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戒尺”收藏,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2024-01-02史良翠刘建锋
史良翠 刘建锋
师爱,犹如一股源自心灵的“泉”,细流涓涓,润物细无声;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碰撞心灵,用人格影响人格;是用欣赏的眼光,倾听学生的心语,用真诚的表扬,赋能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处于幼年的孩子们,在他们懵懂的世界里,爱是最后的庇护所。教师给予孩子的庇护,不仅仅是安全感的获得,还有成长所必需的各种“养分”。比如责任、担当等,这些都会在教师的庇护下萌芽勃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人的深处。”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发自内心的爱的外露,是超越父母给予的亲情挚爱之上的一种表达。教育者的责任让教师成为孩子除父母之外亲近的人,他们将倾尽心血来塑造一个又一个灵魂。
所以,当一个个稚嫩的小人儿走进校园的时候,教师所迎接的是每一个父母的未来,每一个父母的希望,每一个父母爱的承载。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也是把他们的希望交给我们。所以,不得不说,学校作为儿童梦想起航的地方,教师任重道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就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的人,乐于与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一项“绝世神功”:倾听。倾听让师生心灵相通,无意间就能建立起信任,这是教育的基石。没有倾听,教育是单方面的,而效果也是苍白的。
我们要陪伴孩子,爱孩子,启蒙孩子,引领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成长。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便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一棵树,泥土之下深扎着千丝万缕的根系。树木只有根系发达,才能茁壮成长。对幼儿来说,这根系,首先便是周围的亲人和教师。让孩子去建立和亲人、师长的良好链接,他的生命才能得到更好的滋养。而这些延伸着的根系,有一些是自我的突围,有一些是发展的必然,但也有些是在教师的倾听中,有规律地不断扩大。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孩子在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我们教师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纯洁稚嫩的心灵,给予他们足够的爱,让他们在爱的海洋里尽情幸福,让他们的生命得到更润泽的滋养。教师的爱,像潮水一样涌裹着孩子们,在给予他们足够的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孩子们的爱,在他们的心底播撒爱的幼芽,并悉心呵护,静待它们成长。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还肩负着对儿童启蒙的使命。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不可能把更多的知识一股脑传达给孩子,我们应该做的是启迪智慧、启蒙生命。
著名哲学家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激励、被肯定。当孩子们沉溺于清浅的小溪时,我们告诉他远方还有更辽阔的海洋,他们便顺着我们手指的方向去探索了,而且最终真的发出见到海时欣喜的惊叫。这便是启迪!当孩子的目光因灿烂的朝霞而辉煌,当孩子的耳朵因布谷鸟的歌唱而微侧,我们告诉他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拍摄”这生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其中的灵动。然后引导他们用画笔作出一幅虽然稚嫩却绝对举世无双的作品,这便是启迪!启迪的过程,犹如给一株花浇水、除草、施肥,我们默默地做着这些,那花儿便会绚烂地绽放。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心怀“爱”和“启迪”,我们教师的眼睛便有了光,我们便能带领孩子走向诗和远方。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手中有“戒尺”。当然,这里的“戒尺”,指的是尺度、原则和规范,我们终究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人。孔子“随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康德也有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其实,“规矩”“准则”和“法则”原本应该是美好的,它是人们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保障。我们成年人要对此敬畏,也要让我们的孩子欣然接受。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观点是审慎地使用惩罚,他认为“在集体和集体机构没有成立之前,在传统没有形成、最起码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教师可以有权采用强迫的方法,而且也不应该不采用”。我也主张,整个教育绝不能以儿童的兴趣作基础,责任感的养成往往是跟儿童的兴趣相抵触的,特别要看他们怎样来了解责任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学生的“违规”,我们确实需要“锱铢必较”,需要防微杜渐;而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我们却又得展现出教育者的“宽容大量”。基于违规违纪情节的轻重,我们必须做到能不惩戒的坚决不惩戒;实在非惩戒不可的也要符合相关规定,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不侵害学生权利,做到不踩红线、不越界。我一直认为处处受管制的孩子一定是病态的(当然,儿童时期的安全监管是前提),如一棵盆景,虽曲美,却伤痕累累,终究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大人动不动就“威逼利诱”甚至“大刑伺候”,反而会把孩子吓着,除了肉体上的疼痛,心理也会产生恐惧。这样,他便会从小就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勇气,也丧失了冒险和进取的精神。所以说,教育惩戒,不仅心中有爱,还要眼里有度,处理有方。不管是一般教育惩戒,还是严重教育惩戒,都可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且消除教育惩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与学生成长有关的各方面人的合作。
惩戒要有尺度、有爱意、有温度。尺度便是依法、依理;爱意是指惩戒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不能简单粗暴;温度是给予学生温暖,惩戒结束后的沟通和观察需要持续。惩戒,不是目的,而是方式。它是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一种方式,是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的一种管理、训导从而使其达到认识、改正目标的教育行为。惩戒的出发点是爱,不是罚。因为有爱,我们才不会对学生的错误视若无睹;因为有爱,我们实施惩戒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时刻警醒、更加理性,慎用惩戒权。
有温度的教育,总能给人以启迪。每一次交集,不是得到,便是学到。教学相长,有时,学生也在引领我成长。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真正的智慧就是尊重和你有过交集的每一个人,惩戒教育应该也是这样,从爱出发,巧借外力,达成有爱、有度、有方的目標。我们不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毫无过错地成长,我们更不希望孩子在不断地接受“惩戒”中一步步发展。这些都是不健康的成长样态。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成长的路上犯错是难免的,给予孩子一定的容错空间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如果能遇到懂教育的教师,这将是孩子一生中最美的遇见!
让我们不忘初心,做这样的教师: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手持“戒尺”,却常常将它收藏。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