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沙罗绘画中的光色与诗意研究

2024-01-03胡江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笔触色调

胡江华,任 进(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一、毕沙罗绘画探索历程与风格演变

毕沙罗被称为最坚定的“印象主义大师”,毕沙罗一生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以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

(一)艺术探索时期——柯罗的影响

1855—1865年,这一时期是毕沙罗艺术风格探索时期。1855年,毕沙罗在万国博览会参观,接触到了柯罗、米勒和杜比尼的艺术作品。柯罗的创作观念以及作品中流露出的大自然的诗意美深深吸引了毕沙罗,他曾说:“如果要我选一个老师,那就是柯罗。”①毕沙罗的作品《马恩河畔》与柯罗的《塞夫勒小路》在画面构图与抒情手法上有相似之处,画面展现出宁静安详的美感,毕沙罗学习柯罗运用柔软的笔触、统一的色调,对光进行了柔和的处理,画面中充满了抒情诗意美。

(二)风格形成时期——印象主义

1866—1892年,这一时期是毕沙罗艺术作品往印象主义风格发展的时期。从1866年起,毕沙罗逐渐摆脱了柯罗对他的影响。“他的色调逐渐明朗,中性色彩越来越少,轻快的气流在明亮的空间流动,表现印象派画的那些技巧特点日益明显起来。”②1867年,毕沙罗来到蓬图瓦兹的乡村居住,在这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蓬图瓦兹隐修处风景》描绘了蓬图瓦兹舒适的居住环境,山坡有体积感的表现受到了库尔贝的影响。画面细节服从于整体,色彩十分和谐,达到了形与色的统一。1874年,毕沙罗与莫奈、雷诺阿、西斯莱等画家共同举办了一次印象派画展,“印象主义”由此诞生。在此之后,毕沙罗参加了所有的印象主义画展,成为坚定的印象派画家。

毕沙罗的绘画题材多为自然风光写生,画面中也常有人物的出现。毕沙罗曾经向米勒学习人物画的表现方法,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抓住人物动态,展现真实的人物形象。“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毕沙罗是最注重风景画中人物的画家。”②

毕沙罗描绘人物时运用印象主义的光色处理手法,为了始终保持生动的“第一印象”,他对景写生,采用直接画法,用画笔捕捉特定时间下的事物。毕沙罗认为应该“着眼于外形和色彩多一些,而着眼于素描少一些,过分严谨的素描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妨碍总体印象,毁坏所有的感觉。”③他描绘真实自然的乡村人物形象,展现乡村人们的平凡生活状态。在《梅农爸爸锯木头》这一作品中,一位衣着朴素的乡村农夫正在草地上锯木头,他右腿踩地,左腿弯曲着踩在树木上,手拿锯子,专注地锯着木头。画中人物虽然没有详细的细节刻画,但动感十足,真实饱满,生动再现了一位勤劳朴实的乡村农夫劳动时的形象。农夫手持锯子锯木头这一精彩的劳动景象被定格下来,时间仿佛瞬间被凝固在画面中,给予物象永恒而真实的存在感。毕沙罗在大量的农村题材绘画作品中追求印象主义的光色描绘普通人的田园生活,乡村人物与乡村风光融为一体,展现了质朴的诗意美。

(三)最后的沉淀——坚定的印象主义

1885年,毕沙罗结识了修拉。他开始尝试新印象主义的绘画方式,用“点”的方式将不加调和的纯色颜料排列组合表现画面的色彩。这种被称为“分色主义”的绘画方法使画面呈现绚丽的效果,惹人注目,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毕沙罗的作品《埃拉尼的耕作》便是其点彩画作品之一。毕沙罗用密集的笔触层叠覆盖,用单纯的色调上下交错。色彩之间有微妙的过渡,描绘出天空、田野和树木,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场景。1888年以后,毕沙罗认识到新印象主义并不适合自己的性格,于是放弃点彩画,重新回到印象派的行列中。

1893—1903年,是毕沙罗人生的最后阶段。“毕沙罗的晚年,由于受困于眼疾,无法在户外作画。他偏爱的题材是巴黎街道、广场、房屋和大桥的风光。”④作品《鲁昂大桥》是毕沙罗1896年创作的一幅宏伟辽阔的风景画,这幅作品构图十分稳定,将光的颤动与物体结构形体巧妙组织达到平衡。画面色调统一又具有多样微妙的变化,极具生动性。

二、毕沙罗绘画作品的光色表达

(一)光色的融合

色彩源于光,物象表面的颜色效果随着光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在阳光下的物体,其受光面色调由光源色确定,光色要素的融合,使色彩强有力地表现各种物象的冷暖、体积,也能表现忧伤、欢乐等情感氛围。毕沙罗注重光和色的巧妙运用,在绘画表现中传达丰富的信息,其对光线的把握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埃拉尼的放牛女》(图1)中的人物和牛群被笼罩在落日温暖的余辉中。夕阳西下的光线投射在动物和人物身上,在草地上留下长长的影子。由远及近,天空和云朵运用低纯度的橙、黄、蓝灰色、浅绿色等颜色相互交织,色彩关系整体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远山用深浅不同的灰绿色塑造了山坡整体形态,山的中央一抹橙色的光一直延伸到近景的草坪。近景中牛群、树木、女孩周围的光色变得逐渐明亮强烈。草地上人物、牛群的投影通过色彩冷暖的微妙对比形成柔和的变化与过渡,传达出夕阳下朦胧的诗意美。

图1 毕沙罗 《埃拉尼的放牛女》 1884 年

另一幅作品《蒙特福构的池塘》向人们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充满诗意的池塘景象。毕沙罗注重阳光下自然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微妙的色阶变化。画面从左往右着重描绘了树木、动物和农妇。池塘里的水波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冷暖、明暗的强烈对比。毕沙罗灵活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关系来丰富画面,又用丰富的色层表现阳光下空气中色彩的细微变化,形成光和色彩交织的动态变幻。统一的色调和明亮的色彩让画面给观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展现了脱离城市喧嚣的乡村恬静与安然的自然风光之美。毕沙罗运用光与色彩的艺术手段实现了对自然生命的再现与认识,画面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之美。

(二)笔触的律动

毕沙罗绘画的笔触在不同阶段都有所变化。他在绘画初期由于受到柯罗的影响笔触较为轻柔,注重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乡村自然风光,通过笔触的变化传达独特的画面美感。《乡村小路上的交谈》是毕沙罗在185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画面左侧大树的树枝向右舒展开来,树叶的用笔层次丰富,既有轻松的大笔触,又有细密的小笔触,和谐搭配表现出节奏感。大树与画面右侧的小树丛互相呼应,在构图和色彩上平衡画面。近处大树下的村民在悠闲地交谈,毕沙罗用简练的笔法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远处田野和山景用笔较为概括,表现朦胧的视觉效果。毕沙罗强调用变化的笔触结合温暖的色调,表达自身独特感受,呈现了一种梦幻美好的诗意境界。

毕沙罗曾在“点彩派”的影响下改变了绘画着色的技法,这与他早期的绘画风格有明显的区别。在1888年创作的《在埃拉尼摘苹果》这一作品中,毕沙罗运用了点彩的技法描绘了一幅劳动人民采摘果实的生活场景。画中的男子站在草地上,手持长长的枝干仰头敲打着树上的苹果,一女子手托着腮,专注地望着树上即将掉落的苹果。另外两个女子低头弯腰,往篮子里捡落在草地上的苹果。点的笔触在草地、人物和果树上合理排列。画面用笔跟随色调和光影的变化分别表现出密集和疏松的笔触,点彩的表现方式让物像显得灵动活跃,呈现绚丽的视觉效果。毕沙罗用密集的笔触与色彩和谐搭配,编织出一幅温暖惬意的午后画卷,表达对乡村悠闲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在毕沙罗的晚年,其艺术创作手法更为成熟。晚年的毕沙罗追求用统一的色调与恣意概括的笔触描绘对象。1897年毕沙罗创作的《蒙马特大道—拜望双亲日》(图2)以俯视的视角描绘了城市热闹的风貌。画中高层建筑和繁华的街道在朦胧模糊、跳跃闪动的笔触中展现出来。毕沙罗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蒙马特大街上喧嚣的情景,城市风光呈现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效果。色彩深浅对比强烈,笔触的疏密长短、厚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宽阔的街道上行人与马车以速写的形式概括归纳,用笔简练而灵动;两边拥挤的人群则用厚重、密实的点状笔触呈现出来;街边树木用笔放松,以细长的笔触表现随风舞动的枝叶。画面整体色调丰富柔和,笔触充满变化,既有粗犷的激情书写又有细致的细节刻画,作品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景象,展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新面貌,画面极具感染力。

三、毕沙罗作品的诗意与情感

情感体现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不仅能体现创作者的情感,还能激发欣赏者的情绪波动。毕沙罗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与关注,决定了他在绘画题材的选取上多聚焦于平常生活中的风景或事物,他在平凡事物的描绘中流露真挚的情感与诗意情怀,深深地感染着鉴赏者的灵魂。

毕沙罗曾在风景怡人的埃拉尼小镇生活了20多年,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作品。毕沙罗满怀热情地描绘小镇中一景一物,以朴素的创作手法表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画家对生活的积极乐观和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在一幅幅绘画作品中得到展现。在《埃拉尼的老房子》这幅作品中,破旧的老房子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一位农妇手提水桶走向房屋。房屋、天空、树木、农妇平凡而普通,在画家的笔下却构成了诗意的景象,展现了乡村日常生活的安静和谐。

人物肖像作品在毕沙罗的笔下并不多见,他所描绘的对象多为家人或亲密的朋友。在其作品《床边缝纫的毕沙罗夫人》中描绘了他夫人的肖像,她的面颊红润,神态平和,衣着朴素且不加任何修饰。简朴的衣着与夫人身旁精致的铁质装饰图案相对比更能展现夫人淳朴自然的形象。窗户外面的树枝若隐若现,呈现出寒冷萧瑟的景象,与毕沙罗夫人温和敦厚的形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幅作品中毕沙罗将他对妻子的爱意通过色彩、线条、光影等造型要素表现出来,画面中人物、场景的塑造烘托出整体画面温暖的情调,构成了一定的情境,揭示人物的性格、灵魂和内心世界,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呈现独特的内涵。毕沙罗将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场景和内心对家人、朋友的关爱表现在画面中,绘画题材平凡普通,却能引起观画者情感上的共鸣。

毕沙罗在绘画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画作沉稳朴素、宁静美好,蕴藏了艺术家内心深沉的力量。他通过精心的提炼摒弃传统的绘画色彩,用心灵与自然对话,揭示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塑造了美好与高尚的灵魂。

四、结语

毕沙罗的一生经历过穷苦与战乱,但他始终坚持印象主义的信念,捕捉现实中的安静与美好,用画笔描绘一幅幅理想的画面。从毕沙罗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他用敏锐的视觉捕捉事物美妙的瞬间印象,表现对自然风光的无限赞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切景色在毕沙罗的笔下熠熠生辉,展现他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注释

①毕沙罗.毕沙罗艺术书简[M].罗威,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3.

②雷蒙·科尼.毕沙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2,9.

③袁裴.世界艺术巨匠—毕沙罗[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139.

④毕沙罗.毕沙罗艺术书简[M].罗威,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20.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笔触色调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艺术之春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拥挤豆豆林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梵高:笔触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