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语口译”课程项目式教学探究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视角

2024-01-02侯尚宏张欣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1期
关键词:越南语口译课程

侯尚宏,张欣颖

(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2.广西外国语学院 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此外,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课程所涉专业、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2]。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是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在“越南语口译”课程建设中,建立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口译教学体系,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的发展需求,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外语传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式学习与口译课程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研究和创建反映他们知识的项目,来驱动自我学习[3]。“越南语口译”课程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实际口译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特点在于通过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在“越南语口译”课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自主学习能力等。“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在“越南语口译”课程中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结合越南语专业学生口译课程教学实践,探讨项目式学习如何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内化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项目式实践中提高和增强越南语综合运用能力。此外,项目式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越南语口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越南语口译”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思路

(一)创新口译课程教学内容

创新“越南语口译”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等元素和理念融入越南语口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式教学,在“越南语口译”课程教学中引用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策划项目,开展口译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努力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与口译教学的深度融合,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统一。

(二)完善口译课程培养目标

“越南语口译”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为此,教师应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不断修订和完善越南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越南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案,对越南语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全方位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越南语笔译、口译等核心课程,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实际意义和背景的项目,如中国国情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等专题项目内容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口译练习过程中真实感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好中国故事”在口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达成,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互动学习也进一步增强,有利于越南语专业口译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模拟组建口译工作室,实施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导,在课堂学习中设置有实践意义的、接近真实情景口译主题项目,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并和同伴一起合作完成这些项目,从而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现有的口译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口译教学。教师在项目式口译教学中模拟设置口译工作室的岗位设置,学生按照不同领域口译项目,自由组成不同的翻译小组,自由模拟选择口译工作室的工作职位,按口译内容进行主题划分,如参观工厂、商务洽谈、跨境电商直播等不同的领域分配口译任务。学生扮演角色,探讨口译遇到的各种问题,查阅各种资料,交流思想,碰撞火花,请教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尽可能做到“忠实+通顺”的口译标准,完成各项任务。学生可以体验到虚拟表演和真实挑战的双重乐趣,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口译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越南语口译”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措施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外语课程思政的方向,也是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越南语口译”课程中,可以从各领域、不同视角中,不断去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翻译传播好中国故事,从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树立中国文化新形象。下面以“讲好中国故事”项目式教学为例,探索开展“越南语口译”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越南语口译”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范本进行越南语口译项目式教学。例如,将口译文化主题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口译实践教学中,分析讲解其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所运用的口译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有计划地在口译课程中实施项目式实践教学,具体如下。

1.在“越南语口译”课程内容中,选取内含中国故事的口译内容进行口译实践教学。在口译主题项目活动设计时,引导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口译实践教学。学生在口译项目实践中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越南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2.确定口译主题项目后,在“越南语口译”等课程的内容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内涵,运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进行口译实践练习,并分工合作反复琢磨修改,力求生动地口译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3.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可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孔庙等进行口译实践现场教学。在博物馆,很直观地与实物近距离接触,结合所学的口译知识,现场进行口译介绍。如越南语专业师生与广西崇左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译制《崇左呐莱》栏目,译制的作品为《壮乡山歌》和《美女村的壮锦》,这两部作品生动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壮族文化。译制作品将作为双方对外宣传交流的文化产品,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广西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做出贡献。这样,理论结合实践,结合现场口译教学,教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二)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项目式教学方式

“越南语口译”课程可以依托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多元网络授课平台,在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教学元素的基础上,建设优秀的越南语口译网络课程,通过中国慕课、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等实现数字化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

1.提升数字化教学,充分利用各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积极开展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视角的越南语口译课程混合式教学。如在教学中以学习强国平台的双语金句作为口译素材,教授学生精准越南语表达。利用新媒体播放优势,教师在“越南语口译”课程中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好声音基础上,将宣传中国正能量的视频译制后,进一步建设口译课程数据库。“越南语口译”课程中更要注重文化外宣翻译,让学生在“越南语口译”课程学习中有效地宣传“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搭建中越友好交流的桥梁。

2.将“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经典文化故事融入“越南语口译”课程的线上课程设计和规划中。将中国传统美食、广西美食词汇归纳整理为线上课程作业语料库,设计情景会话、微视频制作等项目式口译实践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微视频制作、项目录制时,适当地融入传统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有趣的主题内容,分领域、分小组进行口译实践创作及录制。在丰富“互联网+”数字化课程建设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口译实践创作,还能兼顾“口译课程+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

3.在开展“越南语口译”课程项目式教学中,紧扣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特性,借助慕课、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课程教学,拓展网络资源,借助学习通、短视频、弹幕、讨论等进行互动教学,设置主题翻译讨论,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4]。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口译课程项目式学习中,在对项目口译主题、内容、方式、完成过程及角色扮演分配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项目式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项目构建深入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和价值。因此,采用项目式学习进行“越南语口译”课程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关键。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看,价值观的形成或人文素养的养成需要通过人自身建构的活动来实现,需要一个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5]。此外,对于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提升高校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人文精神的传递和做好外语国际传播的必然要求,也是响应外语学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大势的号召。

因此,通过实施“口译课程+课程思政”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教师在掌握“讲好中国故事”本质内涵的前提下,在口译技能训练、过程指导、角色扮演等过程中,准确把握方向,深挖思政要素,在进行口译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激发学生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桥梁。同时,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从事中越交流与合作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以赛促学开展项目式口译实践教学,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口译课程项目式教学理念实现的关键在于项目学习目标的达成,采用以赛促学的方式开展口译实践教学,重构多元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口译实践教学效果。

1.以赛促学开展口译项目式实践教学。在口译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能比赛,如全国大学生越南语演讲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非通用语技能大赛越南语口译比赛等。选取比赛命题进行“实战模拟”的实践教学,并在模拟训练中融入“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弘扬中越友好交流为主题进行院级、校级比赛,融入“越南语口译”课程实践教学中,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长期以来,“越南语口译”课程的评价较单一,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项目口译研究讨论、跨文化口译过程和口译效果评价等各个环节中进行多方位评价,举办各种校内越南语口译、演讲、配音、主播比赛,把比赛中的评审成绩、翻译作品、口译短视频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促使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这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构,可以充分及时了解学生开展项目式口译实践的教学成果,“越南语口译”课程中翻译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越友好交流合作日趋活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教师应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更好地践行“口译课程+课程思政”。通过实施项目式教学,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将“讲好中国故事”内化为有机组成部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新一代的外语人才。同时,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越南语口译”课程项目式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口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越南语口译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汉语经历体标记“过”及其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否定形式与情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