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魏晋时期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对比分析
2024-01-03陈心越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陈心越(西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西方的人物肖像画源自古罗马,早期为宗教服务,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独立出来。而中国人物肖像画的开端甚至可以追溯至商代早期,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物肖像画。可以说宋代以前是人物画统治着中国绘画史,唐代更是人物画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一批优秀伟大的人物画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张萱等。因此本文主要对中国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和十七世纪西班牙现实主义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进行对比,从这两幅画的线条表达方式、构图特征、画面色彩关系等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线条表达方式与色彩的使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使人认识到中西绘画所呈现的不同的美学趣味。
一、历史背景的比较
(一)《历代帝王图》
文献资料显示,阎立本出生于一个拥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家庭—关陇贵族世家。这个家族在艺术领域有卓越的表现力。他的父亲阎毗精通书法,尤其善于绘画,被认为是当时的杰出人才,并曾参与过著名的大运河洛阳到涿郡路段的设计工作。他的兄弟阎立德则以描绘人物、风景及动物见长,其最知名的作品包括《王会图》与《文成公主下嫁图》等。阎立本可谓是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其家族世代为官,自然与天王贵胄接触甚多,因此他才能很好地把握帝王天家的外在样貌和内在精神,通过自己精湛的技艺,让历代13位帝王跃然于纸上。
唐朝时期,人物画的发展速度惊人,这与李世民有密切关联。作为一位富有远见的领导者,李世民深知利用艺术手段加强自身权力的重要性。陈绶祥所撰写的《隋唐绘画史》中有这样的描述,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发布了一项法令:“从古代开始,皇帝们都对那些有杰出贡献的英雄予以赞誉并记录他们的名字于钟鼎之上,同时也将他们的事迹绘制成画像以示纪念。所以,那些品行高尚、忠诚正直的大臣们的形象被刻在了麒麟阁上,而建立过赫赫战功的将军则被记载到了云台之中。”这一法令清楚地表达了使用绘画方式颂扬功绩的需求。这也使得阎立本有机会去完成他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图1)。
图1 《历代帝王图》(局部)
(二)《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1599年,在西班牙塞维利亚某个破落的权贵家中,委拉斯贵支诞生了。与此同时,哥伦布获得了法国王室的资助,他成功找到了新大陆,这次行动彻底改变了世界。在这一时期,查理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西班牙的势力也在不断增长,并逐步对西欧及美洲进行了控制。意大利、尼德兰作为当时世界上艺术最发达的地方,当然也受到西班牙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艺术家和商品涌入了西班牙,从而实质上推动了西班牙的复兴。尽管17世纪的西班牙政治体制固化,政权初级,宗教单一,导致了国家力量和经济的衰退,但是,此时西班牙正处在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潮的勃兴时期,人们摆脱了宗教的禁锢,于是肖像艺术在西班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17世纪被称为是西班牙发展的黄金时期。
自15世纪起,西班牙的油画便主要服务于皇家和宗教机构,以满足上层社会对赞美之词的需求,同时他们借助艺术手段争取大众支持。尽管这些带有宣传色彩的作品并非艺术家的终极追求,但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委拉斯贵支得以专注绘画创作,欣赏皇室珍藏的美作,深入钻研绘画技艺,不受外界的纷扰影响。身为宫廷画师,他能运用一般艺术家无法实现的方法,对其作品作出调整。因此,委拉斯贵支才能够创作出《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图2)等名作流传于世。
图2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对两幅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两幅作品的作者都是出身不凡且主要从事皇家绘画的宫廷画家。
二、艺术性比较
(一)用线造型对比
中国绘画讲究的是飞动姿势的韵律,即通过线条来表现人物的风骨。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形态、一种线条、一种音乐、一种舞姿之美”。韵律之美、体态之美,则要靠形态来表现,而形态又要靠线来表现。因此,归根结底,还是要对线的美、线的性质、线的法则进行研究,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特征。以《历代帝王图》中的魏文帝(图3)为例分析人物的风骨。首先,整个上装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着重于衣纹褶皱的描绘,用线细腻、圆润,采用了刚柔并济的铁线画法。魏文帝脸上留有胡子,头顶垂下的流苏线,显得笔直修长。其次,以线条勾画出人物形象,作品将人物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捕捉到魏文帝雄赳赳、气昂昂的形体特征,对魏文帝的精神风貌进行了全面的表现。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曰:“阎则六法备赅,万象不失。”
图3 《历代帝王图》局部 魏文帝曹丕
现实主义绘画强调写生,比例、透视、解剖、结构,这在《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图4)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从对教皇面部的细致刻画中,我们不难看出,委拉斯贵支对于线条的使用带有沉着冷静的态度。教皇面部凶狠、狡猾的神态十分逼真,可以说委拉斯贵支是将自己看到的一切画了出来,力求真实,并没有丝毫的美化。可以总结出虽然这两幅作品中的线条都带有准确、刚劲的特点,不同之处是阎立本的线,不仅是“形”的表现,而且还包含所表现事物的“质”的本身,而委拉斯贵支的“线”一般只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手段。
图4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局部
(二)色彩运用对比
中国绘画艺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色彩观念也是独树一帜。工笔人物画为上流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了丰富、高贵、典雅的色彩,其色彩的选用以红、黄、蓝等高饱和度色彩为主。阎立本对色彩的利用,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效果,从而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历代帝王图》中所画的人物都是各朝的皇帝,服饰的颜色必须与被描绘者的身份相符。经过对比,魏文帝曹丕的部分在线描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简单的画法,饱和度较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一种肃穆的黑色,在衣料上也给人一种锋利的感觉。以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为装饰,代表王室的高贵,整体的颜色是浓郁的、鲜艳的。与之相比,站在魏文帝身后的两个仆人,身上的服饰却是一片淡淡的红色,并没有用太多的颜料,只是在裙摆的边缘处加重了色彩。这样的颜色对比,更是衬托出了一位皇帝的非凡气质。
反观《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委拉斯贵支在绘画中的颜色表现非常出色。在绘画手法上,火红的绸缎渲染出一种特别的宗教气氛;白色的连衣裙和一条红色的围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家采用了明暗的方法,这是一种传统人物画中常见的颜色方法。与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不同,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极为细微的灰色。然而,在传统人物画中,其过分强调色彩的逼真,而忽略了抒情性。
通过比较《历代帝王图》与《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这两件艺术品中的色彩元素,我们能够发现,中国的工笔人物画对布局的平整度及装潢效果有极高的关注度,同时也在布局设计中融入了多种色彩,从而实现了视觉上的平衡美感。传统的西方油画则注重客观、真实感,通过对衣褶、人物的刻画,表现了画家对光影的精准控制,使得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三)构图比例对比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是一幅长卷,一共有十三个皇帝。阎立本按照每一位皇帝的性格、成就以及所处的朝代,画出了人物个性的不同。与此同时,因为封建意识形态中的君权至上理念,我们能看到,在图画中,皇帝被置于首位,而侍从则被置于不起眼的位置,以凸显皇帝的高贵身份。我们可以从中国人物画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来说明这种构图方法。中国画的“宾”与西画的“配角”相同,“宾”是在画面中充当陪衬的意象,其功能在于使被衬托的客体更为明显,使观赏者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主”身上。从人物的比例来看,皇帝的随从们都是矮小瘦弱的。在角色的排列上,以“主”为中心的角色,自然而然地成了画面的主角。
德拉克洛瓦曾指出:“在创作一幅作品中,首先需要理解主要线条间的对立关系。”对于艺术家而言,捕捉所描绘对象的核心就是构图中的相应联系。例如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成功展示出这样的关联。在这部作品中,只有一位教皇出现,这和《历代帝王图》有所区别,委拉斯贵支选择以教皇的上半身为主题来作画,他从一个非正面视角观察观众,并坐于他的宝座之上,稍微转动身体。至于教皇背后的场景,画家使用单一的红色调来表现,并未加入额外的角色元素。这幅作品完美地表现了英诺森的个性。委拉斯贵支也把英诺森的手放在了金色的分界线上,他的左手戴着一枚代表教宗身份的戒指,他的右手紧紧地捏着一张纸,似乎是在准备下达命令,这种结构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就像是使人进入了英诺森的灵魂深处,感受到了他的人格。
三、总结
通过从线条、色彩、构图三个角度比较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与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人物画的审美趣味。从阎氏人物画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绘画在节奏和线条造型上的精妙设计,这些无不显示出作者的巧思。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则体现了西洋绘画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追求真实以及对明暗色调的深刻理解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