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社交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

2024-01-02周建峰高欢欢杨兰香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1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人际媒介

周建峰,高欢欢,杨兰香

(金陵科技学院 后勤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1169)

交流与沟通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英国学者汤姆·斯丹迪奇曾指出从罗马时期的莎草纸信件到今日的互联网,社交媒介呈现形态一直是人类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石[1]。社交媒介由最早的打电话、发短信,发展到可以实时发消息、拨打视频电话等更具沉浸式的沟通方式,新型社交媒介已然成为今日社会的“在世存有”[2-3]。中国社交媒体消费的规模和成熟度排名世界第一,80%的社交媒体用户在线消费[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5]。媒介化时代,以手机终端为基础的社交媒介愈发突显其重要影响力,积极影响指数从2017年的79.8上升到了80.6[6]。微博、微信、QQ、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介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沟通方式及思维习惯[7]。

一、调研问卷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新型社交媒体正在以多维度响应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在中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8]。而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是当前新型社交媒介的核心用户之一。调研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介的使用情况,以及新型社交媒介多维度响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口学信息,包括受访者的性别、专业、年级等;二是大学生社交媒介使用情况,主要包括社交媒介的使用时间和频率、使用途径、使用工具以及使用目的等;三是社交媒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亲密度、人际信任以及情感满足。

二、样本与数据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南京市属地高校,面向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1 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0 335份,问卷有效率93.95%。被试来自公办和民办两类高校,涵盖艺术类、师范类、专科类、综合型大学的本科和专科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样本基本信息如下:男生4 398人,女生5 937人;文科学生3 201 人,理科学生4 335 人,艺术类学生2 799;大一学生3 857人,大二学生2 355人,大三学生2 580人,大四学生1 543人。

(二)样本数据情况

统计显示,77.44%的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使用社交媒介,仅有2.6%的大学生一周内几乎不使用社交媒介;大学生平均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为3.9小时/天,35.4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时间超过5小时;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介分别为微信、QQ、抖音、微博,在社交媒介使用目的统计中,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介目的非常广泛,其中“加强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的目的排在首位。

(三)社交媒介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后发现,社交媒介的使用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亲密度、人际信任、情感满足四个维度均产生重要影响。

1.人际沟通能力维度。在本次调查中,70.43%的大学生认为,相较于现实生活,他们在社交媒介上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更强,表达更加积极主动,只有7.14%的大学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42.82%的大学生认为,在社交媒介上,他们更能主动地发起话题与他人交流,其中19.27%的大学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在社交媒介与人交流时,即使碰上与自己无关的话题,有53.3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主动地进行询问或适时地参与话题谈论,17.0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与自己无关的信息不会回应。总体上看,大学生在社交媒介上与人交流时主动性更强,更容易与他人进行沟通。同时,有31.30%的大学生不认为自己在网上交流很活跃,现实交流很拘谨。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介时沟通交流变得更积极主动,使其人际沟通能力有所提升,这对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积极作用。

2.亲密维度影响。56.64%的大学生认为,相较于现实生活在社交媒介上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只有14.68%的大学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39.01%的大学生愿意在社交媒介上暴露他们自己的真实想法,展现更真实的自己,49.03%的大学生认为在社交网络中更容易找到自己愿意交流的群体。46.38%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介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这表明社交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辅助工具,他们愿意利用社交媒介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且认为这有助于拉近与他人的距离。40.96%的大学生认为经常使用社交媒介并没有让其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

3.人际信任维度影响。社交媒介上的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介的时候也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困扰,而虚假信息的传播,不利于人际信任的建立。调查显示,42.98%的大学生表示在社交媒介更愿意与认识的人交流,这可能是因为对认识的人了解程度更高,相比陌生人而言更少出现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介交往中,38.3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社交媒介展示自己真实的形象;但同时也有48.75%的学生表示,因为在乎自身形象,会注意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群体在通过新型互联网社交媒介与人交流时,会考虑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38.37%的大学生愿意在社交媒介上展现真实的自己,还有23.26%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此外,41.24%的大学生比较排斥社交媒介中的虚假信息,有30.50%的大学生认为在社交媒介上对他人产生的不信任感,也会使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产生不信任感,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还是会有所保留,笔者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他们通常会根据社交媒介的对象不同而选择展示暴露自己的程度。

4.情感满足维度。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阶段,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渴望和需求,同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调查发现,42.09%的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介时,更愿意与异性进行交流;51.03%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介上发布信息时,会在意他人的关注,只有17.83%的大学生表示不在意别人的关注。这表明,社交媒介有利于满足大学生与异性交流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寻求他人关注的重要媒介。36.10%的大学生认为,与现实交流相比,社交媒介更能够满足其情感需求。同时,大学生在利用社交媒介表达自我情绪和满足自我情感需要时,表情包是不可或缺的重磅辅助工具。

三、多维度社交的积极意义

研究表明,大学生虽然对于新型社交媒体的响应相应增加,但是冲突性却在降低,即使用社交媒介,并没有与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冲突,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9]。

(一)熟人圈的建立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渠道

人际传播研究专家齐·瓦尔特[10]提出的网络人际交往“超人际传播模式”在网络媒介人际交往中同样适用,即双方都有充足的时间来编写最合意的讯息,又不会破坏会话的进程,所以印象形成不会受阻。以微信为例,熟人圈的建立使家庭、朋友、师长、同事等关系得到强化,并能满足不同沟通情境的要求。基于相同学习经历的同学群和基于兴趣爱好的“俱乐部微信群”更容易构建志趣相投的沟通情境,更多地了解彼此的生活状况和兴趣爱好,通过圈子内沟通交流,使亲密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熟人间的强关系变得更强。

(二)虚拟社交依赖症正逐渐被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人际交往方式“治愈”

信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希望网络平台和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都是真实可信的,这两类空间都被同等重视。新媒体社交平台与现实生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只是形式或媒介的不同,没有虚实之分。此前学界的相关研究流露出对社交媒介的“虚拟社交依赖症”和“社交恐惧”的担心,认为过多使用社交媒介会对人际交往造成负面的影响。如张琰等[11]人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介的使用削弱了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加了大学生的孤独感。唐雪松[12]的研究也表明网络的使用会造成人际情况的疏远。但本次调查发现,依赖网络的社交媒介交流导致现实中人际沟通能力变差、不愿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

(三)新社交媒介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感表达

社交媒介上的全新的更多维度的表达方式、交流信息的即时性与留存性使得交流更具时空穿透性和互动性。新媒体进一步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沟通的生动性,使得沟通效果更强和交流体验更优。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身的想法,而社交媒介为这些人提供了表达自己的平台,从而突破线下面对面人际交流的障碍。在获得他人的积极回应及反馈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构建[13]。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合理安排社交媒介使用时间,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应正确使用社交媒介,合理地安排使用时间,以现实交往为目标,在学习之余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二)构建线上线下“朋友圈”,增强人际交往的虚拟与现实的交融性

在新媒体中,通过社交圈的互动,人们的存在感、认同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释放。而这种互动的“虚拟面纱”一直存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中的自我是有区别和不同,加之线上的网络语言和符号存在着不真实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线上和线下构建“朋友圈”,增强人际交往的虚拟与现实的交融性。

(三)明辨网络人际信任风险,加强自我保护

学校可以从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入手,帮助学生辨别社交媒介中信息的真伪,在社交媒介中如何合理地表达等方面加强引导与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回归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实现线上交往与线下交往的有机结合,将人际交往的技能、礼仪等内容纳入教育的范畴,注重对大学生健康交往观的培育[14]。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人际媒介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搞好人际『弱』关系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影响临床护生沟通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
云南医学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及需求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