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空间配置及公平性趋势研究
2024-01-02吕良辰王辅之
吕良辰,王辅之
蚌埠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中提出要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安徽省“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2]也指出要对标全国平均和长三角一体化,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提升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持续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健康公平可及。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如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地区差距较大等问题。很多学者利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洛仑兹曲线等方法对安徽省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及公平性等进行了研究[3-11],但大多数研究主要从横断面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集中指数和集聚度等指标,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和人口因素等,对安徽省各地市2013—2021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区域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涉及的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包括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执业(助理)医师数量、注册护士数量、卫生机构数量、医疗机构床位数,相关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2013—2021年《安徽统计年鉴》,研究对象包括安徽省辖的16个地级市。
1.2 研究方法
1.2.1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12](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是用来衡量研究对象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通过赋予研究区域内各个空间不同属性来判断整体区域是否存在空间集聚,其广泛应用于旅游经济、时空分布、产业集聚与空间结构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其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数值越大,表示医疗卫生资源分布越集中;数值越小,表示医疗卫生资源分布越分散。
1.2.2 集中指数与集聚度 集中指数[13](concentration index,CI)是世界银行推荐的用于评估不同经济条件下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指标,其取值范围为-1~1之间。由于集中指数综合考虑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面积和人口数量,所以相较于地理集中指数更能准确反映各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当CI=0时表示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绝对公平;当CI=1时表示绝对不公平;当CI>0时表示卫生资源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当CI<0时则表示资源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CI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越差,CI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越好。
卫生资源集聚度(health resourses agglomeration degree,HRAD)是由袁素维[14]等人提出的,指某地区占上一层级区域1%的土地面积上集聚的卫生资源数量的比例。在进行卫生资源公平性测算时,还需要与人口集聚度[15](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degree,PAD)进行比较,人口集聚度表示的是某地区占全域1%的土地面积上集聚的人口的比重。当HRADi >1,表示卫生资源按地理配置的公平性较高。当HRADi-PADi >0时,表明该地区的卫生资源能够满足人口的就医需求,居民获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好;当HRADi-PADi<0时,则表明该地区的人卫生资源不足。
2 结果
2.1 安徽省人口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
2013—2021年,安徽省各项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均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21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435 334人,年均增长率为6.99%;执业(助理)医师数量总计为 172 670 人,年均增长率为7.25%,超过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的年均增长率;注册护士总数为200 980人,年均增长率为8.66%,医护比从2013年的1.05提升到了2021年的1.16,已接近安徽省提出的在十四五期间达到1.20的预期发展目标[16];卫生机构总数达29 554个,年均增长率为2.30%;床位拥有总数为411 023张,年均增长率达7.18%。其中2019—2020年度各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以上。通过与安徽省2013—2021年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除注册护士数量以外,其他各项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均小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而卫生机构的数量增长缓慢。
2.2 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均衡性分析
可以看出,2013—2021年间,安徽省的各项医疗卫生资源指标的地理集中指数均大于0且总体变化不大,年均增长率均小于0.5%,其中在2019年左右达到峰值。表明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集中趋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2019年开始又稍微缓解。其中,卫技人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等人力资源指标的地理集中指数大于医疗机构和床位等物力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即人力资源集中程度大于物力资源集中程度,说明人力资源更易受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薪资待遇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向人才吸引力较高的大城市集中。
2.3 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集中指数分析
2013—2021年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各项指标的集中指数除个别数据外均大于0,说明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因素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较高,且资源配置更倾向于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总体来看,各项指标的集中指数均呈振荡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均为负数,且更接近于0,说明该省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呈增加趋势;其中卫生机构数最接近于绝对公平状态,其值在0附近波动变化,说明医疗机构数受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调控,各地发展较为均衡,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较小。
2.4 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度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合肥、蚌埠、阜阳、安庆、芜湖等地的各类医疗资源聚集度均较高,在该区域按地理位置配置公平性较高,医疗卫生资源充足,这与安徽省正在着力打造的四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相一致。而宣城、黄山、池州等地的各类医疗资源聚集度均较低,表明在该区域地理配置公平性较低,未出现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情况。
表1 2013—2021年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表3 2013—2021年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集中指数
表4 2013—2021年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度指数
而在HRAD-PAD方面,合肥、蚌埠、芜湖等地的各项指标差值除医疗机构指数外均大于0且差值较大,说明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能够满足人口的就医需求,居民获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较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合肥与芜湖两地的医疗机构数量的HRAD-PAD<0,说明虽然这些地区拥有较多的医疗资源,但由于其地理面积较大,人口数量也较大,因此,在医疗机构数量方面仍存在缺口,提示当地政府仍应加大投入,增加医疗机构数量,提高广大居民获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亳州、宿州、六安等地的各项指标的HRAD-PAD几乎全为负值,说明这些地区的各项医疗资源均存在较大不足,这与孟婷[17]等人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地处皖北和大别山区,地理面积较大,人口数量众多,人均占用的卫生资源不足有关。提示当地政府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以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2013—2021年,安徽省各项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均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年均增长速度均小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集中趋势,地理集中指数均大于零且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年均增长率均小于0.5%,说明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集中趋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仍有缓慢扩大的趋势,其中人力资源集中程度大于物力资源集中程度。而利用综合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面积和人口数量等因素的集中指数来比较,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较高,且卫生资源配置倾向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各项指标的集中指数均呈振荡下降趋势,且更接近于0,说明该省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呈增加趋势。通过卫生资源集聚度指数来看,合肥、蚌埠、阜阳、安庆、芜湖等地的集聚度指数较高,医疗卫生资源充足,而考虑到人口集聚度指数以后,皖北的亳州、宿州及六安等地卫生资源集聚度指数与人口集聚度指数的差值均为负值,说明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存在较大缺口,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仍有不足。
3.2 建议
3.2.1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加大财政投入进行医疗资源建设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各地区存在的差异性,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一方面要重点打造国家医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充分发挥他们在医疗领域的龙头作用,辐射和引领区域内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协同推进医、教、研、防、管整体水平的提升[18]。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安徽省的医疗资源集中程度仍较高,分布不均衡,政府综合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资源不足区域的支持力度,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与医疗服务质量,同时鼓励高水平发展的优秀医院开展异地办院或合作办院,从而提升区域医疗一体化水平[19],满足当地居民对于卫生资源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3.2.2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引导医学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医疗公平性。有学者指出,安徽省卫生人才长期处于流出状态,对人才吸引力较差[20],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核心,必须重视卫生人力的合理布局与优化[21]。当前,相对于物力资源,卫生人力资源更易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向大城市集中,从而产生虹吸效应[22]。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吸引医学人才在省内各地均衡分布,通过薪酬制度改革和人才引进奖励扶持等政策引导医学人才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加大这些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力度,通过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方式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促进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另外教育部门和各高校也要不断壮大医学教育资源,优化医学人才供给结构,适当扩大本地医药院校的专项计划招生规模,提高医学人才的储备。
3.2.3 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工程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依托覆盖全国的远程医疗网络,既能进一步提升医联体内部的资源均衡配置功能,也能使优质医疗资源集聚的大城市、东部地区能够更加精准的辐射和带动农村、中西部医疗服务资源相对短缺、服务基础薄弱的地区,使城乡居民都能够有机会获得更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3]。结合安徽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互联互通建设;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项目,不断地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开展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全面开展“智联网医院”建设,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和资源协同,实体医院与虚拟医院整合发展。
3.2.4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共建的多元化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切实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社会化,既是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分级诊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24]。健全完善社会办医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急需的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互补和衔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同时也要加强对其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与公立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25]。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