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共建开放发展新格局:“一带一路”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2024-01-03任保平李婧瑜
任保平 ,李婧瑜
(1.南京大学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63;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相继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引起了海外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提供了人口规模巨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共同现代化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致力于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内外环境发生着深刻复杂变化。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上,回顾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历程与成就,总结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并展望未来发展愿景,对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十分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回顾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推进“一带一路”实现了由理念变为行动、从愿景走进现实的转变。纵观近十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之路,其发展历程可按不同时期的建设重心分为两个阶段。
(一)顶层设计:完成“一带一路”总体规划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伊始,“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一带一路”倡议根源于历史而面向未来,其承继了历史上“丝绸之路”所蕴含的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文化内涵,是由中国发起、世界共创的集体成果。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首次被提升到国家重大决策高度。2014年12月,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一带一路”倡议由理念到蓝图、从方案到实践逐步推进。
2015年2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从顶层制度上开展“一带一路”规划的总体设计工作。同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首次向国际社会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官方阐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系统性工程,要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基本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5年12月,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经过两年夯基垒台,“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愈发明晰,“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步伐更加扎实有力,中国同20多个国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接,率先在欧亚地区取得显著进展。
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一带一路”列入“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部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5月先后印发《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和《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余名外宾共同参与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会议结束之时,共达成了5大类共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很大程度上推进各国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出部署并将其写入党章,中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五年时间里,“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稳步推进,在发展中不断前进、在合作中不断成长,已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并在建设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这五年里,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我国开放空间逐步形成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也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一股强大动力。
(二)走深走实:持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发布重要讲话,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已由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耕细作、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阶段,今后要聚焦具体的重点项目建设,深挖沿线合作的经贸潜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起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9年4月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系统总结了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与贡献,并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4月26日在北京举行,包括37位外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在内的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外宾出席本次圆桌峰会,会议总结概括了“一带一路”建设六年成果并对下一阶段作出展望,正式开启了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在本次会议结束时,各方累计达成了283项务实成果,与会企业家签署了总金额为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一带一路”中的巨大贸易潜力不断被挖掘。
在2020年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下,世界多国卫生系统遭受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2020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倡议,“亚洲和世界各国要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共克疫情,加强全球治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我们将同各方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谋划了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同年6月,中国同28个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上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和“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倡导加强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绿色金融工具等合作,加强疫苗援助、出口、联合生产等合作。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
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2022年12月,中国、美国、欧盟等世贸组织主要谈判参加方正式启动《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参考文件》在世贸组织的生效程序,承诺开放的领域包括大多数服务行业,回应业界减少跨境贸易政策壁垒的期待,促进贸易成本进一步降低。2023年2月,《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将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为集边境贸易、加工制造、生产服务、物流采购于一体的高水平沿边开放平台,以此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重点发力、全面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十年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始终保持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它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持续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着新机遇。
二、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成就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扎实推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和平与发展为导向深化各方互利共赢合作,在十年间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
(一)深化政策沟通,国际共识范围得以不断拓展
政策沟通为“五通”开辟道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十年来,中国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充分协调与沟通,推动形成了“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新局面。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金融投资、电子商务、基建工程、科技创新、人文民生等诸多领域均有所涉及,国际合作的广度、深度、领域不断拓展。
在加强双边、区域、多边合作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对接工作有序推进。从双边合作层面来看,截至2022年,与中国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的伙伴国已增加到29个,共计签署了31个绿色发展、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领域投资合作备忘录,“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从区域合作层面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非盟《2063年议程》、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区域规划倡议开展了有效对接,针对促进互联互通和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一目标愿景达成共识。从全球合作层面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紧密契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致力于与国际组织共同形成推动全世界共同发展的政策合力。
在构建国家间交流协商渠道方面,“一带一路”共建国际化平台日趋成熟。中国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先后于2017年和2019年成功主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并通过高峰论坛取得了更为丰硕的具体务实成果。与此同时,中国组织召开“一带一路”税收合作、法治合作、能源合作等多领域的会议论坛,加强不同国家间的沟通交流,促使达成了一系列相关合作协议。
(二)加强设施联通,互联互通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设施联通既是互通互联的前提基础,也是着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优先领域。十年来,中国与沿线各个国家一同搭建起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促使多项互利共赢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经济走廊建设方面,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稳步推进。经过亚欧中东部的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连接了活跃的东亚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在畅通亚欧大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亚洲东南部的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各国沿线主要城市的产业、人口集聚区联系在一起,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和产业园区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建设起步早、进展快的中巴经济走廊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22个优先项目,自2021年起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互联互通路网项目有序落地实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框架开展建设工程,构建起了涵盖“海、陆、天、网”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联通网络,不断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运输连通拓展通道。在海运方面,中国海运服务已连通“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和地区,海运互联互通指数全球第一。在陆运方面,中欧班列连通地区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6.5万列,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形成了多国协作的国际班列运行机制。在空运方面,国际民航运输航线网络不断拓展,中国同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扩大了与周边国家及跨海地区的航权安排。在网络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与十几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有关陆缆海缆,系统容量超过100Tbps,直接连通亚洲、非洲、欧洲等地。
(三)推动贸易畅通,经贸投资规模得以不断扩大
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以巨大的资金支持有力地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贸易畅通达到新高度,商务部的公开数据显示,在2013—2022年期间,中国与相关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以年均增长8%的速度稳步提升,贸易总额已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了2.07万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在贸易经济方面,“一带一路”贸易合作方式更加丰富、合作关系更加密切。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诸如跨境电商、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利用在线支付、数字人民币等数字技术,发掘外贸潜力,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2022年,中国已与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合作机制,跨境电商贸易已经广泛出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同市场连接更加紧密,优化了各国市场布局和国际市场分工,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加密切。
在双向投资方面,“一带一路”双向投资不断增长、合作园区建设持续推进。2013—2021年期间,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1613亿美元,平均每年以5.4%的速度增长;沿线国家在华投资设立企业3.2万家,其中实际累积的投资达到了712亿美元。中国始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的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不仅实现了利用外资的量与质的双重提升,而且也实现了对外投资规模的迅速增长,使中国由原来的世界上最大的外资输入国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输出国。(1)赵龙跃:《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论创新与战略抉择》,《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期。此外,截至2022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到46个国家,累计投资3979亿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实现了合作区与东道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四)促进资金融通,金融市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的重要保障。十年来,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金融合作,不断拓宽和创新形式多样的融资渠道,深化金融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在建立健全金融合作机制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积极探索新型国际投融资模式,多边金融和投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支持合作作用日益显著。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中国—中东欧银联体、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MCDF)基金等多边金融合作机构相继建立,“一带一路”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健全。2018年7月,由丝路基金和欧洲投资基金联合发起的“中欧合资基金”正式投入运营,其投资总金额达到5亿欧元,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增进货币跨境流通方面,截至2022年7月,已有20余个“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双边本币交换协议,10余个沿线国家与中国签订了人民币结算协议。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同“一带一路”各国贸易往来的持续深入,不断增强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在跨境支付、投融资、外汇储备、计价等方面的功能,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持续推进。2022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42万亿元,在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约占50%,并且四季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客户汇款同比增长61.75%,RCEP成员国人民币客户汇款同比增长19.7%,“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
(五)增进民心相通,多元项目合作得以不断深入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也是使“一带一路”倡议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通过多种方式的民心相通项目,在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开展了“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加强了“一带一路”的人民群众基础。
在教育领域,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目前,已在全球19个国家开设25家鲁班工坊,培养了大量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中国与合作国家间的技术人文交流。此外,截止2022年底,中国与181个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在教育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和交流,其中,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合作举办的孔子课堂项目达159所,此外又与58个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国家间教育领域互联互通程度加深。
在科技领域,“一带一路”为增进科研合作创造了条件。截止到2021年底,已有84个沿线共建国家与中国建立起了科技合作关系,这中间涉及到1118项支持联合研究项目,并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了53家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各国合作共同促进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医疗领域,面临疫情冲击,中国充分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提出“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计划并与沿线31个国家开展合作,在人道主义救助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引领抗疫国际合作上作出突出贡献。此外,中国与沿线多国开展了艾滋病、疟疾、结核病、鼠疫等方面的防控合作,并建立30余所中医药海外中心和40余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加深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情谊。
三、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经验
在十年共建过程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为迎接下一个十年共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60页。这其中所蕴含的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外交理念,高度符合当今时代所呈现出的和平发展主题。在这一背景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悖,双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才是实现共同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互联互通与各国各地区发展战略进行有效对接,极大地拓宽了国际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注意到了各国之间的差异和发展阶段特征,强调所有国家都是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并且“一带一路”建设也充分关注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国家,为“南南合作”搭建起发展中国家共同谋求发展的重要平台,建立了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机制。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旨在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赤字难题”的重大举措,它对改善全球发展格局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这其中,中国充分展现大国担当,既致力于为相关国家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又着眼于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最后,“一带一路”共建成果惠及各个参与方,特别是在消除贫困、保障卫生、普及教育等方面,中国企业通过开展“减贫惠民合作计划”“公共卫生合作计划”“孔子学院”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帮助共建国家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在民生领域开展的务实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沿线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坚持高层引领与分工协作相结合
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多层次的系统性大工程,是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前提和基础。在十年实践过程中,“一带一路”共建面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国规划协调对接困难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等诸多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国际国内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共建“一带一路”的阶段特点和方向,在每个关键时点上及时作出重要部署,引领共建“一带一路”逐渐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积极出台“一带一路”建设配套政策,地方政府优化调整与“一带一路”相适配的发展规划,在外部环境保障上也通过不断与国际组织的对接和协作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形成了以“四位一体”模式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3)吕越、马明会、李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与经验》,《管理世界》2022年第10期。首先,在各部委层面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教育部等职能部委相继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或措施,对规划布局积极作出响应。其次,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新疆、天津、上海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设方案,为切实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在国际层面,“一带一路”已吸引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参与其中,现已签署覆盖多国家、涉及多领域的众多合作协议,并通过强化国际分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高层引领以及部委、地方、国际的共同分工协作下,为“一带一路”共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坚持以市场化原则为导向
“一带一路”共建是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下,交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而不断推进的。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国内国际大市场的关系,是促使“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资源浪费、比例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的重要推手。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各国既注重发挥好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功能,也积极发挥国内国际大市场在提高效率与效益、增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形成了两者协同发力的和谐局面,共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共建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般规律,坚持以市场化原则为导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合作模式、改善市场营商环境等途径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大市场。首先,沿线国家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初期,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以及基建工程项目中相对较低的人工、材料成本吸引了相关投资快速增长,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跨境出海、有机融入的同时,当地基础设施配套网络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完善。其次,中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方式——第三方市场合作,在这种合作方式下,中国的企业与相关国家的企业通过第三方市场进行经贸合作,使中国的产能优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了各国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各国重要民生需求、就业支持和经济增长。最后,跨国企业的直接推动、沿线国家的自我改革等助推力,明显改善了沿线国家的营商环境,(4)周超、刘夏、任洁:《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研究——来自3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证据》,《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而营商环境的改善又可以通过推进一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促使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坚持以创新开创合作新局面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向整个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下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和时代性,其总体布局、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均要根据现实的发展和需要及时作出改进。因此,与时俱进既是当今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共建的重要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创新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其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不断为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与时俱进开辟了道路,有力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
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调整并积极开拓创新,延伸出“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具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首先,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通过数字丝绸之路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地市场,并且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在新冠疫情的考验下,中国主动向多国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援助,间接促进了中国医疗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的大幅提升。再次,在全球绿色发展逐渐加速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屡次强调要让“一带一路”倡议变得更加绿色,为沿线国家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最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在近年来北极海冰消融的趋势下应运而生,北极航线的出现不仅在节约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效率上发挥重要作用,在能源开采、加深“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展望
过去的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从“大写意”阶段到“工笔画”阶段的转型,在“五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并积累了一大批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均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未来的十年,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稳步推进高质量共建的关键期,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共建“一带一路”主要着力点在于持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审时度势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指出我国在这一条件下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决策的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实现该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扩大开放的标志性举措,其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金融、能源、民生等诸多领域的合作,联通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盘活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未来将会为我国有效提升国际循环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一)凝聚共识,深化国际合作
形成全人类命运与共、各国合作互利共赢的共识,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畅通新发展格局中的国际大循环的必要条件。只有各国政府之间持续凝聚观念共识、深化政治互信,才能有效地将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从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背景下打通国际大循环。
共建“一带一路”凝聚了世界各国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心愿,有助于不断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推动各国政府、各个领域、各类资本形成多元化合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坚持以共同发展为宗旨,挖掘不同国家间各个领域的利益契合点,寻找不同国家发展策略的交叉点,以协商的形式制定出一套既符合沿线各国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广大民众诉求及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各国政府间的合作。其次,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会对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产生示范效应,使得国际合作在各种新兴领域上存在更多的可能。最后,民间资本在各国资本结构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民间交流的桥梁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跨国贸易,将有利于促进形成国际范围内的民间交流,推动各类资本的跨国流动。
(二)战略衔接,优化区域布局
我们提出针对国外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共建“一带一路”和针对国内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重要举措。推进两者有效衔接融合,能够显著增强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辐射效应,进一步强化共建“一带一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加深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同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在国内区域开放结构与布局优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辐射范围,(5)张辉、吴唱唱:《“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影响与实践路径》,《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8月14日网络首发。从而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推动形成国内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大西部地区开放力度,以开放促开发,形成内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其次,京津冀、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应着力打造成“一带一路”门户枢纽,基于这些区域的发展优势,更深层次地激励具有较强空间外溢效应的地区有力地发挥出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或科技优势,与区域内其他省份或区域周边省份构成一种产业优势互补的整体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协调性。(6)杜欢、胡健、张维群:《“一带一路”国内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其空间特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年第11期。最后,把人口经济集聚的城镇地区作为联结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窗口和纽带,(7)刘国斌:《“一带一路”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战略研究》,《东北亚论坛》2017年第2期。也将促使城镇之间差距不断缩小、内需潜力充分被挖掘。
(三)夯实平台,释放市场活力
安全稳定高效的共建“一带一路”平台,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支撑。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不但借助高峰论坛搭建了一个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凝聚合作共识、商讨合作规则的重要平台,也通过建博会、进博会、广交会等众多大型展会为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和金融往来,有效支撑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充分利用好中国所特有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以强劲的市场需求作为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8)任保平:《共同现代化: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能够更高效地配置国内外两种资源。
发挥“一带一路”为“双循环”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大平台的关键作用,推动“一带一路”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并举升级,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其一,巩固基础建设、产能合作、能源资源等“硬联通”平台,兼顾传统基建项目和新型基建项目,进一步加深加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根基,大力鼓励不同企业之间通过股权合作、联合投资等方式来减少彼此的合作风险。可以采取诸如海外投资保险、双边投资保护协议等办法,保护企业在国外的权益,消除企业的顾虑,从而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整合资源、促进分工的功效。其二,加强构建规则标准、管理资质等“软联通”平台,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交流平台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继续深化贸易、融资等领域标准化务实合作,在保障各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构建起制度或技术的统一标准,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三,着重建立国际传播、文化软实力等“心联通”平台,开展“小而美”民生工程建设,既通过加强媒体合作与信息传播,增强“一带一路”对外叙事能力,提升国际感召力和认同感,(9)高新、樊海潮、胡冬敏:《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8月25日网络首发。也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鼓励专业化人才参与其中。
(四)创新包容,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
构建创新包容的合作机制,既是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共建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通过加快国际循环提高国内大循环质量与水平的有效路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包容是谋求普惠的重要前提,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建立创新包容的合作机制,对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合作形式、合作领域、合作动力等方面不断开拓延伸,有助于培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程度和质量。首先,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合作主体扩展至私营企业、国际机构等,提高第三方市场的可持续。在深入落实已签署协议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战略沟通和机制建设,搭建政府、企业、使领馆、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五位一体”的工作对接网络,(10)唐卫红、齐欣:《追溯、反思与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下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三重逻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促进国内国际资源合理流通。其次,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顺应数字经济时代下发展新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构建数字合作格局,开辟国内国际新领域新市场。最后,着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从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驱动方向转变,以技术创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以制度创新调动各方积极性,吸引更多合作方,推动国内外循环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