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线点灸联合针挑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观察及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4-01-02王谨莹张旭清唐汉庆李克明陆青兰
王谨莹,张旭清,唐汉庆,李克明,陆青兰
(1.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 533000;2.百色市人民医院,百色 533000)
坐骨神经痛是比较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治疗仍是以镇痛药物治疗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可观察到相当部分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疼痛症状并未得到充分缓解,或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本身基础疾病的存在而不得不停药,或因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成瘾性等使药物治疗受到限制。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能控制疼痛,并使疼痛达到患者可耐受的合理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不会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以及费用较低廉[1]。因此,亟需寻求一种疗效高和费用低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观察药线点灸联合针挑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相关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百色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坐骨神经痛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2~78 岁,平均(59±8)岁;病程4 ~8年,平均(4.91±1.16)年。联合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3~76 岁,平均(56±7)岁;病程3 ~7年,平均(4.21±0.9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百色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号2020-01-08)。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2]
病程12 周及以上;有慢性腰痛史,或有腰部外伤,或有慢性劳损;坐骨神经牵拉征阳性;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内有压痛点或放射痛,如腰骶部、臀部、大腿外侧、腘窝、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区域;坐骨神经支配区域内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腰椎间盘有轻微缩窄变形,或椎间盘相邻椎体边缘有轻微骨质增生。
1.2.2 中医诊断标准[3]
有明确的腰部外伤,或腰部受寒,或慢性劳损病史;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疼痛多表现为向臀部及下肢部放射,阴雨天及受寒症状加重,肢体发凉;患者可伴随腰部生理弧度消失,表现明显的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坐骨神经支配区可有明显的感觉过敏或感觉迟钝,少数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出现肌肉萎缩,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下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见舌质淡,苔白腻,脉沉。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0~80 岁;患者愿意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因严重外伤、手术等疼痛所致者;腰椎间盘突出较严重、骨结核及肿瘤原因引起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皮肤容易灼伤、过敏体质或对药线点灸过敏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等脏器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吲哚美辛片(上海九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16),饭后温水服,每次25 mg,每日3 次;口服速效坐骨神经痛丸,饭后温水服,每次2 粒,每日早晚各1 次;疼痛严重者予地塞米松10 mg 加入250 mL 0.9%生理盐水注射液中静滴,每日1 次。10 d 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
2.2 联合组
采用药线点灸联合针挑治疗。取双侧足三里穴,用中号壮医药线(药线直径为0.7 mm)在蜡烛上点燃后,熄灭药线火焰,用圆珠状炭火星以中等刺激手法直接点灸,火灭即起,称为1 壮。每次每穴灸3 壮,每日点灸1 次。另取患侧阳陵泉和环跳穴,对穴位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将消毒后的针挑针握紧,以穴位处为针挑点,细心斜挑出一些皮下纤维组织,然后用针在该点垂直快速点刺至皮下约1 mm,点刺后以乙醇消毒。每日每穴挑刺1 次,10 d 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
总分0~10 分,0 分为无痛,10 分为无法忍受的疼痛,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剧烈。1~3 分为轻度疼痛,4~7 分为中度疼痛,8~10 分为重度疼痛。
3.1.2 腰椎功能评分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进行腰椎功能评估。JOA 总分0~29 分。评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差。
3.1.3 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3 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IL-1β和TNF-α水平。
3.1.4 安全性评估
治疗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线点灸和针挑疗法的不适(例如头晕、恶心呕吐、皮疹、乏力等),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治愈:疼痛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下肢活动自如。
显效:腰部活动显著改善,沿坐骨神经通路压痛症状明显好转。
有效:疼痛症状与体征有较大改善,但活动后和天气变化时偶有加重。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治疗前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治疗后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卜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4%,联合组为9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愈率为8.3%,联合组为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 和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VAS 和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疼痛VAS 和腰椎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疼痛VAS 和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和腰椎功能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和腰椎功能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腰椎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 6.84±0.47 1.91±0.211) 23.13±2.09 14.82±0.571)联合组 36 6.56±0.42 0.21±0.091)2) 24.91±2.01 8.01±0.361)2)
3.4.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IL-1β和TNF-α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IL-1β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IL-6、IL-1β和TNF-α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组血清IL-6、IL-1β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lL-6、lL-1β和TNF-α水平比较(±s)单位:ng·L-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lL-6、lL-1β和TNF-α水平比较(±s)单位:ng·L-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IL-6 IL-1β TNF-α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 148.14±17.24 91.13±12.021) 30.22±5.12 12.02±2.161) 39.06±5.25 23.03±2.251)联合组 36 141.22±16.39 42.01±6.541)2) 33.29±6.15 5.03±1.141)2) 43.28±5.89 12.05±1.021)2)
3.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有1例现头晕,4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乏力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联合组有1例出现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4 讨论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学“风湿”“腰痛”,也是壮医学治疗的常见病优势病种[5]。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壮医学理论根据“毒虚致病论”的病因说,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主要是“毒”“虚”病因。足三里穴是常用穴位,药线点灸足三里穴可保持气血平衡,具有补虚、温经、通络、止痛的作用[6];同时,针挑环跳和阳陵泉穴可激发人体正气,将郁滞体内的有形或无形之毒从体表针挑点驱出[7-8]。药线点灸和针挑疗法联用,体现壮医理论调气、祛毒、补虚的治疗原则。本研究结果显示,药线点灸和针挑联合治疗的治愈率高于口服药物,且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坐骨神经痛的疼痛机制有氧化损伤和痛觉敏化学说。慢性损伤、手术创伤等作为应激源均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伴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下[9-11],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加,诱导活性氧簇的大量产生,过量的活性氧簇一方面通过氧化损伤可促进神经元凋亡引起疼痛[12-13],在另一方面通过促进IL-6、IL-1β和TNF-α产生过多而引起中枢痛觉敏化导致疼痛[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IL-6、IL-1β、TNF-α在坐骨神经痛患者中水平升高,提示IL-6、IL-1β、TNF-α产生过多刺激中枢引起痛觉,线点灸和针挑联合治疗可降低患者血清IL-6、IL-1β和TNF-α水平,推测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综上,药线点灸联合针挑治疗可有效缓解坐骨神经痛,疗效优于口服药物治疗,这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相关,且不良反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