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2024-01-02周丹武亮肖汉杰鲍舒燕
周丹 武亮 肖汉杰 鲍舒燕
基金项目:2021—2022年度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Y19129A);2022年度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与商科人才培养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220554);2022年湖州师范学院“四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设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2210)。
作者简介:周丹(1980—),女,博士,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伦理和经济伦理;武亮(1991—),男,博士,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贸易;肖汉杰(1987-),男,博士,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鲍舒燕(1989-),女,硕士,湖州师范学院公共事务管理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本研究在把握现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以新文科为背景,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文章指出,在新文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要突出新文科在“文化育人”上的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文科建设的融合、连通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校内模拟实训”模式、以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构建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孵化竞赛成果为前景,竞赛育人模式、以多元指导为方向,打造“过程型实践创新育人机制”。
关键词: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153-04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进,世界经济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创新和创业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推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新方向,承担新的时代使命。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提出“新文科”概念,这一概念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旨在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新文科”建设以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交叉、交流、交融为基础,从源头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理念的提出,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健全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力图以新文科为背景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思路。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困境
(一)實践教学体系未能切实融入创新创业理念
从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看,该课程形式较为单一,没能更好地契合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割裂,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割裂,行业参与度有限。实践平台、第二课堂、专业实习中未能切实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得到重视,但在众多高校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与落实。在有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通识课,而非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期间,教师着重讲授创业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指导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运用,难以真正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机会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真正的创业项目,也就无法充分接触并了解实际的创业过程。
(二)实践教学目标未能顺应社会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当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业人才时,高校要调整教育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并没有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导致教育难以达到应有效果。这种情况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表现,如在新文科领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往往是长期固定不变的。又如在某文学专业,学校始终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围绕传统文学创作进行,忽略了当前社会对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市场需求不符,难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市场需求导向性极强的专业,如果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没有及时更新,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市场需求不符,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创业孵化在创业教育中缺失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创业项目的孵化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提高极为重要。从现状来看,在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的刺激和激励下,创业孵化竞赛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对项目竞赛获奖后的后续孵化却未给予足够重视。创业项目孵化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率。可以从“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开始,在学生毕业实习期间重点孵化获奖项目,鼓励毕业生利用政府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政策”等红利,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创业率。还需要关注创业项目的资金问题,创业需要资金支持,而大学毕业生往往缺乏的就是资金。对此,政府可以提供创业贷款或投资基金,以帮助学生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高校也可以建立创业孵化基金,以支持学生创业项目的实施。
(四)多元指导在产教融合中缺位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拓展与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实践教学的熏陶,更离不开“校外职业导师”的指引[1]。众多高校实施的“校内与校外导师相结合”实践指导体系,由于校外师资在校内指导方面受到限制,使“校内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实践指导体系流于形式。不仅影响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可能阻碍学生的创业实践。许多高校对于“多元指导”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导致产教融合的效果不佳。实际上,多元指导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一方面,学校加大对校外导师的引进力度,聘请企业导师到学校授课,鼓励他们在校内进行更多的指导活动。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与学校合作,例如实习项目、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如何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时代新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目标。自2017年“新文科”概念被提出后,中国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是科技革命与文科专业建设的交叉融合,是充分发挥“树德育人”文科力量的体现,是理论与实践交叉的深度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新文科建设,能更好地实现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和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大学内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寻求共赢的过程,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如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这既是专业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主要着力点[2]。
新文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才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与科学素养,也要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文科专业的建设应该基于社会需求,实现文创融合。
(一)突出新文科在“文化育人”上的功能
新文科建设不仅仅是一种跨学科融合,更是一场认知与思维革命,是涉及教育文化、理念与模式、方法与手段、评价与考核等各个层面的一系列系统性的变革与创新[3]。新文科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发展,也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有显著的“文化育人”功能。当前,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人格塑造和道德育化,文科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文科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有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通过新文科建设可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并且可以深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渗透,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对未来职业道德形成共识。
(二)推进科技创新与文科建设的融合
科技创新和文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科技创新和文科建设必须相辅相成,只有这样跨学科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价值。如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化技术驱动企业价值链重构,价值链重构能力是新商科人才必备的战略管理能力[4]。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运用到文科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字经济中进行战略决策和商业运营的能力。
科技创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文科建设可以提高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认同,还能培养人才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得科技创新受到道德的限制和指导,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与文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感性相结合,使科技创新得到人文的支撑和推动,提升文科建设水平。
(三)连通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
创新的实现需要三种知识的结合: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专业教育、跨学科认知和实践知识在创新和创业中缺一不可。“新文科”如文史哲和经管法,在课程设计中通常有较多的理论课程,但部分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导致了实践性的缺乏。文科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开阔视野,还在于激发创新思维。在文科的智慧启迪下,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与现实进行融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文科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对社会和人文的关注,使其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技术的提高,也考虑社会的需求。因此,文科教育在创新的实现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是技术背景的补充,更是创新的灵魂。通过文科教育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創新创业教育改革
目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而西方创新创业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如德国的“双元制”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日本的“官产学”螺旋实践教育模式,以及英国的“三明治创新创业体系”。在培养“新文科”类创新创业人才时,高校可以基于专业特点,借鉴来自西方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校内模拟实训”模式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校内教学始终是主要的角色。创新和创业教育改革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不同领域的整合,以构建“校内模拟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利用高校的实验室、虚拟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室等校内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校内实验训练。鼓励学生从“新文科”的角度,探讨科技创新对经济、生活方式、运营模式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新文科管理理念、模式、内容和手段进行升级和改造,信息获取能力、系统管理能力、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重构能力是数字化时代创新创业所需要的重要能力[5]。通过此种校内模拟训练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以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构建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新文科”专业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得以提升。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下,高校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打造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限制理论教学课时,如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以加强其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并利用校内“校企合作基地”“双创孵化基地”帮助学生进行本专业深度实习。
除了校内资源,高校也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学校与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有关单位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深对创新创业的理解。
(三)以孵化竞赛成果为前景,构建竞赛育人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在于树立学生信心和开拓创新创业意识,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能够带动更多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6]。这类竞赛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切入点。“竞赛育人模式”指的是以竞赛为导向,通过竞赛来促进人才培养。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高校在竞赛育人模式的构建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积极组织竞赛,举办各类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提供专业的指导,针对竞赛的不同领域,提供专业的教师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竞赛水平;三是建立奖励机制,一方面,为教师的优秀指导提供奖励,推动老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為学生的优秀竞赛成绩提供奖励,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竞赛;四是关注成果转化:将竞赛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学术论文或实际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实践能力;五是建立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提供创业基础设施、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将竞赛获奖成果进行深度孵化,实现市场对接和企业认证。六是加强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与国内外优秀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四)以多元指导为方向,打造“过程型实践创新育人机制”
推动“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全面整合校内教学和科研机制。高水平的科研教师应该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并负责培养新的师资。为了将最先进的科研技术和创新知识带入课堂。可在“新文科”类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理工科的科研方法和技术,并以小规模探索实验的方式来实现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及获奖学生培养本科生的共同培养制度。能有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补充的协同育人体系,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在“多元指导系统”中,除了校内校外的导师资源,还可以将在校研究生或竞赛获奖学生纳入“副导师”的行列,来指导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以此积极调动研究生和获奖学生的实验室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衍军,蒋尧明. 跨界教育理念下的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J]. 财会通讯,2021(11):161-164.
[2] 牟淑杰,荆珂,张大伟,等.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J]. 科教资讯,2022(21):175-178.
[3] 唐衍军,蒋尧明. 跨界教育理念下的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J]. 财会通讯,2021(11):161-164.
[4] 江涛涛,王文华. 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21(02):98-102.
[5] 齐佳音,张国锋,吴联仁.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科教育变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19(07):58-62.
[6] 盛振文. 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4):18-23.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