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养新时代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模式研究

2024-01-02刘芳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校教育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刘芳(1975—),女,硕士,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摘  要: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随着时代变化与市场趋势发展而变化。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加深,但诸如ChatGPT这类AI生成技术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交互与处理能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造成了冲击。因此,高校需要深化改革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让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能够切实满足社会与市场的发展要求。文章简要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阐述了新时代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指出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以期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064-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人才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应用型人才迈进。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承载传统价值与意义的学科,在新时期也正应面向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做好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多方面能力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教育能充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环境。因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课程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承担着很多社会、市场以及文化方面的意义。很多高校因情况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通常开设的课程涵盖了语言学、文学、文化和相关领域的内容。除了基本的汉字学与文字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口语与写作等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文學相关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课程。

除了这些通用课程,一些高校还会增设与时代需求和学生兴趣相关的选修课程,其中含有很多拓展类的课程知识,比如文化与社会的课程,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探讨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文化交流与翻译的课程,研究文化交流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能力;文学与影视的课程,探讨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和影视对文学的影响。这些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水平和各方面的认知,但在新时代暴露出很多问题,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应用岗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从事教学或文化科普工作,可以在高校、语言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担任语文教师,具备双语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做双语教师。毕业生也可以在文化机构、博物馆、艺术机构、旅游机构等从事文化交流、文化活动组织、旅游策划等工作,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性增加,具备双语能力的毕业生,也可以从事文字翻译、口译、同声传译等工作,并为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提供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支持;或在国际企业、贸易公司、国际商务部门从事商务沟通、市场营销、文化咨询等工作;或在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从事国际交流项目管理、文化交流策划、跨文化合作等工作;或在新闻机构、杂志社、出版社等媒体和出版领域从事写作、编辑、出版、媒体管理等工作,负责文学作品的编辑、撰写新闻报道、出版策划等。若想工作灵活一点,毕业生也可以选择作为自由职业者,如独立作家、诗人、评论家、文化顾问等,或者创业开办文化咨询公司、翻译机构等。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领域可以发挥汉语和文学背景的优势。关键是结合个人的兴趣和专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新时代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新技术影响下主动的求变

OpenAI公司发布的ChatGPT是一种功能强大的AI生成产品,具备非常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及交互能力,拥有替代很多行业中与文案、文书相关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这意味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将会被压缩。在AI技术的新时代,高校须主动求变,改变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可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承民族精神。高校通过深入教导专业学生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让年轻一代的人才能够继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思想精髓和艺术表达方式,守住中华文脉,走向社会岗位,传扬中华文化。

(三)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随着中国经贸、工业与政治等领域的强势崛起,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兴趣都在增加,因此汉语教育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培养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并搭配第二语言的教育,可以为国际汉语教育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些人才能够开设高质量的汉语教学课程,并通过自身对所学专业中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提高国际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和乐趣,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播和认知[2]。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我国自媒体行业、文旅行业和文娱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与文化、语言文字相关的岗位。因此,向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可以促进大学生适应新型就业环境。

三、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过于传统

一些高校逐渐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文化研究、传媒、数字人文等。这种跨学科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领域能力,使他们更具竞争力并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但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仍较为传统,过于侧重经典文学和文言文的研究,缺乏对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和跨学科领域的关注。

(二)缺乏实践机会

虽然有高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文学创作、编辑出版等,但整体而言,实践机会仍然有限。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缺乏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设计,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缺乏实践经验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的认知不足。学生在校期间若缺乏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触的机会,可能对他们的就业准备和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创新意识培养不足

教师较少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创新教育的措施和环境。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创造性的研究项目。这是由于很多高校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包括课堂讲授、文本分析、讨论和论文写作等。一些高校也在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研究、实践活动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但这些方法仍须进一步推广,从而加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3]。

(四)就业导向不明确

部分高校在职业发展和就业方向等方面的指导不足,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就业前景了解不足。缺乏与业界的联系和合作,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以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渠道和实践机会。

四、就业教育中融入奋斗精神的思政教育发展策略

(一)拓宽就业渠道和发展方向

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了解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参与实习、项目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实际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新时代,可以挖掘市场需求,从事新兴行业的新岗位,比如随着游戏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游戏市场的扩大,对汉语和文学背景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游戏行业中可以找到就业机会。在游戏行业,具备双语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参与游戏翻译与本地化,将引进的外国游戏的游戏内容、对话和界面翻译成中文,并适应中国市场的文化和语言要求;也可以参与写作和故事创作,一般而言,游戏文案需要优秀的故事情节和对话,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可以在游戏公司从事剧情写作、对话撰写、角色设定等工作,为游戏创作富有吸引力的故事线索。

毕业生还可以在游戏公司担任社区运营工作,与玩家进行互动,解答问题,管理游戏社交媒体账号,维护游戏社区秩序等;从事游戏媒体与市场推广,如负责撰写新闻稿、组织活动、推广游戏产品等;还可以在游戏媒体、游戏杂志或电竞平台从事游戏评论、撰写游戏文章、主持游戏节目等工作。

游戏行业对创意、故事性和语言表达的需求很高,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为游戏提供具有深度和丰富性的内容。而这仅是游戏行业提供的新岗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还会涌现更多适合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4]。

(二)丰富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

首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增加现代文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方面的内容,以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实践机会和案例分析。在课堂或课下,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学习汉语。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语言学习应用程序、网络课程和语言学习资源等,可以灵活地进行汉语学习,并结合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进行练习。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职业方向,可选择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其次,优化教学模式,引入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创作项目,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强化导师指导与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规划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潜力的发展。

最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文化机构和媒体等行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合作项目,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增强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加强与校友和行业从业者的联系,组织校友分享行业讲座等活动,通过校友网络的建立,为毕业生提供资源支持。学生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参加进修课程、研讨会和培训项目,以保持对汉语的熟练掌握并了解最新的语言和文化发展。

(三)强化就业教育及就业指导

在个人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习、实践项目和课外活动等。高校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软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使他们更具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在就业方面,高校可以提供职业指导和规划的课程或工作群,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职业方向,并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也可以建立职业发展中心或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关于就业市场、行业动态和就业机会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趋势和要求。

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可与相关行业的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习、就业实践和校园招聘等机会,促进学生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开设与就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课程,如写作技巧、口语表达、翻译技能、媒体运营等,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实际技能。

在就业支持方面,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就业招聘会、行业讲座和职业生涯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就业的校友分享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用信息。有条件的高校还可鼓励学生创业,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资源,如创业指导、创业基金和创业孵化器等,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总之,为了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学高校生的就业,高校应注重职业指导、实践能力培养、就业资源提供和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帮助他们顺利地进入职业领域。

(四)培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校课程方面,高校与教师应设计开放、多元的课程,涵盖传统文学、现代文学、文化研究、创作写作等领域。引入跨学科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质,例如文化与传媒、数字人文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领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和项目的机会,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和创新。多组织学术研讨会、文学沙龙等活动,邀请学者和专业人士来校进行交流和演讲。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和比赛,与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激发他们的学术创新潜力。

在创新实践方面,高校与教师应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实习的机会,例如文学创作、编辑出版、文化活动策划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例如项目报告、创作作品、团队合作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创新支持方面,高校可建立“双创”基地,提供创业培训和资源支持,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将其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项目或商业机会。建立与企业、文化机构和媒体等行业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独立的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课题,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鼓励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5]。

五、结语

综上所述,探寻新时代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既是时代变化的主动求变,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解决人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课程内容过于传统、缺乏实践机会、创新意识培养不足和就业导向不明确等问题。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就业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实践机会、加强就业导向、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联系等改进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光霞. 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优化路径[J]. 科教导刊,2022(36):50-52.

[2] 武建秀.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 中国民族博览,2022(24):121-123.

[3] 王绍芬.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6):78-80.

[4] 刘刚. 一流专业视野下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实训体系的建构[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8):71-74.

[5] 贾晓旭. 漢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99(08):90-91.

(荐稿人:瞿宏州,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高校教育应用型人才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浅析
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不足及对策浅析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