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高校大湾区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2024-01-02梁淑瑜李苑滢黄雪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1期
关键词:大湾同学文化

梁淑瑜,李苑滢,黄雪芬

(1.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引言

由于不同地区在社会制度、价值取向、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微妙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除了会体验到教育体系的不同之外,还可能会遇到文化冲击与身份错位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这些学生能否融入高校的教育体系?又在哪些方面遭遇了困难?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能在更深层次影响着学生在社会融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建构了一套包含生活习惯、教育体验、群际接触三个维度共15项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以期评估大湾区学生在高校求学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现状,并基于此尝试提出相应建议。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化适应研究溯源

对于文化适应问题的关注最早可见于关于国外本土语言变化的报告中,学者将其定义为“来自外来文化者模仿新文化中的行为所导致的心理变化”,主要关注原有居民和少数族裔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文化的个体心理调适过程。随着世界范围内移民潮与留学潮的出现,这一概念开始用于研究移民、留学生等群体和个体的文化适应情况[1]。从个体研究层面看,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两类:一是长期远离母文化、停留在另一种文化形态中的个体,如移民;二是短期远离母文化、停留在另一种文化形态中的个体,如外交人员、留学生、旅行者、企业驻外人员等。由于多民族国家文化形态多元,各地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各有不同。因此,当个体从熟悉的母文化进入另一种陌生文化时,很可能也会经历文化适应的过程。

(二)跨文化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

我国关于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外中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等跨文化学生群体的文化适应问题。相关研究主要关注这一群体在跨文化情境下的文化冲击及其影响因素。朱国辉[2]检验了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适应等维度在跨文化学生群体在文化适应上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吕催芳[3]则关注语言、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适应困难。罗平等[4]人在研究学生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时也指出,处在不同的文化适应阶段,幸福感水平不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也会受到影响。

(三)对大湾区学生文化适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当前对大湾区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较少,且多是对某一群体进行单独研究。有研究发现,被研究者心理适应状况整体良好,但在文化、人际及行为上的一般适应状况不理想,且客观、主观生活压力越大,其生活适应越差。曹长清[5]从大学生区域流动视野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学习环境、考查考试等有诸多不同,这造成了学生的适应问题;但在生活方面,他们基本上是适应的;在人际交往方面,与教师及同学也有不少交往,也乐于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另外,张宇明、戴钢书[6]对162 名一年级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在入学初、学期末和学年末,其心理适应、社会适应和学术适应都稳定且较好。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相关研究常常局限在一所高校,研究的代表性往往不足。

(四)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的建构

现有研究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大湾区学生在高校的求学过程提供了启发。具体而言,大湾区学生在跨文化情境下不仅需要适应差异化的教育体系,还要面对特定的社会规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相应的社交活动中[7]。这就构成了本文的理论框架:考察文化适应现状,至少应包括生活习惯、教育体验、群际接触三个维度15项指标的内容。

其中,生活习惯考察学生就读时对生活习俗、人际交往、社会服务及规范的适应情况,包括“我能理解当地的口音/语言”等,各题以李克特五度1—5计分,题目分数加总后取值范围为(18,90)。教育体验从学习行为、所获得的学业成就等方面考察大湾区学生对在高校就读经历的满意程度,包括“学校国际化水平令人满意”等,各题以李克特五度1—5计分,题目分数加总后取值范围为(68,340)。群际接触考察大湾区学生的社会交往情况和接触效果,具体包括“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使我不知道怎样和同学交往”等,各题以李克特五度1—5计分,题目分数加总后的取值范围为(20,100)。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广东省高校大湾区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共回收问卷30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1.39%。有效样本中男生120人,女生156人。学历层级集中于本科,占80.80%。网络问卷开放填写的时间为2022年3月9日至2022年5月24日。由于难以在所有高校进行概率抽样,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委托广东省部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协助发放和回收问卷,同时请求符合条件的学生完成调查后将问卷转发给同学和朋友。从回收数据的基本信息来看,本文所获样本在主要的人口学变量上基本平衡。经检验,生活习惯、教育体验、群际接触三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868、0.959、0.791,均具有较高的信度。

三、研究发现

(一)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维度从生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适应、服务模式适应和社会规范适应四项指标考察大湾区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习惯适应问题。

生活环境适应方面平均得分3.81,即多数大湾区学生在满足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方面没有遇到太大困难,能熟练使用各种App。大部分学生认为远离家人的生活不是很轻松,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精神层面相较于物质层面的满足较差,这从其人际交往适应方面的情况可略窥一二。服务模式适应方面平均得分3.90,接近“比较同意”水平,说明大湾区学生对当地的各种服务比较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能购买到想要的商品或服务,但是医疗条件比较一般。社会规范适应方面平均得分4.32,处于“比较同意”水平,说明学生在遵守社会规范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少。接近一半的学生感觉跟当地人接触更自在,说明他们的人际交往适应情况较好。

通过四项指标的测量可得,大湾区学生能较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对生活便利性方面较认可,人际关系较好。一方面,因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已达较高水平,能为大湾区学生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交往日渐频繁,不同地区的人民更能理解彼此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并相互影响。

(二)教育体验

教育体验从学习过程、在校满意度和自我报告教育收获三项指标考察大湾区学生对在高校就读的满意度,以判断其学习适应状况。总体上,被调查者对高校就读经历的满意度较高,说明学习适应情况较好,三项指标平均得分相差较小。自我报告教育收获平均得分4.07,在三项指标中最高,说明大湾区学生对自己就读于高校以来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收获的自我评价较高,成就感强。

数据表明,除了使大湾区学生收获知识与技能,广东高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深化了大湾区学生对不同群体文化和价值的理解,铸牢了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群际接触

群际接触从大湾区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接触对象、接触频率、接触方式、接触内容等八方面进行测量。

进入高校后,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同学是自己最常接触的对象,与他们交往的频次也远高于其他人。接触方式得分为各指标中最低,仅3.16,说明大湾区学生对待不同学生的方式有所差别。与同学的交往集中于聊天、吃饭、共同学习和社团活动,讨论时事、恋爱交友、旅游观光等活动相对较少。接触质量平均得分3.90,即与同学的接触质量较高。群际合作平均得分3.67,处于“一般”水平,说明与同学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群体间接触平均得分4.52,即跟其他同学接触时并不会因身份不同而被视为外人。在社交距离上,本研究从“一般朋友”“亲密朋友”“男/女朋友”“结婚”四个方面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广东高校大湾区学生接纳同学的意愿度较高,并且希望与同学有更亲密和亲近的关系。

综上,大湾区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总体表现为友好与融洽,并希冀未来能有更紧密的关系,但就目前而言,二者关系并不深入。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大湾区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适应问题。(1)无法轻松适应远离家人的生活。在生活环境、服务模式、社会规范等方面,大湾区学生都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水平,但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远离家人的生活并不轻松,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情况也较差。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尚未很好地融入同学圈子,因此在需要心理支持的时候难以获得满足,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独无助。(2)对学校服务管理水平、国际化水平满意度低。大湾区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满意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高校在学生服务管理方面采取的模式普遍是统一管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等相关职能人员缺乏对该群体的了解和关注,导致其在学习适应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指导和解决。大湾区学生对高校国际化水平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在多元化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对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有较高的期待,在心理上产生一定落差,导致满意度较低。(3)与师生的接触交流友好但不深入。大湾区学生与教师、同学的接触面相对较窄,与教师的接触大多在课堂,课外日常交流少;与同学的接触则停留在聊天、吃饭、共同学习和社会活动,共识性不足的时事讨论相对较少。接触方式上,大湾区学生会适当保持距离。这种交往偏好和不对等的交往方式使不同学生群体势必难以达成“心灵契合”。

2.大湾区学生文化适应的群体间差异。(1)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适应水平低。在高校学习中,语言文字水平对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均有重要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湾区学生中的部分群体受原生环境语言使用的影响,对普通话及简体字的掌握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学习过程方面的状态水平相对较低。(2)部分学生对教育教学水平满意度低。根据调查数据,部分大湾区学生对高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课程品质满意度较低,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大多体验过较先进的教育模式,在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发展。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课程品质有更高的期待和需求;另一方面,面对高校普遍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的课堂,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其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满意度相对较低。

(二)对策

1.个体层面。(1)彼此尊重理解,于存异中求同。在求学过程中,大湾区学生与同学的接触停留在聊天、吃饭、学习等“浅层”活动中,对于共识性不足的时事讨论则相对较少。对此,应以求同存异的眼光正视、尊重与理解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之处。不同学生群体间应采取平等、坦诚的态度对待彼此,增进对彼此的了解。(2)主动沟通交往,寻求心灵契合。调查反映,大湾区学生在与同学交流时存在主动性缺乏和活动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适当的人际交流与接触,是化解刻板印象的关键,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余,不同学生群体间可以从诸如音乐、书籍等共同兴趣爱好入手展开交流,由浅入深,促使关系不断深入。初入高校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在生活、学习上碰到难题,在遇到困难时可积极向同学倾诉、寻求帮助。

2.学校层面。(1)丰富文化活动,强意识促交流。文化交流活动是增强大湾区学生文化适应及促进学生间交流的重要途径,能起到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学校可围绕爱国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演讲、经典诵读、游学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其中;或以介绍家乡为主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2)提高服务水平,做到细致关怀。高校要想促进学生的文化适应,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与指导。与大湾区学生有直接接触机会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应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增进了解,减少误会,提高沟通效率。其次,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服务,鼓励他们选修心理健康类课程,不断积累心理健康知识,教会他们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只有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才能为其提供切实的帮助。(3)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有相当一部分大湾区学生对所在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存在不满意,对此,高校应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意识,并将其化为行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师资队伍和学术氛围的国际化,可以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邀请国际上知名学者到学校讲学,给学生提供访问国外名校的机会,营造浓厚的超越国界的学术氛围。三是课程的国际化,可以采用优秀的全英文教材,在课程内容上实现与国际一流高校的接轨;在课程设置上,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加具有国际化内容的精品课程。

猜你喜欢

大湾同学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