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调督任法针刺治疗非急性期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2024-01-02江淑红刘岩姚若尘韩杰庄萍萍戚继峰
江淑红,刘岩,姚若尘,韩杰,庄萍萍,戚继峰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青岛 266200)
面神经炎又称非特征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无法进行蹙额或抬眉等动作,同时伴有额纹变浅、消失等症状,由于发病后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动作和功能,也影响外观形象,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1-3]。西医学治疗本病主要采取激素类药物,少数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但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发生肥胖、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4-5],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相对安全的中医针刺治疗。较多临床研究关注面神经炎的急性期治疗,本研究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联合升调督任法针刺治疗非急性期面神经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究可能的疗效机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120例非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作为本次前瞻性研究的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所有纳入的病例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3组(常规组、升调督任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常规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9~56岁,平均(42±14)岁;病程18~25 d,平均(21.48±3.73)d。升调督任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0~56岁,平均(43±13)岁;病程18~26 d,平均(22.05±3.65)d。联合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0~56岁,平均(43±14)岁;病程19~25 d,平均(22.56±3.45)d。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批号2019-05-08)。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6]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起病前1~2 d 可感面部或耳区疼痛,晨起有口角歪斜、闭目不全等症状,2~3 d 内症状加重;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向健侧偏斜,眼裂扩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用餐时口中食物会残留并有口角流涎,下睑外翻不自觉流泪,病侧舌前2/3 味觉减退和(或)听觉过敏;起病后1~2 周内恢复;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完全者可有瘫痪肌的挛缩、面肌抽搐或联代运动等并发症。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学》[7]中面瘫的诊断标准。起病急,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牵引向健侧;患侧眼睑闭合不能,眼裂大,不自主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 岁及以上;首次发病,单侧发病,病程为8 天至3 个月;瞬目反射各波均值>正常值+2.5 s;双侧潜伏期差值>正常值+2.5 s;R1、R2 和R2 波消失或一侧波幅低于对侧的50%;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等引起面部活动障碍者;伴有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不宜受试的疾病者;有针刺治疗禁忌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组
取患侧阳白、丝竹空、攒竹、太阳、颧髎、地仓、迎香、颊车、翳风和牵正穴以及对侧合谷进行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处常规消毒后,用0.35 mm×40 mm 针灸针进行针刺,刺入深度为0.5~1 寸。将阳白与太阳、丝竹空与攒竹、地仓与颊车作为3 组,接入电针治疗仪,频率1 Hz,电流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跳动且舒适为度。留针20 min。每周治疗6 次,6 次为1 个疗程。
2.2 升调督任组
取督脉腧穴命门、至阳和百会穴,以及任脉腧穴中脘和膻中穴。患者取侧卧位,对以上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0.35 mm×40 mm 针灸针进行针刺,刺入深度为0.5~1 寸,中脘穴选用呼吸泻法,膻中穴运用迎随补法,命门、至阳和百会穴皆用补法,留针20 min。每周治疗6 次,6 次为1 个疗程。
2.3 联合组
在常规组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升调督任组的针刺治疗。每周治疗6 次,6 次为1 个疗程。
2.4 不良事件处理
若患者在针刺治疗中出现滞针现象则首先嘱患者放松,并捻动针体向相反方向慢慢拔出,可在滞针部位再刺一针以缓解局部滞胀状态。若患者在针刺治疗中出现弯针现象则沿弯针角度缓慢拔出针体,拔针过程中应小心毫针折断,避免患者疼痛。若针刺过程中出现皮下血肿的情况则视严重程度进行处理,若血肿较小则待其自然恢复,若血肿较大则可采取冷敷或局部按摩散开血肿等。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波幅和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潜伏期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神经肌电图检测CMAP 波幅和BR 潜伏期。
3.1.2 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8]评分
包含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共10 个条目,两项总分分别为37.5分和4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面神经功能状态越好。
3.1.3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后分别采集3 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后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白介 素 -17(interleukin-17,IL-17)和 白 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的水平。
3.2 疗效标准
参考House-Brackmann 面瘫分级评价标准[9]评估患者临床疗效。
痊愈(House-Brackmann Ⅰ级):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可正常完成蹙额、皱眉、闭眼等动作,鼓腮时不漏气,交流、微笑时口角不歪斜,面部表情正常。
显效(House-Brackmann Ⅱ级):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完成蹙额、皱眉、闭眼等动作稍显无力,鼓腮时有口角漏气现象,笑时有口角不对称现象。
有效(House-Brackmann Ⅲ级):蹙额、皱眉等动作微弱,可用力使眼睑闭合,但会出现口角移动、不对称的情况。
无效(House-Brackmann Ⅳ~Ⅴ级):无法完成蹙额、皱眉等动作,眼睑无法完全闭合,用力时口不对称。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痊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卜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3 组临床疗效比较
3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痊显率高于常规组和升调督任组(P<0.05)。详见表1。
表1 3 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3.4.2 3 组治疗前后CMAP 波幅和BR 潜伏期比较
治疗前,3 组CMAP 波幅和BR 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CMAP 波幅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BR 潜伏期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CMAP 波幅高于其余2 组(P<0.05),BR 潜伏期低于其余2 组(P<0.05)。详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CMAP波幅和BR潜伏期比较(±s)
表2 3组治疗前后CMAP波幅和BR潜伏期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联合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CMAP波幅/mV BR潜伏期/m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40 0.73±0.15 1.15±0.231)2) 12.38±1.47 10.75±1.121)2)升调督任组 40 0.71±0.16 1.28±0.261)2) 12.31±1.50 10.28±1.011)2)联合组 40 0.74±0.17 1.45±0.281) 12.39±1.53 9.13±0.851)
3.4.3 3 组治疗前后FDI 评分比较
治疗前,3 组F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FDI 中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FDI中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其余2 组(P<0.05)。详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FDl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3 3组治疗前后FDl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联合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评分 社会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40 15.65±3.48 24.22±4.751)2) 24.55±3.43 29.86±4.121)2)升调督任组 40 15.59±3.66 26.56±5.131)2) 24.37±3.56 30.89±4.641)2)联合组 40 15.71±3.56 30.78±6.201) 24.48±3.52 34.77±4.911)
3.4.4 3 组治疗前后IL-10、TGF-β、IL-17 和IL-22水平比较
治疗前,3 组IL-10、TGF-β、IL-17 和IL-22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IL-10 和TGF-β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IL-17 和IL-22 水平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IL-10 和TGF-β水平高于其余2 组(P<0.05),IL-17 和IL-22 水平低于其余2 组(P<0.05)。详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lL-10、TGF-β、lL-17和lL-22水平比较(±s)单位:ng·L-1
表4 3组治疗前后lL-10、TGF-β、lL-17和lL-22水平比较(±s)单位:ng·L-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联合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IL-10 TGF-β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40 9.45±1.48 11.26±1.781)2) 14.88±1.96 17.50±2.211)2)升调督任组 40 9.51±1.56 11.79±1.851)2) 14.97±1.91 17.95±2.341)2)联合组 40 9.53±1.70 13.97±2.031) 15.08±1.87 20.66±2.531)组别 例数 IL-17 IL-2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40 36.78±4.51 29.56±3.471)2) 50.19±5.87 46.79±4.351)2)升调督任组 40 36.44±4.39 28.41±3.281)2) 50.25±5.57 45.25±4.121)2)联合组 40 36.52±4.64 24.76±3.141) 49.88±5.64 41.59±3.861)
4 讨论
面神经炎在中医学中属“口眼歪斜”,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正虚邪干有关,人体正气亏虚,易感外邪,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与外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面部经脉、经筋拘挛,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于温煦濡养,导致本病的发生。针刺疗法是经典中医外治法,而本病的治疗以补为主,兼以调节激发经气,经气条达则经脉得养,经筋循行通畅[10-13]。
常规针刺选穴包含患侧阳白、丝竹空、攒竹、太阳、颧髎、地仓、迎香、颊车、翳风和牵正穴以及对侧合谷穴。阳白穴位于足少阳胆经,可增强胆经、三焦经、胃经、大肠经等多条经脉之间的经气沟通;丝竹空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三焦经终点之穴,具有驱散风邪之功;攒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常配伍丝竹空针刺以激发眉目气血,发挥疏通经脉、濡养经筋的作用;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分布有颧神经的多项分支,用于治疗偏头痛、口眼偏斜之症;颧髎穴属手太阳小肠经,是三焦经和小肠经的交会之所,分布有面神经的颧支和颊之,常用于治疗面痛以及口眼歪斜的病症;地仓穴属足阳明胃经,沟通包含大肠经、胃经、阳跷脉、任脉等在内的经脉;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交会大肠经与胃经,透刺迎香穴具有支配提上唇肌的作用;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分布有丰富的咬肌和面神经下颌支分支,对于面瘫、面肌痉挛之症有较好的疗效;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其下深层分布有面神经和颈外动脉分支,针刺翳风穴有缓解面神经痉挛的作用;牵正穴位于咬肌之上,分布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颊支,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针刺对侧合谷穴是为了避免针刺双侧合谷导致的作用相消。通过针刺以上多条手足阳明经以及足太阳经筋以激发经气,促进经络气血运行[14-15]。
升调督任法是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根据多年治疗经验总结的针刺方法。从经络循行的角度出发,面部分布有包含手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多条经脉。中医学认为“风邪入手足阳明之经,复感寒邪则筋急引颊”,若经络受外邪侵袭加之自身正气不足,则导致面部肌肉迟缓或瘫痪之症。由于本病病位在于足阳明经筋,同时也与手足太阳和手阳明经筋有关,而督脉为“阳脉之海”,与六阳经有密切关系,主一身之阳气,因此“通督”针法对于受累经筋有通达阳气之效,阳气通达则可帅血而行,督脉经气畅通,条达面部阳经经气,气血通和,筋脉得养。《难经·二十八难》中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任脉贯穿人体前正中线,承载全身及面部经气之行,同时任脉主干行于腹部,腹为阴,因此任脉在濡养调节全身经气的同时主一身之阴,因此“调任”针法不仅补阴之不足,又协调阴阳,使阴阳泰和。本次研究选择督脉腧穴命门、至阳和百会穴以及任脉腧穴中脘和膻中穴。命门穴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有培元固本之效;百会穴位于巅顶,有回阳固脱、开窍通络之效;至阳穴位于背部,当七椎之下,考督脉为阳经,背亦属阳。针刺上述三穴以激发督脉之阳气,通调督脉气血,上达头面,使面部经络疏通、筋肉得养,行气活血以牵正,从而发挥疗效。中脘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配伍膻中穴,以益精培元,充实元气,使经脉气血冲盛,气相交会,阴阳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16-18]。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升调督任法针刺治疗非急性期面神经炎可提高临床疗效,提高CMAP 波幅,缩短BR 潜伏期,同时有助于激活受损面神经,促进神经末端轴突数量增加,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有研究[19-21]指出,面神经炎作为特发性炎症疾病,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调节性T细胞主要分泌IL-10、TGF-β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而辅助性T 细胞17 则分泌IL-17、IL-22 等具有促进炎性因子分泌并扩大炎症级联效应的细胞因子,两者的平衡在面神经炎患者体内向辅助性T 细胞17细胞偏移,在炎症反应的作用下局部血管痉挛以及面神经缺血、脱髓鞘改变导致了面神经麻痹,治疗后联合组血清IL-10 和TGF-β水平升高,而IL-17 和IL-22 水平降低,说明联合治疗有助于纠正调节性T 细胞/辅助性T 细胞17 的平衡,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升调督任法针刺法治疗非急性期面神经炎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面神经麻痹症状,提高面神经活动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调节性T 细胞/辅助性T 细胞17 的平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