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人文地理内容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2024-01-03王琳孙裕钰
王琳 孙裕钰
摘 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时设计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为案例,按照“课程—模块—单元—课时”的逻辑,选取真实的单元情境,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情境为载体、以内容为支撑、以任务为驱动、以素养为落点”原则进行课时设计,旨在探索一种在真实单元情境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实施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人文地理;单元设计;课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1-0052-04
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发展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核心素养仅作为教育目的或意图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课程、教学与评价方面的一致性努力来呈现[2]。“课程、模块、单元、课时”分别体现了教学的不同层级。传统教学易注重“课时”而忽略“单元”,但只有“单元”没有“课时”则会导致教师无所适从、学生不明所以。所以,课时设计是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课程发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尝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按“课程—模块—单元—课时”的逻辑,设计了沪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以金融中心为例”的课时教学与评价,探究人文地理内容模块教学案例设计与评价的一般方法。
一、搭建内容模块框架
课程、单元及课时的设置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地理课程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模块构成,高中地理新课标中以模块为单位制定了课程标准,遵循“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符合“人文地理建立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区域地理是区域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反映”的地学规律。人文地理建立在自然地理背景之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断影响着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内容共同服务于区域发展。
地理必修二模块中体现的人文地理发展规律主要围绕人口、城乡聚落、区位、环境与发展四方面内容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对四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后,构建了“人文地理内容模块结构简易模型”(图1)。
人口、城乡和产业三个单元内容相互影响:人口的分布和发展表现为城乡景观差异和变化;在不同的城乡地域环境中发展不同的产业类型,随着人口、城乡空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主导产业也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属于产业单元的范畴,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城镇地区、资源配置效率较高时成为主导产业。从人文地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服务业的内容应位于“自然地理(模块)—人口(单元)—城乡(单元)—农业区位(主题)—工业区位(主题)”这一教学过程之后。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具备了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并完成了人口、城镇和乡村两个单元内容的学习,在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学习过程中对产业区位因素的种类及其分析方法已有所了解。
二、设计单元教学境脉
课程标准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内容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课程标准中对产业单元的具体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课标内容要求而忽略课标背后的地理核心素养。故应以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并选用真实情境开展单元学习活动:①能结合实例综合分析不同区位因素对不同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综合思维);②能结合具体案例中的地理要素评价产业区位选择和变化的合理性(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③能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查找、收集并分析相关区位因素的特点(地理实践力);④能收集产业的相关信息、设计和实施调查方案、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并从区位条件角度综合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单元设计需要寻求真实的学习境脉。真实境脉要求学生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收集必要的信息、运用已有知识、有逻辑地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体悟学科单元学习的切实意义。[1]单元境脉的创设不是简单的情境拼凑、再现,需要有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支撑,才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创设者应有目的地选择与组织单元境脉。笔者对“产业区位选择”单元做了如图2所示的境脉设计。
选用上海地区产业区位作为境脉,更贴近沪版教材学生的生活环境,利于其理解并引起探索兴趣。主题情境设计了“上海之根焕新生”“奋斗铸就辉煌”“魔都上海涅槃重生”,分別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上海不同产业分布特点及变化过程。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对已有区位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类地理实践手段,探索区域背景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构建分析区位因素的综合思维,用任务驱动学生探索上海地区的人地关系,用真实性评价反馈学业质量水平,最终达成围绕核心素养所制定的单元学习目标。
三、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1.明确课时内容逻辑
沪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以金融中心为例”这部分教材内容和地图册提供了纽约、伦敦、北京、上海等金融中心丰富的图文资料,用实例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商业贸易、专门人才、技术与信息优势、政策与制度等因素分析了影响金融中心分布的区位条件,符合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课时内容围绕“影响金融中心的区位因素”展开。金融中心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其服务对象为金融业。金融业也属于服务业,其服务对象是生产实体和个人,生产实体和个人通过影响金融业来影响金融中心的分布。因此,分析金融中心区位因素时,不仅要考虑金融中心本身需要的区位条件,还要考虑影响金融业分布的区位因素。
2.细化课时学习目标
在明确课时内容逻辑之后,结合“上海产业区位”的单元境脉,创设了“上海金融风云”的课时情境,如图3所示。
课时情境以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根据课时内容逻辑分为四个子情境:金融萌芽、金融业曲折发展、发展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初步建成国际性金融中心。既能体现生产实体和个人、金融业、金融中心、国际性金融中心之间的内容逻辑,又能启发学生用“中心地理论”解释上海金融辐射范围的变化。基于单元整体的学习目标,结合四个阶段的情境特点,细化为图3中的四个课时目标。
3.实施课堂教学任务
问题链的设计应着眼教学重点内容,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展开一系列相互联系、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设计。本课时的问题设计与课时目标、教学情境、单元学习目标的关系如表1所示。
课时中的问题链应具备“基于课时情境、指向课时目标、服务单元目标、落实核心素养”的特点。学生任务要围绕问题链展开,施教者需要根据问题筛选相关背景材料,设计学生活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的完成任务情况制定学习表现性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活动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身及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依据学生学习本身的表现制定,用不同水平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表现能有效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素养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表现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教师不应仅凭一节课的表现来判定学生的素养水平。但从长久来看,学习表现水平终究会伴随着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而提高。[3]
4.关注课后迁移运用
教学设计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设计,还应包括课后作业设计。作业同课堂教学异体同趋,共同服务于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而言,作业发挥着巩固、拓展和综合课堂教学内容认知功能以及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元认知功能。在课程与单元的框架下,结合课堂教学设计,本课时的课后作业内容如下:目前,上海正在实行产业跨越式调整与“五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发展阶段。通过收集、查找资料,借助地理信息技术,除“国际金融中心”外任选一个“中心”,综合分析上海建设该“中心”的可行性。
选用“五个中心”建设的真实情境,具有一定复杂性和非良构性特征[4]。学生可通过该情境,利用各类实践手段获取、筛选、统整有效信息,将课堂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归纳、迁移和再现。作业采用半开放形式,让学生选取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对不同种类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条件的调查和深入分析中用地理实践拓展知识、熟练技能,体会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条件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最后根据学生或小组完成作业的质量水平进行表现性评价。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时的案例设计,探索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真实单元情境中实施课堂教学的方式。如若每个地理课时都按照“课程—模块—单元—课时”的设计顺序,都能在有限课时时间内形成一条相对完整、逻辑清晰的课时线索,那么不同课时线索按顺序相连接,便会形成完整的单元逻辑框架。不同单元之间相互联系、渗透、重组,最终形成地理课程的整体架构。若所有课程、所有环节都用核心素养一以贯之,那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3-25.
[2] 崔允漷,邵朝友.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0):24-33.
[3] 張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福建教育,2016(23):6.
[4] 何苗. 一“境”多“情”,在“有意思”的学习中提升地理学科素养[J]. 地理教育,2022(S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