的生产与推广应用,如图5所示。该项目每年能消耗赤泥等各种工业固废近60万吨,年产固废基胶凝材料50万吨,项目产出的固废基胶凝材料可以替代水泥用于路面基层和路基,以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计算,每公里可减少碳排放近900吨放及30万元的建设成本,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在滨州、淄博等氧化铝生产基地,布局多个赤泥综合处理项目,并在淄博建成年产50万吨固废基胶凝材料生产线,每年可消耗赤泥42万吨、高炉矿渣微粉13万吨、脱硫石膏3万吨,固废利用率超过90%,产值超过1亿元,高效实现成果产业化推广。

(三)探索创新碳金融产品

碳资产绿色信托产品上线。山东高速旗下山高环能与山东国际信托公司合作设立“碳中和-碳资产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上线,此信托标的为山高环能拟开发的600万吨CCER对应的特定资产收益权,该CCER指标相当于节约328万吨的标煤排放,这也是国内首单经绿色认证的CCER碳资产收益权绿色信托。

“碳中和”中期票据发行。山东高速于2022年6月成功发行期限为3年,总计10亿元“碳中和”中期票据,募集资金专项用于高速公路沿线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是全国首单高速公路行业“碳中和”中期票据。本中期票据募投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32.3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其他污染物分别为62.55吨、69.98吨、12.51吨,替代标准煤11.92万吨,可有效助力集团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5亿美元绿色债券发行。为充分契合绿色产业战略布局,山东高速成功发行3年期5亿美元绿色债券,并搭建绿色金融框架,资金用途涵盖可再生能源、清洁交通、能源效率、污染防治、绿色建筑等五大类,创造了地方国企最大订单认购规模和最高超额认购倍数。为山东高速以风光发电、餐厨垃圾回收利用等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利用自身资源在绿色产业进行稳健可持续地发展。

实践挑战

(一)碳市场发展活力不足

一方面交通行业碳汇资产缺乏。除沿途绿化、光伏等绿色减碳项目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负碳”可供挖掘。另外,依托行业目前的备案方法学,内部可包装成CCER指标的项目屈指可数,相关绿色低碳、降碳增汇业务的开展还只停留在起步阶段,可供碳汇交易的指标相对匮乏,补偿机制较为单一,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进度缓慢,在国家碳交易大市场中处于竞争力较弱的境况。

另一方面未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检测体系与碳核算机制。近几年,部分交投企业虽然已经开展公路基础设施施工期能耗统计工作,但由于尚未被列入碳排放八大重点行业,未形成完善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多数交投企业业务范围跨度大、子公司层级多,开展双碳工作必要的产业梳理整合工作量较大,所需时间较长,未能形成成熟可行的战略规划,工作进展较为缓慢。且当前缺少相应的基础数据积累,重点降碳控排环节无从知晓。

(二)低碳循环利用水平较低

清洁生产是低碳循环产业实现减排效益化的基础,各交投企业积极探索清洁发展路径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大力发展沥青再生技术,基本实现了沥青废料的全部循环利用,但依照高速公路建设总体规划需求的材料总量来讲,还远远不够。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每年消耗砂石骨料超100亿吨,水泥石灰等胶凝材料消耗超10亿吨。从碳排放角度分析,材料生产和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约占到公路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90%,因此利用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替代部分建筑材料是行业开展节能降碳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多数交投企业对于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仍处在探索阶段,实际工程中资源化利用的种类少、利用方式单一、材料循环利用附加值低,总体来看应用比例偏少。

路径及相关建议

(一)国家层面

完善标准制定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出台绿色低碳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制定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领域行业标准。二是严格规范重点行业能耗限额、重点用能产品能效强制性标准和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要求,从“减碳”“增汇”两个层面促进行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例如:在减碳层面,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增汇方面,推动CCUS等减碳关键核心方法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应用。三是加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标准制定的全过程管理。强化标准推行后的宣传、实施情况监督管理等工作。严格把控、评价标准落实情况,发挥“标准+”效应,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延伸至交通全领域、全过程及全产业链。

(二)企业层面

依托绿色金融助力转型。一是加强跨行业交流合作。加深与先进金融业智库的联合联动,撬动外部力量,构建“金融+ESG”的发展模式,把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作为实现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增加绿色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建议各交投企业可结合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收益现状及现金流现状,积极探索绿色RETIs及绿色债券的应用,减少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技术更新迭代快等因素的影响,为公路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动力。

加强科技赋能建设运营升级。一是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低碳创新决策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展技术研究及减排行动。交投企业应加大对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CCUS)、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固废资源化利用、地热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抓住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契机,推动全产业链层面的减排行动并淘汰落后产能。二是依托数字化转型推动低碳高质量发展,例如,高速公路运输行业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手段,提升现有智慧高速能耗预测模型精准度以及风险预警主动运维能力,探寻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三是构建“交通+”融合发展体系,坚持市场主导,建议各交投企业可围绕改性沥青、赤泥材料、高铁轨道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绿色交通涂料等“拳头产品”,拓宽客源,扩大市场占有率,努力把“拳头产品”发展为“拳头产业”,进而提升运输行业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构建碳资产管理减排新格局。一是重视碳排放基础数据的监测和管理。各交投企业可通过建立碳数据管理机制,在企业组织层面横向收集并系统量化评估各生产环节排放量,构建可视化的碳资产管理平台。二是探索行业内部的碳配额、碳定价、碳交易机制,构建能够与企业减碳目标及减排路径拟合的内部碳定价模型,从而形成适当的内部减排激励机制及绩效评价标准。三是建立健全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技术体系,完善系统性方法学并积极参与制定相关团标、行标。可以建立以交投企业基础设施项目材料、机械、能耗清单及碳排放因子基础数据库为出发点,开发构建碳排放评价的参数标准和评价方法,并确定公路基础设施碳排放定额及碳排放基准。

猜你喜欢

服务区双碳山东
基于AIoT+GIS的智慧服务区构建
高校服务“双碳”战略的路径探析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技术的应用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