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逆向教学设计实践
2024-01-03李振波陈接新
李振波 陈接新
摘 要:如何保障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美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理论,选择“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课例”,按照“目标—评价—教学”的步骤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以期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探索逆向教学设计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逆向教学设计;碳排放;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1-0026-05
一、逆向教学设计概述
逆向教学设计是由美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的一种教学设计思维框架,遵循“目标—评价—教学”的三步骤教学设计逻辑。逆向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当教师的教学旨在学生理解可迁移的大概念,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将理解的大概念应用到真实情境时,才更可能获得长期的学习成就[1]。逆向教学设计立足于学习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其设计理念体现了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
二、逆向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1.确定预期结果
理解目标的确定以大概念为核心,选择性必修3以落实人地协调观为主线,具体内容为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因此,将本课的大概念确立为学科大概念“人地关系”统摄下的“环境安全”。基本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落实大概念,根据“环境安全”大概念,本课大概念理解目标如表1所示。本案例中理解目标的逻辑顺序为 “碳排放—碳循环—温室效应—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安全风险—碳减排与国际合作”,体现了人地和谐基本思想,对应的基本问题也以此逻辑顺序展开[3]。
环境与国家安全中许多地理知识在先行教材已有讲述,如本节内容理论基础“温室效应”原理在地理1和选必1都有零星涉及,根据课程标准3.5“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4],首先,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是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环境与国家安全则侧重于影响,落脚于环境、国家安全;其次,教师要进一步明确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地理概念、原理、过程与方法,学生应在本节课上思考的基本问题以及应达到的预期理解效果。最后,基于以上环节的思考,教师确立符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预期结果设计(表2)。
2.设计评估证据
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估,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性任务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依據预期结果的设定、本校高二学生学业水平、课时要求,本课例设计了多个表现性评价任务及其他评估证据(表3),以表现性任务群推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表现性任务既可作为教师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有利抓手,也可作为学生掌握本节课重要理解目标的脚手架,突出表现性任务评价证据驱动学习过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3.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
根据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步骤,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评估证据后,需要选择符合学生学习需要、预期结果设定和评估手段的教学方法。逆向教学设计更倾向于结合预期目标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导向型课堂教学,形成逻辑连贯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1)情境导入
利用视频《北半球多地今夏迎来大“烤”,极端天气不再“极端”》导入本课,学生思考2022年夏天杭州的高温天气与这场大“烤”的关系,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直观感受全球气候变化对所在尺度区域的影响,引发思考与共鸣,激发探究兴趣。
(2)明晰原理
教师要求学生代表展示表现性任务1:构建碳减排相关名词逻辑关系链图、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全球气候变暖威胁国家安全思维导图等,教师结合学生呈现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个别学生成果展示如图1所示。教师对陌生名词进行解释说明,帮助学生厘清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后续表现性任务做理论上的铺垫。
(3)实践探究活动
教师要求各小组分别展示表现性任务群2,小组1展示“杭州市2021年与2022年8月最高温、最低温数据统计图”,个别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如图2所示;小组2结合8月份极端高温事件咨询统计表、碳循环示意图、温室效应示意图等,说出8月高温天气可能对杭州市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成果展示实例如表4所示;小组3就某一具体影响进行地理原理分析,厘清气候变暖问题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方式,学生成果展示实例如图3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分小组统计、绘制、课堂展示、分析解读等地理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行动落实、表达、展示等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真实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尺度区域的具体影响。表现性任务推进过程中突出主干,建立体系,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变暖会导致生存空间丧失、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加剧,其影响的传递可能衍生社会、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问题。同时,要求学生理解环境、资源安全问题只有超出其阈值才可能演变为国家安全问题,针对一般的环境问题,人类只要采用合理、正确的应对措施可减轻甚至免除其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不当的应对行为可能会放大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引导学生绘制碳排放与国家安全的知识逻辑关系图(图4)。
(4)共话地球安全
世界各国对碳减排措施的选择,取决于不同国家社会、经济、技术的状况和发展途径,以及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要求。教师布置课后选择性表现性任务3:①“就中国在低碳减排中采取的政策与措施,谈一谈你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理解或你对负责任大国的理解”;②结合一日校园学习、生活情境(本校学生住校为主),设计一个一日低碳生活、学习列表,并与大家分享你的低碳心得。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共性思维下的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设计以上两个课后作业式地理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减排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树立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的责任感,了解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培养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与应对战略的认同感,以及坚定维护祖国安全的意志和行为。
(5)精准自评,提升能力
本节课在最后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价量表(表5),表现性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除了理解目标所包括的知識理解目标达成评价外,还应包括一般的逻辑思维 、口头表达、团队合作、动手操作、组织管理等突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能力目标。学习结束后,学生填写自评表,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反馈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回应和针对性解答与个别辅导。
三、教学反思
1.突出表现性任务驱动学习过程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的功能性,突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以教师与学生为评价主体,以表现性任务链与学生自评为主要载体,表现性任务1、2为必修评价证据,以任务3拓展实践活动为选修评价证据,以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和调查统计分析知识迁移应用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评价证据来驱动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无差异性授课、师生互动形式单一等弊端,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对于落实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关注地理思维结构,培养综合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连贯性,通过教学任务“构建碳减排相关名词逻辑关系链图、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全球气候变暖威胁国家安全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将课程逻辑体系化,教师也可利用学生呈现的思维导图判断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高中地理课堂推行思维可视化教学,有利于综合思维的发展。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地理实践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基于乡土地理情境进行地理问题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不是“空中楼阁”,全球气候变化关乎每个人的生活。通过表现性任务2、3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绘制图表、描述气温变化等地理实践活动,学会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描述地理过程、分析地理原因,培养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发展观,增强乡土地理的学习意识。
4.落实人地关系主线下的国家安全教育
本案例以碳循环原理指导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为载体,以人地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以单元共性教学目标国家安全为最终落脚点,突出地理学科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独特优势,渗透地理思政教育。
但评估证据的实效性仍有待发掘,逆向教学设计需要回答的问题有:如何知道学生已理解?学生如何在学习环节中通过探究获得并展示出已理解?如本节课的表现性任务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涉及多人合作且课后探究多为校园外时空开展,表现性任务3要延展到课后,课堂展现又以小组代表为中心,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断,评价证据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学生自我评价量表填写的真实性不能保证,综上,部分评估证据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盛群力,沈祖芸,柳丰,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 刘一鸣,姚萌,刘敏.国家安全视域下的“碳中和”主题教学设计[J].地理教育, 2022(12):15-16.
[3] 陈星任,幸鑫.“双碳”目标视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题教学设计[J].地理教育,2023(6):13-1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