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珍档再现滕县人民支援淮海战役的历史

2024-01-02赵敦芳

山东档案 2023年5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民工同志

文·赵敦芳

淮海战役是我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对人民群众的支援给予很高的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档案见证历史,当年滕县人民支援前线奔赴淮海战场凯旋归来后一张集体合影如今安全地保存在我市档案馆里,照片上的人物、字迹清晰“献给淮海战役中的支前好榜样”,照片背后的故事再现当年淮海战役中滕县人民群众热火朝天支援前线的场景。

为了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集中华东、中原野战军和苏、鲁、豫、皖等地方部队计60余万人协同作战。这次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到临城(今枣庄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

滕县距徐州市贾汪区不足百里,是淮海战场的前沿,支援前线是全县人民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下,县委、县政府建立健全了支前组织体系,组织了支前大军,全县上下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和全程支前,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县委、县政府的口号是“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县政府带头,把办公的房子腾出来让部队住,各区按时完成送粮、草、鞋子、担架等任务。滕县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响应党提出来的全力以赴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支援淮海战役的高潮。

“支前好榜样——支援淮海战役模范运输排”

1948年9月,滕县冯卯公社(原白彦冯卯区)动员冯卯区所辖的尚河、翟沟、鹁鸽、柳泉、陈山、苑庄、上王河、下王河共8个村子的37名群众组织了一个支前民工运输排。由张凤礼同志担任排长,下分4个班,邢增元、侯贺功、秦兴和、张文瑞4人担任班长。他们每人自备一条扁担、一付托子、两个窝篓等运输工具,带着水瓢、铁水壶等炊事用具,在县委、县政府专职干部的带领下,开赴前线,随军活动。

在6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不畏疲劳,爬山涉水,忍受饥饿,顶着风雪冒着严寒,往返于前线与后方之间,担负着火线救护、伤员转运、战斗物资运输等任务,为战役的胜利做出贡献。其中一次最激烈的战斗,是在徐州永城东边一个已经被炸平的村子里,这37个人被敌机发现了,敌人用机枪扫射了一个多小时,37名民工凭着机智,分散地趴在地上借助地面上的物体,躲开了敌机的扫射,没有伤亡一个人。

在整个运送期间,这个运输排仅运送粮食达35595斤。经过数次战争的考验没跑一个人,粮草和子弹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在运输中克服了很多困难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被野战军三纵9师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授予“支前好榜样”并获奖旗。这37个民工中有11人立过功得个人奖,秦兴和荣立特等功;张凤礼、徐慎思、侯永田3人荣立一等功,其中张凤礼被授予“支前模范排长”称号;荣立二等功的6人:郑广义、徐明武、陈广斌、张宗海、侯贺功、侯贺春;荣立三等功的一人:邢宗元。

淮海战役中民工张凤礼功劳证(一等功奖状)

“支前英雄——支援淮海战役的联防队”

1948年11月上旬,临城县鲍沟区褚村联防队组织了308名民工、154辆小车支援前线。联防队队长褚思增同志带领民工到小河崖粮库去运粮食。在离前线十几里的地方,有个别民工听见猛烈的炮声有些害怕想跑回家。褚思增同志立刻向民工们进行了动员教育,他说,部队战士们不分昼夜地在前线上打仗,我们只有把粮食送上去战士们有了力气才能打胜仗,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号召大家要将支援淮海战役进行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经他这一有力的说服,鼓舞了民工们的士气,大家的情绪也稳定下来,都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运送任务中。

在经过元河时,河宽水急,河上没有桥,仅有解放军用三根竹竿搭的一座临时桥,只能过人,小车根本不能通过。敌人的照明弹照得河上如同白昼。在紧急关头,民工们为了保住临时桥,不假思索用肩膀扛起粮食,冲进冰冷的河水中,沉着冷静地把全部粮食运到对岸。褚思增同志到河边联系部队来接粮食时被敌机发现,他机智地把棉袄脱下来堆在地上伪装成人,自己打滚隐藏起来。在把粮食安全地交接给部队时,负责的同志激动地对民工们说:“咱们的部队已经两天没吃上饭了,多亏了你们不辞劳累地连夜把粮食送来,我代表全体指战员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感谢父老乡亲们对军队的帮助,你们这一光荣的行动,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力量。”

褚思增同志还组织257人组成担架队,在徐州一带跟随第三纵队随军医院运送伤员。每天晚上来回三趟,去时抬粮食,返时送伤员。有的重伤员躺在担架上不停呻吟,褚思增同志听了心中很难过,就对民工说抬稳点,走慢些。民工们的回答是:不要交待,我们就像抬自己的新兄弟一样。

淮海战役结束后,部队在徐州北召开了表彰大会,授给联防队“支前英雄”奖旗一面,给每人发了“服务证”。回来后县政府又召开了庆功会,奖了红旗一面,并评选出一等功3人:褚思增、褚思振、褚衍启。

淮海战役功劳证

“快修铁路,支援前线——修复滕县铁路桥梁”

作为运输要道的滕县铁路段,南至官桥北至邹县(现邹城)看庄,长度是42公里,在战争中损毁比较严重。为了使济南至徐州段能提前通车,以便将军需物资运送到前线,当时的铁路工会主席梁德高根据上级的指示结合本站的情况,召开了职工动员大会,建立了临时组织,明确了分工交待了任务。根据人数多少和技术程度编为两个大队,五个班,八个组,每班平均50余人。

当时修路材料非常缺乏,如钢轨、道钉、甲板和枕木。按班组召开献计讨论会,会上铁匠、石匠、木匠们建言献策,最终采纳了铁匠和木匠提出的用木甲板代替铁甲板的办法。群众的热情都很高,农村群众砍掉自家树木锯成木头用火炕烘干后,从50余里外的地方运送到铁路。木工们不分昼夜地制造出3000多块木甲板。螺丝钉除了上级供应的外,其余的是群众自发的从家里拿来的,共用了1200斤。由于工人同志的努力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仅用了十余天的时间就把各种材料准备齐全。

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通车,大家掀起应战的竞赛运动,工人的情绪更加高涨,特别是组长孙养礼和工人盛太昌、孙玉吉、孙四中等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吃饭、工休时间写了很多标语口号张贴,如“支援淮海战役,保证我军过长江”等。在竞赛氛围下,整修组、铺轨组、镙丝组、道钉组等各组认真负责、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在党的正确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拥护下,民工和工人们苦战了13个昼夜,按期完成了任务,于1949年1月1日凌晨两点通车,使物资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支援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在修铁路的同时,也修好了南北两座大铁桥。这次修铁路和桥梁共用石灰1200吨,铆钉2213个,煤炭7845公斤,纯水泥120吨。在人力方面,工人数量多达7938名。

这些真实的故事只是滕县人民支援淮海战役的缩影,据统计:在淮海战役期间,滕县人民群众完成了10万余斤粮食的运输任务;完成了3万斤柴草的调运;提供熟食(煎饼)万余斤;建立龙阳、桑村、木石、羊庄等茶水供应站10处;基本完成为近10万部队支前的繁重任务;总计出民兵、民工约2.85万名。滕县支前民工团被评为模范连、模范班、人民功臣等多个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民工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严良堃同志逝世
谁更老实?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