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育人研究
2024-01-02翟幸娟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YKZX-006)。
作者简介:翟幸娟(1991—),女,硕士,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转型,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工作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高职院校应立足时代发展需求,从新时代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和多元化发展需求着手,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融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在顺利完成技能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实现高职院校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文章就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实践育人策略阐述个人意见,以期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129-04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内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实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提升,呈现供不应求的发展趋势。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院校,理应肩负起为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重任。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劳动教育工作相联系,助力高职院校学生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其自身赢得良好职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一、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劳动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两者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都在满足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引领功能。针对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念、正确人生观念和良好价值观念展开有效培养,使学生在充分理解人生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真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概念,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具有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劳动教育工作二者协同发展,能够更好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否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将难以得到有效保障[1]。
二、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时代产物。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技能的掌握,对于劳动教育更加迫切。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发挥育人功能,理论结合实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发展,一些消极文化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滋生寻求安逸、不劳而获等不良思想。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的“出产地”,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发挥其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品质,真正成为一名知识充裕、技术精湛、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同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旨在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劳动教育中劳动价值观、劳模精神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而且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高职院校顺应时代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有利于国家社会实现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劳动是实现美好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德才兼备建设人才的重任,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并发挥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先进技术,同时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更多力量。
三、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问题探索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都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之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思政育人体系,但就目前成效来看,协同之路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改善,以有效实现协同育人功能。
(一)劳动教育认识性不足
对高职院校本身而言,目前学校关于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着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缺失,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培育不够,措施不力以及劳动教育氛围不足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学校自身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一部分学校并没有科学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作用,认为劳动教育从学生幼儿时期已经开始,因此没有必要再次占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正是这样的认知误差,导致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劳动精神和價值观的塑造。从学生个体而言,受当前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学生迷失自我,攀比享乐,轻视劳动,缺乏基本的劳动能力,没有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甚至秉持“劳动不体面”的思想,对劳动工作分三六九等,这些现象都是劳动教育缺失的表现。
(二)课程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第一课堂主要是围绕传统思政课堂开展,以课本为依据,通过系统讲授和讨论研究等方法,做好学生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教育。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劳动教育的内容,教学大纲中也没有劳动教育课程,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教材中更没有直接涉及与劳动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第二课堂主要是以实践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其他校园活动开展,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学生真正参与劳动的机会较少,或者劳动实践以体力为主,流于形式,并未深入挖掘劳动内涵,没有聚焦劳动素养提升的目标,忽视了劳动教育内容。
四、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在坚持“以德为先,铸魂为本”的理念前提下,也要从教情和学情的现实出发,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挖掘勞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所在,把劳动教育变成青年大学生的“必修课”,有效发挥好“思政劳育”的功能。
(一)构建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是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二者融合这一目标,科学构建、科学开发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并且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为高职学生带来具备组织性功能以及引导性功能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可以顺利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并且由班主任以及思政教师共同开展一系列教学工作,这是由于劳动课程是极为典型的实践性课程,而思政理论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二者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科学开发劳动教材,需要思政教师、班主任以及教务处共同参与,定期做好教学材料更新工作,丰富教学内容,从而确保劳动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效果,满足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3]。
例如,在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由于学生并未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因此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顺利完成知识内化,更加无法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科学开发、科学构建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时,应当对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展开深度探索与深度研究。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针对思政教师的劳动教育技能展开科学培训,从而确保思政教师精准掌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育思路与教育方法,将其合理应用于实践育人环节,显著提升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
(二)构建完善的教育实施体系,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展一系列劳动教学工作,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以及劳动课程学习环节当中。劳动教育形式具备多元化特征,因此教育人员需要提升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程度,引入现代化教学理念,不断丰富、不断优化教育形式,显著提升高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优势,这也是高职院校各项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与前提条件,因此需要得到高职劳动教育工作者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4]。
例如,高职院校可定期组织劳动讲座活动、劳动主题演讲活动以及劳动心得分享活动,学生可以成为主题活动的宣讲者。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入辩论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表现欲望,确保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辩论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定期设置劳动日由学生社团以及学生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劳动活动。如垃圾清运活动、义务检查活动以及教学设施维修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劳动当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与价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此外,高职院校可以科学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在校期间用劳动换取生活费及学费。当学生对劳动教育具有较为深刻的体会之后,可以确保劳动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更为顺畅。
(三)转变传统思想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确保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与劳动教育工作有机融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由教育人员以及高校管理人员通力合作,学校党政领导对此保持高度重视,并且要求校党委宣传部门、教务部门、学工处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将生活教育理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工作、专业实训工作与校园劳动活动、校外实习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活动都建立联系。积极转变传统劳动教育观念,突破传统劳动教育模式限制与制约,明确开展复合性劳动教育活动以及服务性劳动教育活动、创造性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其纳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当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智慧型学习模式以及研究型学习模式,不仅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同时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需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现已成为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主流形式。在此基础上,课程思政建设现已成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普遍具备生动性较高、可操作性较强、体验性较强等特点,学生可以从实践体验当中完成理论知识感悟[5]。
例如,高职院校应当科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并且在课程当中融入奉献精神、传统文化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此同时,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案,并且结合学生所处年级、所学专业,构建出具备差异化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发展需求,开展课程设计,并且科学开展与之相关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确保学生在专业领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价值与荣誉感。
(四)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高职院校科学开发校本教材,做好师资培养工作,构建完善的实训教学基地,都是为劳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引入社会资源,得到教育场地支持、教育资金支持以及教育人员支持,确保学生可以参与各式各样的劳动活动。高职院校引导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合理转化为岗位胜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确保学生岗位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顺利进入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且在专业对口工作岗位具有积极向上的表现,从而共同推进劳动教育效果稳固提升。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构建一系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确保劳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必修课程,将其纳入学生考核管理环节。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当结合劳动教育成果,科学设计评分系统,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劳动获取相应学分[6]。
例如,在劳动这一环节,高职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系列劳动任务,也可以为学生设置额外的加分项目,由学生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自行选择,满足学生弹性学习需求。不仅如此,通过高职院校与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可以在劳动活动当中感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荣誉感,顺利实现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科学考核。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目标一致,教育内容高度契合,互通互联。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科学构建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构建完善的教育实施体系、转变传统思想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等方式开展融合育人工作。在显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劳动教育成效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发展、职业素养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段水仙.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文渊(高中版),2021,13(08):1756- 1757.
[2] 刘向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J]. 中国高教研究,2018(11):54-57.
[3] 王维巍,孙冠男,尹海霞. 基于KPI考核制度的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 文渊(高中版),2021,21(06):2355-2357.
[4] 翟晓慧,裴健. 浅析红色旅游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我在师专跟党走”为例[J]. 文渊(高中版),2019,17(02):762-763.
[5] 王博,罗宁,陈坚,等. 新时代制药类高职院校扩招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文渊(高中版),2021,17(11):1989-1990.
[6] 李智勇,凌寿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文渊(高中版),2021,21(09):1008-1009.
(荐稿人:程军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