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思政课全场景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2024-01-03李斌
李 斌
(辽宁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综合能力培养等全面发展,强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加强培养青年学生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使命感。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顺应形势,打破传统思维,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并提高质量。建立投入式、大数据、故事化、协同式思政课格局,不断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一二三四”思政课全场景实践教学模式。
1 “一二三四”思政课全场景实践教学模式内涵和特征
1.1 “一二三四”模式的内涵
本育人模式以一流本科课程为支撑,旨在构建思政课“一根主线 二元支撑 三个阶段 四项维度”全场景教学实践育人模式。最终培育出具有区域特色思政育人的实践模式。
一根主线,是指深挖本地区丰富、优秀的抗联文化资源,将抗联精神贯穿于思政育人的始终。
二元支撑,是指学校学院协同联动筑牢思政育人阵地。
三个阶段,是指以“触摸历史、走进历史、感悟历史”的三段递进模式,构建起特色化、标签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
四项维度,是指“四维”课堂,层层深入地实现思想凝练升华。以“自悟”“领悟”“通悟”的认知三境界,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2 “一二三四”模式的特征
(1)创新性
实践创新。依托本溪区域红色文化优势,借力学校四大育人基地,构筑思政课程“红色文化育人教学实践”平台,打造“四维”课堂教学+“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理论创新。以SDT理论为底层逻辑,打造适合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SDT理论引入思政课,可以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良性循环的内在动机和心理机制。实现由“学校思想教育”向“学生自我思想教育”的转变,并为学生完整构建因内在需求而生发的内在驱动力的铸魂育人自我教育链条。
(2)应用性
理论教学。第一,线上打造“三强”数字育人平台。利用跨校修读平台、云班课、超星等线上教学,我们着重在线上教学平台完善思政课程建设,打造具有知识性、适用性和育人性的“三强”型线上特色课程体系。 第二,推出一批地方特色的红色育人云教材,以数字媒体、立体交互、学习行为跟踪等智能教学内容,融合取材于本地的特色微课、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开智能化云教材建设。 第三,线下集体备课,以本地区优势红色文化为载体,以我校“红色育人基地”为平台,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实际,进行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将区域红色文化,按照纵向章、节、目排布方式融入教学体系;将“春雨计划”(一个金句、一个经典、一个事例、一个道理),按照横向专题方式融入教学内容,形成优势文化载体、强势支撑平台、纵横知识覆盖、伟大精神引领的特色育人思政教学实践模式。
实践教学。第一,通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我心中的思政课”情景微电影大赛、“10秒正能量”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育人效果;同时利用校内的主题场馆,开展馆内现场主题展示,学生自选场景,现场讲述红色事迹,最大程度引发广大学生情感的共鸣。 第二,“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取本地红色文化遗址,开展现场沉浸式主题教学,突显史实、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强化立德树人效果。 第三,着力建设红色文化工作室,多层面、全视角打造特色平台,助力思政教学。
(3)理论性
[美]爱德华·L.德西/[美]理查德·弗拉斯特在《内在动机》《Why We Do What We Do》一书中,介绍了当代世界最有影响的动力理论之一——自我决定论。
上述理论构建了研究人类行为和人格的宏大框架,并提出满足人对自主、胜任和联结基本需求的情境要求,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的自主性、创造力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绩效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是利用丰富多元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真学、真信,并做到入心入脑,就是要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其“内在动机”。
2 “一二三四”思政课全场景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2.1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
(1)从学理阐释到课程内容转化
进一步发掘东北抗联教育的内容,形成由基础理论内容阐释向课程模式转换的清晰逻辑线索,进而完成由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向价值体系的有机过渡。
(2)学生全员参与的研究性教学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从内容和技术两个要素,充分发挥本溪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探究翻转课堂,以红色资源为主题,设置相关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探究活动。
(3)学生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移动课堂”教学。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主线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该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以下场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北大营营房旧址陈列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本溪桓仁县)、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本溪县)、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营口市)、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抚顺战犯管理所陈列馆等。
(4)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场景教学
整合各抗战遗址场馆线上资源,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抖音、微博、B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创建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六地”红色文化线上资源平台,作为线上教学重要资源。
2.2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唯物辩证法专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矛盾为核心范畴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教学中引入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既可以使抽象的辩证原理得到具体的历史的展现,又可以使抗日战争得到辩证原理的解说,实现理论与历史的有机融合。通过介绍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皇姑屯事变、中东道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史实,阐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以及量变和质变之间的相互渗透的基本原理。
通过列举日本在中国,特别是在辽宁进行殖民掠夺的史实,揭露所谓大东亚共荣的假象,揭露日本侵华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的实质,以此为例辨析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通过分析九一八事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日本的经济状况、国家战略,以及中国的经济、政治和阶级斗争形势等,阐明九一八事变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唯物史观专题。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论。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是辽宁人民英勇抗日的历史遗存。将其融入教学,宏观的历史规律因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的融入而变得生动鲜活,具体的历史细节因实事求是的历史规律的注解而变得真实完整。通过讲解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关节点,既可以说明九一八事变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也能以此为例阐明由矛盾地位变化导致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理。
政治经济学专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与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不仅需要从哲学角度对此进行理论阐明,而且需要从政治经济学原理出发辨明日本侵华的原因和实质。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原则的决定,后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强国必然提出了再次瓜分世界的条件,从而引发了帝国主义的争霸世界霸权和再次瓜分全球的世界大战。这一原理对于我们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认清日本侵华的根源和实行殖民统治的本质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可以有力地驳斥洗白帝国争霸战争和美化殖民统治的历史虚无主义。
2.3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人生观价值观专题。以辽宁抗联战士在艰苦环境中苦中作乐的经历,讲述革命战士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做出的巨大牺牲,以此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理想信念专题。讲述辽宁抗日英雄刘澜波、高鹏振、李兆麟的战斗事迹,用鲜活的英雄人物告诉学生们,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具有极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国革命道德专题。将辽宁爱国儿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融入本节内容,讲述他们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牺牲个人家庭利益,帮助大学生理解和弘扬革命道德革命精神,从而努力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2.4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思想。在第二章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这一节,通过融入抗联红色文化资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史。第二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则通过对大量红色文化历史资源的挖掘与探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讲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从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中所充分挖掘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德育教育要素,采用讲党史、唱红歌、诵经典以及现场观摩、实践教学等方式,扎实推进高校青年学生德育教育。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概论课程不但是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主要的目的是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将青年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百年党史中发生在辽沈大地上的重要历史事件,能够让辽宁红色文化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动实践。
3 “一二三四”思政课全场景实践教学模式的时代价值推广
3.1 实践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载体”[3]。自2012年以来,我们秉承“内容为王”的思政育人主旨,经过多年潜心教学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标签化育人模式框架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特色教学实践模式。平台数据调查显示95%的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96%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解决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题。“实效是指特定目的、实现过程和最终效果的有机统一体”[4],借助SDT理论重新打造的思政课,使学生在心理上实现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新建构与认同,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标,实现入心入脑的结果。
解决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低的问题。思政课教学的最大痛点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低。而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全部学习活动都有数据记录(获得相应的经验值),经验值将是每名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所以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活动才会获得经验值进而取得平时成绩。
信息化教学、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过程考核真正落地。由于学生全部的学习活动都有数据记录,从而使我们的过程考核不再是几个点的考核,而是真正的学习全程的考核。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有效实施。翻转课堂顺利实施有两个重要环节,其一是学习资源的提供;其二是学习效果的测试。线上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有效保证。所以,只有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这些教学环节才能有效实施。
线上教学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使学习随时随地。线上信息化教学突破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全方位双向互动交流。
3.2 时代价值
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5],“一二三四”全场景教学实践育人模式凸显的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可以引导青年学生永葆初心、勇担使命,砥砺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心永固、信念如磐的意识,“可以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可以更好地将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教学优势。通过重构思政课教学实践体系,利用红色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讲好辽宁红色故事,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提升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发挥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培养时代新人的功能。
4 结语
“一二三四”思政课全场景实践教学模式,有效突破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内容更新、模式创新、维度革新,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成为不负时代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