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种植密度对矮生团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2024-01-03段明禹李辉杨通文舒中兵陈小翠陈浪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4期
关键词:粒数结荚单株

段明禹 李辉 杨通文 舒中兵 陈小翠 陈浪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遵义 563000)

豆类属于五谷杂粮之一,原产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种植,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5000年栽培历史。团豆,又名白芸豆,属芸豆的一种,蝶形花科属菜豆[1]。与芸豆相比,团豆因其籽粒较圆而得名,主要收获干籽粒作菜豆使用。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兼具药用和保健价值,是调节人类膳食结构的良好食品[2]。

团豆作为山区农业生产种植的一种特色豆类蔬菜作物,适应性广,生育期短,耐贫瘠,生产上需肥少,耐旱、耐低温。很多山区都适宜种植,种植团豆不仅可以改善食物营养的供给状况,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发展豆类产业还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直以来,矮生型团豆在贵州生产种植大多作为杂粮,主要同玉米、高粱等春播旱作粮食作物套作种植,在农业生产中很少进行净作种植,对其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从贵州山区净作种植矮生团豆的适宜密度进行研究,以期探索总结出矮生团豆在净作种植模式下达到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

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桐梓有蔓型团豆杂交地方无蔓型白芸豆选育改良的无蔓型团豆新品系。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和平村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地,试验地点海拔约850m。气候特征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1000mm以上。试验地土壤中上等肥力水平,土地平坦,土质疏松,排灌方便,前茬种植作物为绿肥。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小区行长5m,种植行距0.6m,每小区种植6行,3次重复,试验设置5个不同密度处理。处理T1,3500株·667m-2;处理T2,5000株·667m-2;处理T3,6500株·667m-2;处理T4,8000株·667m-2;处理T5,9500株·667m-2。

1.4 田间管理

试验于2023年4月20日播种,7月27日收获,试验底肥施用复合肥(N∶P2O5∶K2O=15∶15∶15)30kg·667m-2,商用有机肥[(N+P2O5+K2O)5%,有机质(45%)100kg·667m-2,硫酸钾(K2O)52%]20kg·667m-2;试验中期结合中耕除草施追肥尿素10kg·667m-2,在团豆开花结荚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硼肥1次,其他试验栽培管理措施按照当地生产习惯进行。

1.5 试验调查与分析方法

试验收中间4行计产,每小区连续取样20株进行考种,调查植株株高,植株底荚高度,单株有效分支数,单株平均荚长,单株平均荚数、单株平均荚粒数,单株平均产量并测定百粒重。利用Execl 2010和SPSS 23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分析

2.1.1 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植株株高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株高表现为T3>T2>T4>T1>T5;株高在T3处理下平均株高最高,平均株高为54.17cm,株高在T5处理下株高最矮,平均株高49.23cm。方差分析显示,各处理间团豆株高未达到显著差异,表明种植密度对团豆株高生长影响较小。

表1 不同处理团豆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比较

2.1.2 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植株底荚高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底荚高表现为T4>T5>T3>T2>T1;底荚高在T4处理下最高,平均最低结荚高度为19.97cm,底荚高在T1处理下最矮,平均最低结荚高度为14.36cm。方差分析显示,各处理间团豆最低结荚高度达到显著差异(p<0.05)。处理T4与处理T5、处理T3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处理4与处理T1、处理T2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T5、处理T3、处理T2、处理T1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低密度处理条件下团豆最低结荚高度相对较低,随密度的增加,团豆最低结荚高度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2.1.3 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植株有效分支数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团豆植株有效分支数表现为T1>T2>T4>T3>T5;在T1处理下植株单株有效分支最多,平均分支数7.93个/株,在T5处理下植株单株有效分支最少,平均分支数5.15个/株。方差分析显示,各处理间团豆植株有效分支数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处理T1与处理T2、处理T3、处理T4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处理T1与处理T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种植密度对团豆植株有效分支数具有较大影响。

2.1.4 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荚长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间团豆植株平均荚长表现为T1>T5>T2>T4>T3;在T1处理下植株荚长最长,平均荚长9.33cm,在T3处理下植株荚长最短,平均荚长8.73cm。方差分析显示,处理间团豆荚长差异不显著,表明密度对团豆荚长生长影响较小。

2.1.5 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单株结荚数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团豆植株单株结荚数表现为T2>T1>T4>T3>T5;在T2处理下植株单株平均结荚数最多,平均结荚数25.75个/株,在T5处理下植株单株单株结荚数最少,平均分支数12.25个/株。方差分析显示,各处理间团豆植株单株结荚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处理T1、处理T2、处理T3、处理T4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处理T5与处理T1、处理T2、处理T3、处理T4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种植密度对团豆植株单株结荚数具有一定影响。

2.1.6 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单株荚粒数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团豆单株荚粒数表现为T1>T2>T3>T4>T5;团豆单株荚粒数在T1处理下最高,平均单株荚粒数为94.43粒/株,团豆单株荚粒数在T5处理下最低,平均单株荚粒数为48.16粒/株。方差分析显示,各处理间团豆单株荚粒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密度对团豆单株荚粒数影响较大。处理T1与处理T2、处理T3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T1与处理T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T1与处理T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T2与处理T3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处理T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处理T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T3与处理T4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处理T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T4与处理T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低密度处理条件下团豆单株荚粒数相对较高,随密度的增加,团豆单株荚粒数有相对降低的趋势。

2.1.7 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百粒重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团豆百粒重大小表现为T4>T1>T5>T3>T2;在T1处理下百粒重最大,平均百粒重为41.63g,在T2处理下百粒重最低,平均百粒重为40.90g。方差分析显示,处理间团豆百粒重差异不显著,表明种植密度对团豆百粒重生长影响较小。

2.1.8 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单株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团豆单株产量表现为T1>T2>T3>T4>T5;团豆单株产量在T1处理下最高,平均单株产量为33.91g/株,团豆单株产量在T5处理下最低,平均单株产量为17.27g/株。方差分析显示,各处理间团豆单株产量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密度对团豆单株产量影响较大。处理T1与处理T2差异不显著,与处理T3、处理T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处理T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T2与处理T3、处理T4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处理T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T3与处理T4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处理T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T4与处理T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低密度处理条件下团豆单株产量相对较高,随密度的增加,团豆单株产量降低。表明种植密度对团豆单株产量影响较大。

2.2 产量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5种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处理团豆产量表现为T4>T3>T5>T2>T1;产量在112~194.21kg·667m-2,在处理密度T4(8000株·667m-2)下,产量最高,为194.21kg·667m-2,在处理密度T1(3500株·667m-2)下,产量最低,为112kg·667m-2。

表2 不同种植密度下团豆主要产量表现

由表3可以看出,试验在重复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表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进一步从表4可以看出,5个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处理T4与处理T3、处理T5、处理T2等4个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处理T4、处理T3、T处理5、处理T2等4个处理与处理T1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3 不同种植密度下团豆产量方差分析

表4 不同种植密度下团豆产量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王冬群等[3]从肥料和密度对菜豆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在高肥力的情况下,密度越小,分枝、有效荚数、单株重表现较好。而在中肥的不同密度处理表现中,中密度的表现最好,有高度的一致性。不同种植密度对菜豆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低密度种植有利于菜豆植株个体发育,产量性状表现充分,但单位面积群体量小,限制了菜豆产量的增加。陈云波等[4]研究认为,水城有蔓型白芸豆籽粒密度与种植密度呈密切负相关,即种植密度越大,单株籽粒越少。这可能是由于密度增加,植株群体的通风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减少,单株所获得的营养物质不足,导致籽粒减少。卢启坤[5]研究认为,在合适密度范围下,桐梓有蔓型团豆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正比,而种植密度较大时,种植密度与产量呈反比。本研究主要针对无蔓型矮生团豆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种植密度对矮生团豆产量的影响与有蔓型芸豆、团豆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试验结果表明,在5个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株高、荚长、百粒重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这与孙学映等[6]研究大致相同,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株高、荚长、百粒重生长影响较小;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底荚高影响达到显著差异,在低密度处理条件下团豆最低结荚高度相对较低,随密度的增加,团豆最低结荚高度有相对增加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对团豆有效分支数、单株结荚数、单株荚粒数、单株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种植密度对团豆植株有效分支数具有较大影响,在低密度处理条件下团豆单株荚粒数相对较高,随密度的增加,团豆单株荚粒数有相对降低的趋势,在低密度处理条件下团豆单株产量相对较高,随密度的增加,团豆单株产量降低。

综合比较认为,在5种不同种植密度下,处理密度T4(8000株·667m-2)的植株群体产量最高,为194.21kg·667m-2,建议在本区域内相似生态条件下,团豆大田生产种植密度以8000株·667m-2较为适宜,在生产种植推广过程中可以作为参考密度推荐种植。

猜你喜欢

粒数结荚单株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大豆:花期结荚期巧管理
豆角开花多结荚少管理有绝招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架豆角结荚期如何科学管理
甘蓝型高角粒油菜不同部位角粒数差异研究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
秋播蚕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马尾松球果各标志值与出种粒数回归分析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