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2024-01-02周波超孙国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1期
关键词:斯坦福大学工科校企

周波超,孙国强,王 超

(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0124)

引言

面对持续的市场需求变化,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已经难以满足社会以及企业的需求。因此,教育部提出了面向未来,主动谋划,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变革。《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给出了6条教育改革方式,即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1]。新工科的建设是一个体系的转变,应该全面解答:何为新工科、为什么要发展新工科、如何发展新工科、发展什么样的新工科以及怎样培养新工科人才。

为了更好地通过校企协同模式推进我国的新工科改革,本文拟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与美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出针对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意见与建议。

一、案例分析——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校企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美国拥有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育方式,而作为美国的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其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已成为经典示范。

(一)斯坦福大学的校企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斯坦福大学校园面积超过32平方千米,1959年工程学院院长Frederick Terman提出将约4平方千米以极低廉的价格,长期租给工商业界或毕业校友设立公司,再由这些企业与学校合作,提供各种研究项目和学生实习机会,使斯坦福大学成为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2]。斯坦福大学奠基并创建了著名的美国硅谷,这种校企协同发展模式成为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经典案例,实现了校企双赢。

1.开放的学术政策。斯坦福大学采用课堂教学、企业实习、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协同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斯坦福大学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通过校企合作从工业界获取并用于实际工业项目的研究,能够有效地缓解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脱节现象。

2.良好的创业氛围。斯坦福大学为创业者提供便利的创业条件,不限制教授创办企业或在企业任职,鼓励教授和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业成功的校友又以企业的身份回报母校,形成了斯坦福大学最为独到的校园文化。

3.专业得技术转化辅助机构。斯坦福大学拥有美国史上第一个技术授权办公室,专门负责包括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等事宜。该机构详细规范了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每个环节,负责师生与企业之间的协商与谈判工作,有利于促进校企双方合作的成功实现。

(二)麻省理工学院的校企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麻省理工学院(MIT)始终提倡学院适应社会发展,鼓励在校师生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并且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效提高了科研为产业服务的能力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MIT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新基地,校友们共创建了3万余家公司,共计提供了450万个工作岗位,每年总计收入两万多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十大经济体[3]。

1.市场需求指导科研方向。MIT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生的研究内容和论文方向不局限于某一学科,专业上不设界限,允许以兴趣为主。而教授需给学生提供经费支持,经费通常是来源于市场需求与企业资助。因此,创新需要紧紧结合市场需求,使研究的选题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这充分体现了MIT 教学、研发与市场的相互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导学校科研工作。同时,利用与工业项目的实际接触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从而摆脱停留于理论研究的尴尬处境。

2.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机构的设立。MIT拥有自己的全球产业联盟,该校企合作机构的联盟成员有1 700多家与MIT密切相关的初创企业与260余家联盟会员企业,是MIT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桥梁。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协同发展模式的优势,MIT专门设立了创业服务机构与校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只需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其他包括专利申请在内的转化事宜则由专业人员负责。专业机构的设立做大程度的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与成功率。

3.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MIT开放的创新教育方式还体现在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以MIT机械系为例,该系的研究范畴早已超出了传统的机械工程概念,涵盖了包括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海洋工程、微纳米材料,甚至是生物工程等学科,也培养了非传统机械工程领域的3D打印创始人Ely Sachs、商品化人造皮肤发明人Yanni Yannas等。

二、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

对比斯坦福大学与MIT,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专业机构参与指导、落实开放学术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尝试借鉴斯坦福大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创业,进而从成功的创业中得到长期回报,但在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上仍存在短板。相较于斯坦福大学,MIT一直以培养工业界领袖为己任,并且成功地培养了大量的工业界优秀人才。但是,MIT创办公司的学生远不如斯坦福大学的多,因斯坦福大学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于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非常重要。

针对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短期且固定模式的实践活动,这种较单一的育人模式已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企业迫切需要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然而,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发展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1.放不开。高校对企业的开放程度以及对师生的创业态度不够开放。具体而言,在国内高校传统意识中科研与商业并不相容,相比于参与商业活动,学校更加提倡教师全心全意开展科研工作。

2.找不准。我国部分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即没有准确定位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的角色,部分高校通常以配角的身份完成辅助性工作,这一角色定位制约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与可持续性。

3.看不透。在校企合作中大多数高校处于被动状态,很少主动为自己的研发成果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商业转化,这就导致校企合作更像是企业请了一位技术指导。这种片面的合作方式,难以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4.转不动。部分高校也有效仿国外高校设立创新创业部门,部门成员多由本校教师兼任,虽然在学科方面可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但在成果转化方面则有所欠缺,难以提供专门的服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的质效。

(二)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疑是实现将技术研发商业化并走向市场的执行者。因此,就我国的校企合作而言,企业在合作初期比高校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导致企业往往在权衡风险与收益的过程中放弃了合作。若想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提质增效,一方面,企业应该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与高校协商分担合作初期风险,如将后期可预见的收益让利于高校以换取合作前期技术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国内部分企业往往倾向于为高校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而并不主动参与技术研发环节,只在成果验收时以投资方的身份对研发成果进行验收。这样并没有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相互融合,企业应该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根据商业价值以及市场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可以派驻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企业员工与科研团队共同完成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与商业转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独立进行,研发的技术是商业转化的对象,商业转化是技术研发的目标,若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在商业转化过程中根据目标不断优化对象属性。此外,企业应该通过提供实习机会以及组织专业培训等途径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为企业储备高质量人才的同时,提高在职员工的技术水平,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校双赢、多赢、共赢。

三、意见与建议

通过分析斯坦福大学与MIT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针对我国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甄别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从国家、高校、企业三方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共同采取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措施,推动形成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局面。

(一)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政策

从国家制度层面出台更加包容、开放的优惠政策,为校企双方营造公平、互利、包容的合作氛围,提升校企间合作的积极性。

1.针对企业。建议由国家或各地方财政部门牵头,联合多部门制定企业参与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财政补助政策,如税收减免、定向拨款(用于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等,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针对高校。建议由国家或各地方发改部门牵头,联合多部门制定高等院校“引企入校”过程中额外用地实施办法,鼓励高等院校、企业以场地租赁、合作经营等形式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允许高校参与经营并将所得利润用于校企合作中的成本开支、合理薪酬等。建议各级政府人社部门给予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工作人员专项编制,提供相关专职岗位事业编制及晋升渠道,重点向高新技术研发相关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倾斜,为优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编制及职位晋升保障。

(二)建议高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共建产业实习基地、匹配学生求职需求,精准对接,广搭平台促就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将合作向深入合作推进。

1.创新管理模式。根据实际教学科研情况,鼓励教师及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同时允许企业适当参与科研教学活动,实施“双主体”管理模式,为企业增设校内兼职岗位,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2.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优化高校教师业绩考评标准,可以将技术成果商业转化纳入职称晋升评判标准,与教学任务、发表文章等传统量化标准并重,指标体系可涵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社会、特色创新等部分,并作为职称评定条件选项。

3.完善组织建设。设立服务于校企合作的独立于教学科研的技术成果商业转化部门,加强专业人员的引进,为校企双方提供利益分配、风险评估、法律咨询以及谈判等服务,专人专岗,避免校内非专业的教职工兼任,促进校企合作流程化、模版化、规范化。

(三)建议企业深入参与建设校企合作共同体

1.深度参与科研全过程。企业普遍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价值倾向,容易导致高校所研究解决的难题并不是企业痛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在为高校提供技术研发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应全程参与科研,实时向高校提供产业最新需求,及时纠偏、过程共管才能实现真正的成果共享。

2.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对比高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十分明显,将高校的优质科研力量与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整合,允许高校科研人员技术入股,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满足企业发展科研需求的同时,与高校协同培养人才以储备企业技术人才。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传统工科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现今社会的需求。因此,产生了新工科的概念。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工程教育领域各类高校、专家和学者已凝聚广泛共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文化正在加速形成。新工科建设的重点是其实现路径,而校企合作就是重中之重。高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而面对组成复杂、需求众多的市场,传统的以课堂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培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是将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校企合作若能在国内高校形成良性循环,将为新工科的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斯坦福大学工科校企
斯坦福大学 超神的凡人之躯
看电影,选大学 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真的不愁找不到工作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斯坦福大学研发出安全性更高的锂离子电池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