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01-03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抗联东北校园文化

唐 梅

(辽宁科技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辽宁 本溪 117004)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不断前进,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不断转变,思想政治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已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革命精神,有着很大的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文章将怎样把东北抗联精神全面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

1 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

东北抗联成立于1931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它的主要任务是在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日本侵略军的后方,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其历史背景其一,体现在东北地区的特殊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军事要地,也是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标。在抗日战争初期,东北地区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其二,体现在东北抗联的组织和发展:东北抗联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组织[1],经历了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三个历史阶段, 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抗日力量。其三,体现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面临着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这样的环境下, 东北抗联必须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就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以及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联战士们在长达14年的艰苦顽强抗战中始终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未动摇;其次抗联战士们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极寒天气下,在没有食物、没有补给的艰苦环境下,抗联战士勇往直前,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铸就了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2]。东北抗联战场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诗当中最为惨烈、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战场。面对艰苦境遇,在孤立无援、孤军奋战的悬殊形势下,他们仍然毫不退缩,坚韧不拔,至死不渝,形成了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总之,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它不仅在东北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全国的抗日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精神的内涵,不仅是一种历史的遗产,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2 东北抗联精神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教育群体对象主要是当代大学生,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最具全面知识性、最有理想抱负的核心部分,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摆在重中之重地位。对于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世界观的教育,抗联精神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就是一种主要的路径[3]。

2.1 增强深厚的爱国情感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最早的抗日武装,十四年战争的挥洒热血、拼搏战场,无数英雄永垂青史慷慨激昂的战斗经历,这都是一针见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学生在文化场景、活动中面对的东北抗联的历史、精神等都是非常丰富、真实的,它们能够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背景并认识到对祖国的责任与义务,对自身恪尽职守和秉持爱国精神者无疑是一大激励和促进。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增强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2 培养坚定信仰的人才

抗联战士在国家存亡、民族危机之际,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契合在一起。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奋不顾身地捍卫国家主权,他们的英雄事迹与赤子之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无比的精神财富。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信仰,将其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坚定的信仰,提高自我认知、明确自我定位,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东北抗联精神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团结协作,东北抗联是在东北地区的共产党领导下,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团结协作、勇于斗争、不屈不挠等特点,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念,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大局意识、合作精神,为毕业后更好适应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4 激发创新创业精神

东北抗联的斗争历程中,充满了创新和创业的精神,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不断壮大自己,最终为中国的抗日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敢于斗争的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创业的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

2.5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特别是有抗联文化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求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同时通过“重走抗联路”等体验式情境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文化的思考问题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率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高校是培养青年和学生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重要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各高校也纷纷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特色不鲜明。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多元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关注度还比较低。当前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某些学院甚至将其视为低级次要任务。二是与实际生活脱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不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利用率不高,有些课程太过抽象理论化,存在宣讲过多和“大道理小行动”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离学生们实际关心的社会问题及经济现状相去甚远。这种“空中楼阁”没有起到很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文化自信等方面意识的形成。三是效果难以衡量。由于思政教育强调系统性、全局性,其质量很难依据考试成绩或其他常规方法进行衡量。四是师资水平不足,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有限,存在一些教师只注重于传授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4 东北抗联精神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把抗联精神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4.1 利用课堂传播能力,使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抗联精神融入校思政教育中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是引领高校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作用,把“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东北抗联战争历史写入第六章来充分认证东北抗日联军的形成历史地位以及历史奉献,充分肯定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相关学科中加入东北抗联精神的内容,把抗联精神合理运用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5]。

有抗联红色资源地缘优势的高校可以把传承抗联精神、激活红色基因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设立抗联精神育人专题,通过讲述领袖人物、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们的感人事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和英勇抗战的精神;成立抗联精神红色文化宣讲团,在学校内宣讲大量抗联相关素材,如视频、故事、人物事迹等,通过参与式的方式强化历史教育;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组织学生走进东北抗联抗战遗址,让其亲身领悟红色文化,深刻理解其内涵,使广大学生深刻领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厚植崇德尚义的思想道德根基。

具体实施举措有:以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及目标;以东北抗联精神特点为主线,完善理论及实践教学机制;以东北教育抗联精神资源为载体,丰富教育教学方法;设立“东北抗联精神讲堂”,邀请抗联后代及专家、学者作报告。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抗联精神课程,深入挖掘抗联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抗联精神。这些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研讨、实践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抗联精神的魅力。

4.2 发挥校园文化优势,使具有潜移默化特性的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积攒沉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明制度规则和校园精神内涵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汇总,它是一种以学校精神为中心内容,以全校师生为重要主体,以学校环境为物质载体的亚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抗联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时代,文化多元性围绕在我们的周围,高校校园文化也受到冲击,创建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应放在重中之重地位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抗联精神融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抗联精神的影响。

抗联精神呈现方式多种多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抗联历史,感受抗联精神的力量。一是建立抗联精神教育基地。在校园内建立抗联精神教育基地,展示抗联历史文物、图片、文献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抗联精神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是开展抗联精神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抗联纪念馆、抗联烈士陵园等地,举办抗联精神主题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抗联历史,感受抗联精神的力量;三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中,如支教、义工、志愿者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四是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将校园文化资源与抗联精神相结合,如将校园文化节与抗联精神主题相结合,举办抗联精神主题的文艺演出等,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受抗联精神的力量;五是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创业比赛等,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体验抗联精神的创新精神和勇气。

4.3 建立互联网教育体系,使具有时代性的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

当今时代互联网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是现代不可或缺的沟通交往的媒介以及拓宽视野、放眼看世界的信息渠道。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于各种网络平台和学习载体都运用自如。互联网网络具有传播速度迅速、信息较全面、推送时间灵活多变、使用方便等特点,成为广大学生喜爱的吸取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途径之一。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开设线上课程。通过建立线上课程,将抗联精神的历史背景、意义、价值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抗联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二是线上讨论。通过线上讨论,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抗联精神。三是线上活动。通过组织线上活动,如线上演讲、线上比赛等,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抗联精神,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四是建立线上资源库。通过建立线上资源库,收集整理抗联精神相关的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抗联精神。五是加强线上指导。通过加强线上指导,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学习和领会抗联精神。通过以上做法,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互联网教育体系,将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时代性的人才。

5 结语

东北抗联精神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经过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新的育人模式。高校学生要时刻以抗联英雄以及新时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旗帜标杆,要将在无数抗联英雄身上受到的启发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抗联精神散发着穿越时空的光芒,同时警醒着我们时刻注意捍卫国家主权。高校学生要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勇气,心中永记振兴中华。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为人类献身事业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抗联东北校园文化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东北的春节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