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代带具
——以陈国公主墓出土带具为例

2024-01-03包乌兰通辽市博物馆内蒙古通辽028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马镫银片环梁

包乌兰(通辽市博物馆,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与其他民族相比,契丹族的特色之一是拥有各种样式的带具。辽代带具是辽墓内常见的随葬物品,辽墓壁画中出现了一些经典物件,可供人们观赏,并且多样化的材料为相关研究工作推进提供了可参照依据。我国对辽代带具的研究极为漫长的,前人在研究分析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秀成果,但是难免疏漏,也存在一定不足。关于辽陈国公主墓(图1)出土带具的研究分析,一方面对辽代文献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多民族文化的了解、交流。

图1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一、带具个体部件的研究分析

(一)带扣

辽代带具上附带的带扣和马具带扣在外形上没有显著区别,拥有专用带扣的马具数量很少,其余的在外形上存在诸多相似点,材质用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基本上是以铜材料为主。经研究分析发现,一些品级较高的随葬马具带具制造时应用了质地较好的材料,条纹装饰也更加精美,两者之间唯一的不同要根据现如今已经出土并且明确是马具附带的带扣和饰件的大小差异作出相应的推测,马具的带扣最窄处宽度通常不会超过3 cm。辽墓报告资料内谈及的多数带扣既缺少对应的图案及详细的文字描述,也未对出土数目作出清晰标记。为了使材料分析内容的精准性得到一定保障,故而本文没有选择那些归属范围不清的马具材料进行讨论分析[1]。

(二)带銙

銙是腰带上的饰品,也叫作带扣板。辽代的带銙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带銙源于北方地区的突厥文化,主体是用于穿插蹀躞孔洞的孔銙。本文将其纳入至甲类带銙范围,它的制形主要有方形、半圆形、圆形、附环銙与不规则五种,以上带銙用于腰带装饰的方式也有较明显的区别。

(三)孔眼饰

研究分析当前已经出土且整体结构相对较完整的带具,发现现有书籍并没有记录孔眼饰相关的内容,如果记载了这部分内容,那么銙的总数就会远远超过书籍内记载的数量。对于銙的具体应用方法,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资料。很多辽墓中都发现了带扣扣针穿插于孔眼饰内的情况,由此可见,孔眼饰的应用位置及方法均是十分明确的。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将这种饰件在马具上使用的确切证据。从当前出土材料看,同条腰带上的孔眼饰通常少于5件。关于孔眼饰的尺寸大小,其变化趋势与带銙一致,早期的孔眼饰稍微小于中后期,长度范围基本是1.4~2.1 cm,长宽比差距较小。

(四)蹀躞小带饰件

蹀躞实质上就是带有孔銙古眼垂下的小带子。前期发现较完整的有带鞓的蹀躞小带只有2件,分别源于耶律羽之墓和辽陈国公主墓。其中,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蹀躞小带全长8.8 cm,宽约1.0 cm。观察现有报告资料提供的较为完整的剖面图,不难发现,这类蹀躞的构成相对较简单,主要是由1条小带经由带銙后方穿出眼外露出的偏短部分,然后利用单个小带箍固定弯曲的两部分小带。

二、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带具

(一)马络头

一副马络头共39件带件,保存完整,由宽1.5 cm,厚0.05 cm的薄银片制造而成,马络头(图2)由项带、额带、颊带、鼻带、咽带几部分构成,其中项带1条,长度48 cm,带左右两侧有银带扣,带上套有2件银带箍,两端均运用带扣连接额带,带上钉着马形圆锥。络头的配套方法是先制作好各条小带分件,随后按照各个位置的设计要求将其组合连接在一起,最后钉上玉饰件。1条额带全长56 cm,带面上钉着4件狻猊形玉饰,带组织左右端都钉有1件马形玉饰,两侧和颊带呈“十”字交叉,相交位置均钉着1件四叶花形玉,两端分别穿进项带上的带扣中。颊带有两条,长度均为56 cm,各条带上均钉有4件狻猊形玉饰,带上各端均连接1件银带扣,分别套有1件银带箍,两条颊带上方交叉呈“十”字形和额带连接,下方则和鼻带相连,相接位置都钉有1件三叶花形玉。两条颊带上方各钉有1条长度为37 cm的短带,带各端都穿进颊带的带扣中。尾部钉着1件马形玉饰。2条咽带,呈环状组合在一起,下方1条带全长47 cm,带各端均连接1件银带扣,带上套有2件银带箍;上方1条带长59 cm,其被套在两条颊带上方的带箍中。咽带左右两侧均钉有1件马形玉饰,分别穿进下方带两端的带扣中。1条鼻带长度34 cm,全带上钉有4件狻猊形玉饰,左右两端和颊带紧固连接[2]。

图2 辽 银马络

(二)马镫

1.鎏金铁马镫

1副铁马镫共6件,表面鎏金,整个马镫环梁,上方是方形高鼻,正中间位置设有长方形带孔,其内穿入由薄银片制作而成的宽带。环梁截面是圆柱形,椭圆形踏板,饰镂孔上有花纹分布。铁马镫上下通高19.5 cm,宽15 cm;鼻高6.4 cm,宽为4.8 cm;带孔长度达到3 cm,宽仅有1.1 cm;踏板宽8.3 cm,长14.5 cm,环梁径长1.2 cm。铁马镫上系有银带,银带通长达到126 cm,宽为2.8 cm。银带前方铆接1件由薄银片制作而成的梯形带扣,并且套有1件方环形因带箍。出土时,经观察发现镫带都和马鞍左右两侧相垂直。梯形银带扣中有长条形的活动扣针,长、宽分别为5.5 cm、4.5 cm;方环形带箍长、宽、面宽对应值分别是3 cm、2 cm、0.6 cm。

2.铜马镫

铜马镫1副6件,表面镶有鎏金、镫环梁高鼻,由鼻和镫体分别制作而成。高鼻和镫体后方相连接,能够实现左右旋转活动。开设长方形高鼻带长方形孔,这为穿系银镫带提供了很多便利,一侧是圆柱形,能够插进马镫的环梁孔中。镫环梁截面呈圆柱形,正中间开设看穿孔;踏板和鎏金铁马镫一样均呈椭圆形,外缘下折显尖角形。马镫带上铆钉着呈扁平方形的银带扣,套有长方形的银带箍。铜马镫(图3)通高达到20 cm,宽13.3 cm;踏板长13.2 cm,宽7.4 cm;环梁径长1.6 cm,鼻高5.4 cm,宽3.5 cm;带孔长2 cm,宽0.6 cm。

图3 辽 铜马镫

(三)蹀躞带

1.金銙银鞓蹀躞带

1条,系在驸马尸体腰部,利用薄银片制作带鞓与系垂的小带,银带鞓的前侧钉有1件金带扣,套1件金带箍,中间位置钉有11件方形金带銙,方形金带銙上方都开设了“古眼”,都系垂着1条小带。每条小带之上都铆钉着金带饰,还套有小金带箍1件,系有2条小带,带全长156 cm,宽3 cm,厚度0.1 cm(图4);小带全长16.8 cm,宽1.6 cm,厚0.1 cm。其中1件金带扣是打制而成,扣身呈椭圆环形,中间位置装着舌形活动扣针,后方铆接圭形饰2条,后方铆钉5件桃形带扣金带銙,带尾钉圭形金铊尾,用金铆钉铆合和带身,扣环正面刻有草叶纹,后方圭形金片表面刻有莲花纹。12件金带箍,1件大,其余为小,打制成形。金带扣整体上是大金带箍,穿套在带身前方,呈长方环形,正面刻有麦芒纹,正面的长度、宽度分别为3.8 cm、0.7 cm。

图4 辽 金銙银鞓蹀躞带

2.玉銙丝鞓蹀躞带

1982年8月上旬,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公社小努日木大队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盗掘古墓案件,九名盗墓分子,置国法于不顾,进行大规模盗掘。他们盗走的文物有鎏金冠、金镯、玉带、琥珀饰件、木棺、木桌以及大量的珍贵丝织品,玉銙丝鞓蹀躞带就是其中之一(图5、图6)[3]。带具为十二环玉带饰、十二环玉带饰古眼下有小带,小带上坠有小玉饰。青白玉、素面、磨光、形制各异,正面有2个或3个穿孔,孔内残留铜圆头铆钉。蹀躞带上挂有小玉坠饰。该带具尺寸大小如下。带钎:长4.1 cm,宽3.4 cm,厚0.7 cm,半圆形带扣:长3.2 cm,宽1.8 cm,重260 g。

图5 辽 玉銙丝鞓蹀躞带

图6 辽 玉銙丝鞓蹀躞带

3.银、铜銙银鞓蹀躞带

出土时前方首条小带穿在木工囊以上的带扣中,观察期出土位置及带的形制特点,推测该条带具可能是佩戴在弓箭上的物件。运用薄银片制成带鞓,把整个带具分成不同部件打制或者模铸,在铆钉的协助下将其牢固地铆接在带上。银鞓的前方设置了椭圆形银带扣,其次是银带箍,中间位置铆钉着3件圆泡形银带銙,向下垂着3条长短不一的银质小带。贴近带箍的首条小带被分成上下两端两大部分。小带上段是单层,穿进銙的“古眼”内出现反折并以小箍的形式有效固定,而下段小带则为双层[4]。运用两个方形环紧固连接上下两段小带,连接位置可以自由转动,小带下部分穿在弓囊带卡内。

三、结束语

综合全文内容,不难发现,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马具能看出辽代契丹族对鞍马装饰的喜爱程度,这和文献内记载的内容相吻合。比如,马络头的带具及其上带饰,使用了银带及玉装饰。由此可见,一方面,墓主人身份尊贵,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充分彰显出马具在契丹族人民心中的重要位置。未来应持续加强对辽代马具的研究,丰富相关文献资料,将其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马镫银片环梁
马镫:小铁环,大智慧
硫酸盐还原菌对喷气燃料银片腐蚀机理研究
中欧规范关于钢筒仓T型环梁稳定承载力计算
钢-混组合结构中超大截面环梁施工技术
马镫与马鞍
塔式起重机承座环梁的结构分析
故事里的智力考验
钢管柱混凝土环梁节点在超高层施工中的应用
再谈我国马镫的产生时代
中国马镫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