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蜂针治疗偏头痛理论探析

2024-01-02王雅璇蔡超产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蜂针蜂毒偏头痛

王雅璇, 蔡超产, 徐 峰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蜂针疗法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从蜂巢中取蜜时,被蜂蜇刺,出现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但同时机体中的一些疾病发生了好转。人们意识到蜜蜂蜇刺除了具有毒性,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在不断地探索中,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蜜蜂蜇刺身体疼痛部位,以达到治疗痛症的目的。1888 年,奥地利医师在《维也纳医学周刊》上发表了用蜂蜇治疗风湿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打开了蜂蜇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大门,此后,蜂蜇疗法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分析蜂毒成分发现,其在镇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不详[1]。研究[2-3]发现,蜂毒穴位注射可通过抑制P 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等炎性因子的释放,起到缓解模型大鼠偏头痛的作用,且临床观察亦验证了其有效性。蜂针刺入机体后可刺激人体的经络,使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等反应,产生类温灸效应,认为蜂针疗法兼具了“针、药、灸”的复合功效[4]。因此,本文探析蜂针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为临床使用蜂针治疗偏头痛提供理论依据。

1 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疾病,由于血管过度收缩、扩张,引起偏侧不同程度搏动样头痛,偏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WHO 2013 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的结果表明,偏头痛已成为人类第三位常见疾病,按失能所致生命年损失计算,其为第六位致残性疾病[5]。我国偏头痛的年患病率为9.3%[6]。其发病率高、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康复等特点,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巨大伤害,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1 中医病因病机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病范畴,又名首风、脑风、厥逆头痛、偏头风等,最早记载于《阴阳十一脉灸经》。《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就其病因病机而言,从总体来看,偏头痛的发作不外乎虚、实两方面。外邪侵袭头面,头部脉络阻闭不通,神机受累,清窍不利,不通则痛。《针灸甲乙经》中提道,“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灵主之”“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素问·风论》云:“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邪致病常裹挟其他邪气,风寒侵袭头面,可致头痛发作。《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景岳全书·头痛》曰:“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偏头痛是由风、寒、湿、热等实邪,单独或互相夹杂侵袭头面造成。王麟鹏教授认为,偏头痛的发生还与血瘀、痰饮等内因相关[7]。其既是外邪作用后产生的病理产物,又作为新的诱因加重偏头痛的发作。实邪作用日久,素体正气亏虚,难以濡养,头窍失养,不荣则痛。后有学者将偏头痛的病因归结为风、火、痰、瘀、虚五方面[8],此五方面是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系统概括。

1.2 西医发病机制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在西医中的研究尚未明确,近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学说得到了认可:血管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皮质扩散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学说、炎性介质学说、中枢神经系统学说及基因遗传异常学说,其中三叉神经血管学说、CSD 学说被广泛认可[9-10]。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的产生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相关,其中CGRP 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参与炎性反应激活发挥主要作用。有研究[11]发现,CSD 可通过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参与偏头痛发病。多项研究[9,12]表明,CGRP、PACAP 和SP 等神经肽类物质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与偏头痛的发生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学说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13]发现,偏头痛患者的疼痛调节功能减弱,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痛觉调节功能紊乱相关。

2 蜂针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

2.1 蜂针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作用

2.1.1 中医机制 蜂毒,味辛、苦;性平;有毒;归肝、肺经;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的功效[14]。从性味关系来看,蜂毒味辛、苦,《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可以发散风寒,行气活血通络,通则不痛;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防止火热之邪上犯头目;燥湿坚阴,祛湿而不伤阴,防止湿邪困于首。从归经来看,肝经与偏头痛的发生关系密切。蜂毒归于肝经,结合性味可平肝潜阳、清泄肝火,降上逆之肝气,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从功效主治来看,蜂毒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脉络通则疼痛自除,可治疗因痰、血瘀阻滞而致的偏头痛;除此之外,蜂毒还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可治疗风寒侵袭头面而致的偏头痛。

2.1.2 现代药理 蜂毒是工蜂毒腺分泌出来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多肽类、酶类、生物胺类和其他物质[15]。大致包括蜂毒肽(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肥大细胞脱粒肽(MCDP)、镇静肽(secapin)、磷脂酶A2(PLA2)、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等。蜂毒中主要的抗炎物质是多肽,蜂毒肽是蜂毒中最主要的成分,占蜂毒干重的40%~60%;蜂毒明肽、MCDP 各占1%~2%[1]。蜂毒中的单体多肽可以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因子分泌、激活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原癌基因c-fos 表达等途径起到抗炎作用[13,16],阻止炎性反应激活。多种蜂毒肽均可促进5-HT 释放,其血管收缩作用可治疗由血管舒张引起的偏头痛。蜂毒还可通过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外周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产生镇痛效应。研究[2-3]发现,蜂毒穴位注射可使偏头痛大鼠行为症状学表现明显改善,血浆PACAP、CGRP、SP 含量均减少且c-fos 基因表达下降,证明蜂毒可以通过调控上述神经肽治疗偏头痛。综上所述,蜂毒可通过抗炎、镇痛、促进5-HT 的释放,降低PACAP、CGRP、SP 含量,降低c-fos 基因表达等途径治疗偏头痛。

2.2 蜂针治疗偏头痛的针刺作用

蜂针疗法使用蜜蜂尾针蜇刺相应腧穴治疗疾病,蜜蜂尾针作为特殊“针具”,起到针刺作用。针刺可以行气活血、舒筋通络,对寒邪、气郁、血瘀、痰饮等引起的脉络瘀阻起到疏通作用。通则不痛,脉络畅通,则疼痛自除。针刺起效的关键在于所刺腧穴得气,出现经络感传现象。有研究[17-18]提出,针刺对于腧穴处的肥大细胞(mast cell,MC)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正常状态下,针刺会增加腧穴处MC 的数量并促进脱颗粒作用;而在病态增长时,针刺又可抑制此作用,防止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表明针刺腧穴得气与局部MC 相关。蜂针治疗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MCDP 可以增加局部MC 的数量并促进脱颗粒作用,促进组胺及5-HT 等物质释放;当局部MC 含量过高时,MCDP 会抑制其脱颗粒作用,减少组胺等物质的释放,防止血管过度收缩[19]。研究[20]显示,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更高,且针刺组在治疗的3 个月内,头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低于西药组,证明针刺有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取太阳、风池、外关等穴位,用蜂针直刺法配合面部蜂针散刺法治疗30 例偏头痛患者,总有效率达96.7%[21]。蜂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110 例,临床治愈率为80.9%,总有效率达98.2%[22]。一项研究对比针刺与蜂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取相同腧穴治疗,结果显示,蜂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蜂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23]。综上所述,蜂针治疗偏头痛与针刺作用相关,但疗效优于单纯针刺,蜂毒与针刺联合治疗偏头痛具有“1+1>2”的效果。

2.3 蜂针治疗偏头痛的温灸作用

在蜂针治疗中,患者局部皮肤潮红充血,有类似温灸的效应。研究[24]发现,温灸的治疗作用可能与穴区真皮内MC 聚集和发生脱颗粒有关。MC 可以释放胺类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从而改善微循环,疏通气血[25]。蜂毒中的很多成分具有促进胺类物质释放的作用,且部分可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与温灸作用类似。有学者[26]认为,温热刺激是艾灸的主要刺激,也是艾灸效应主要影响的因素。偏头痛主要的病因为寒邪外侵,寒为阴邪,风寒束于头面、肌表,阻遏阳气。而艾灸的温热效应可以驱散寒邪,治疗风寒头痛。在艾灸治疗110 例偏头痛患者的研究中,治疗总有效率达94.67%,且明显改善了脑动脉供血,证明艾灸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27]。在一项研究中[28],研究者对大鼠足三里穴施灸,发现该穴区MC 数量明显增加,并伴有脱颗粒现象,因此认为MC 可能直接参与了艾灸的温热效应。当蜂毒作用于穴区时,同样会使穴区局部的MC 增加,并促进脱颗粒现象[16]。由此可见,蜂毒疗法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艾灸的温热效应相关。

3 案例举隅

患者王某某,女,25 岁,2021 年9 月14 日初诊。主诉:头痛2 d。现病史:患者2 d 前因持续熬夜出现侧头部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忽左忽右,疼痛性质为胀痛,未口服药物治疗,今晨起自觉头痛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刻下症:侧头部胀痛,忽左忽右,自觉头部血管搏动增强,心烦易怒,偶有头晕、恶心、口苦、纳可、眠差、多梦,小便黄,大便干,2 d 未行。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中医望、闻、切诊:精神一般,情绪焦虑,形体适中,舌红,苔黄,左脉弦数,右脉滑。中医诊断:头痛。中医辨证:肝阳上亢。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治则:平肝潜阳。与患者沟通后,患者愿意尝试蜂毒肽穴位注射治疗。处方:一侧合谷、太冲、外关穴。共3 次,每3 日治疗1次。先取一侧合谷穴,予蜂毒肽注射液1 mL,观察10 min,未出现过敏反应;其余两穴各予1 mL蜂毒肽注射液,嘱患者在诊室观察40 min。治疗结束后,患者穴位局部发红,自述有轻微灼热感,未出现其他不适。嘱患者回家后出现任何不适,医院随诊。

2021 年9 月17 日二诊:患者自诉头痛症状明显减弱,恶心、头晕、睡眠等症状改善。仍有口苦,小便微黄,大便干,2 日1 行,舌红,苔黄,左脉弦微数,右脉滑。处方穴位不变,取对侧三穴,调整每穴注射剂量为1.5 mL,注射后观察40 min,无过敏反应再让患者离开。嘱患者不适随诊。

2021 年9 月20 日三诊: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口苦改善,小便正常,大便稍干,1 日1 行。诊室测血压:130/85 mmHg。处方:取双侧合谷、太冲穴。每穴予蜂毒肽注射液1 mL。治疗后观察40 min,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嘱患者调畅情志、规律生活作息,不适随诊。1 个月后,患者随访,患者自诉头痛症状消失,睡眠明显改善。

患者为青年女性,因连续熬夜,精神紧张;耗伤阴血,肝阳不得阴血制衡,循经上扰清空,故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结合患者病史,辨证为肝阳上亢证。患者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与患者充分沟通后,予蜂毒肽穴位注射疗法,取穴时考虑蜂毒致敏性,故未取头面部穴位。合谷、太冲穴合称四关穴,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常用穴,且在前期的基础实验中已证明蜂毒穴位注射对偏头痛有治疗作用[2-3]。治疗时,为预防过敏反应,穴位选取由少至多,蜂毒剂量由低至高。

4 讨论

蜂针疗法沿用至今,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诗经·周颂·小毖》中提出:“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左传·卷十一》曰:“蜂虿有毒”。有文献记载为避免蜂毒直接伤人,令蜜蜂反复蜇刺拔除羽毛的小公鸡,使其体内饱含蜂毒。将鸡肉剁碎暴晒,与枣膏反复搅拌均匀后涂抹于药布上,用此药布反复擦足,使其减轻毒性且能达到治疗目的。蜂针刺法种类繁多,大致分为活蜂蛰刺法和拔针刺法两大类[29]。在临床应用中,为保证安全性,通常选用中华小蜜蜂,这种蜜蜂蜂毒含量相对较低,临床应用时安全性较高[30]。本文通过探究发现,蜂针通过“药、针、灸”三方面对偏头痛起到治疗作用,且与单纯用药物、针刺或温灸治疗相比,蜂针疗效更佳。因蜂针治疗取材、治疗手法的特殊性及安全使用剂量尚不明确,故未在临床中大规模应用。未来应在明确安全使用剂量、治疗机制、优化蜂针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

猜你喜欢

蜂针蜂毒偏头痛
综述蜂毒的应用
蜂针疗法
蜂毒的美容作用及其安全性
蜂毒注射过敏的应对措施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蜂针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验案一则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
蜂针疗法安全性研究的思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