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会计专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考
2024-01-02宋春霞
宋春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新文科建设新内涵引领会计专业创新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推动教育发展紧跟时代要求,培养符合新经济、新社会形态需要的人才。2020 年《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引起了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文科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延伸性,既包括人文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会计学是管理学科的重要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与技术进步的双重背景下,如何顺利转型与快速发展,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新文科之新内涵
进行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经济快速崛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背景下的教育领域重大战略部署。新文科建设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1],其总体目标在于重构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综合实力强、有创新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之“新”至少应体现以下时代特征:
第一,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迅猛发展,要求文科教育多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后工业文明时代。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的成熟运用,对社会发展和人文社会学科均产生重要影响。新文科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与人工智能、大数据、VR 技术等新兴技术结合,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经济形态下的社会科学问题[2]。
第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新文科直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无论在制度、文化、历史方面,还是在人口、环境、经济、民生等方面,我国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也有许多经济难题难以用西方理论解释。新文科建设应该植根于中国大地,结合中国的实践,开辟源自中国经验的经济理论,客观揭示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
第三,网络媒体与文化传播方式的巨变,要求新文科建设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线,发挥其涤瑕荡垢、守正创新的法宝作用。网络快速发展推动直播、自媒体等新兴产业出现,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新产业形态的物质诱惑与文化冲击,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日益复杂。新文科建设应密切关注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在新文科建设中,对多元化文化元素与思想意识,既要学其所长又要去粗取精,既要创新更要守正。
第四,中国国际地位的崛起,要求新文科发挥“聪明力量”,提升国际影响力。“聪明力量(smart power)”是指一个国家 “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 的能力[3]。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制度性崛起,中国的发展依赖制度性成长,这都需要社会科学的智慧。如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聪明力量”,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新文科建设要立足国情,不仅要宣传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更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
(二)新文科之新要求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其信息编报的反映职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发现机会、识别风险、整合资源的作用,其利用信息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职能,又发挥着深化分工、提高效率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专业教育在输送会计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会计专业教育也要顺应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加快创新与转型。
第一,新文科建设要求会计人才培养注重文理深度融合。会计专业教育应关注经济、社会、科技等新变化。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拥有海量数字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并挖掘其中的价值,需要智能分析工具的支持。因此,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文理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技术和IT 技术),以适应新的人才需求。
第二,新文科建设要求会计专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科教育不应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应提升他们解决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育跳出传授会计准则、业务事项处理等专业知识的固有模式,引导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善于收集企业数据,积极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了解并能解决会计工作中的一些财务问题。
第三,新文科建设要求会计人才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科承担着培根铸魂的育人任务,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专业教育应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结合专业特点,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也应致力于培养拥有坚定政治立场与良好职业素养的会计人才,教育学生不仅要为企业做好账、管好财,还要不做假账、依法纳税,更要准确理解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第四,新文科建设要求会计人才培养注重创新意识。新文科建设重在解决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问题,要求会计专业教育结合中国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战略意识的创新型人才,针对新型企业特殊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复杂金融环境下的创新金融、技术资源估值等新业务与新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同时,对会计准则修订积极献计献策,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发出中国学派的声音。
总之,新文科建设肩负着新的历史责任,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培养未来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5]。新文科建设要求会计专业建设紧抓新时代经济、技术与社会环境的新特征,敏于发现并牢牢把握人才需求主要矛盾,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与创新能力的信息化、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的新环境推动会计专业教育数智化转型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变革和消费理念的提升,经济形态与企业活动已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会计教学与实践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与转型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信息新技术。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进入到“大智移云”时代,各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会计带来了深刻影响[6]。在2021 年度揭晓的与会计高度关联的信息技术中,财务云、电子发票、会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电子会计档案、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新一代ERP、移动支付、数据中台、数据挖掘等位居前列[7]。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也赋予会计专业新的使命,数据资源、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具备大数据收集、分析、价值挖掘和利用等能力成为会计人才培养新的目标。
第二,企业新业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以网络经济、虚拟经济和知识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下,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呈现共享性、智能性与数字化特征。企业的生产要素有别于传统形态,人力资本、数据资产等无形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企业组织、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都将呈现更多形式,融资合约中关于收益与风险的约定,也更重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如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8]。同时,会计主体的界定也有多种可能,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也存在多种选择。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会计专业教育也必须直面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职业新定位。在数字经济时代,会计职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如果将财务人员的基本职能划分为基础核算和管理会计两大类,基础核算会计职能未来将会逐渐被财务机器人所取代,而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将会长期供不应求[9]。会计从业人员应正视现实,顺应趋势,勇于求变,主动地从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转向使用者,从只会低头算账的“数豆者”转型为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决策、具有全局思维的价值创造者。职业定位转变推动会计专业教育加快变革,高校会计专业应以培养会处理、懂分析、助决策的高级管理与决策型财务人才为目标。
第四,教学新路径。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慕课平台,B 站等娱乐网站也成为大学生学习与娱乐的重要资源,各类在线课堂APP 成了学生备考的重要阵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传统会计课堂改造升级,重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路径,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视频、案例、虚拟仿真实验等更灵活的形式传授专业知识。
三、会计专业教育数智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亟须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与新技术、新产业相融合[10],因此会计专业的数智化转型是一个必然选择。数智化会计,即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融入会计专业课程,用新培养理念、数智化课程模式、信息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跨学科教育,将大数据思维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会计服务从人工到智能的提升。近年来,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在智能化转型方面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不少教学单位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与困惑。
(一)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专业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目标不明确就无法推动会计教学的改革。有些高校急切地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向智能化会计转型,但转型方向却在“利用智能技术的会计”还是“应用于会计的智能技术”之间徘徊不定。甚至有些高校过于强调人工智能对传统会计专业服务的替代,对会计职业的未来充满担忧,进而在专业创新实践中过于激进,大量引入“计算机技术”“编程语言”类课程。这对会计专业的课程、教材与教师的数智化转型带来一定困难。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的智能会计课程体系还在摸索与逐步完善阶段,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方面,“基础会计”“中级财务”“成本会计”等财务核算类课程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战略决策”等课程仍需要加强,智能技术、智能决策类课程由于师资限制,大多数学校将其设置在选修课中,有些课程并未真正开设,已开设数智化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内容结构还有待提升。
(三)师资数智化建设进程缓慢
师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缺乏与数智技术相关的知识积累或教育背景,短期内不具备快速转型能力。一方面,现有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教师擅长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尤其年龄较大的教师习惯于待在舒适区,不愿意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新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虽然具备博士学位,但学科背景单一,重科研轻教学,缺少实践经验,很难将会计专业理论与数智技术融合于教学中。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机制,对专业创新与智能化转型的作用不明显。
(四)教材建设无法满足需要
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但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欠缺,导致智能会计教材建设跟不上学科发展需求。一些新开设的智能会计类课程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学依赖于网上下载的软件操作手册或使用合作企业的内部教程,如 “智能会计实务”“智能财务决策”等课程,市场上已有的教材鱼龙混杂,内容体系差别很大,教材质量达不到教学使用要求。其实,这也给专业教材建设留下极大的机会与空间。但是,大多数教师在申报规划教材项目时,仍偏向于传统课程而不愿轻易涉足数智化会计这一新领域。
(五)教学手段黏滞于传统方式
教学手段是提升知识传递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教学手段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高校围墙内的课堂教学仍然采用PPT 多媒体展示、“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普通教学形式。有些学校为了提升学生听课效率,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教室,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获取教学资源的方便途径。现代大学生成长于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也习惯于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采取更多元化的形式进行专业学习。在这一背景下,专业教育应采用“线上线下+智慧课堂”的创新型教学方式,使教学手段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六)实验教学与产教融合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方面,实验内容对数字智能技术体现不够,有些学校对创新创业、价值创造、税务实操等职业技能赛事参与力度不够。产教融合方面,大多数财经院校还处于初级阶段,仅增加聘用校外兼职导师的数量,而未能真正给企业专家、实务专家提供充分的教学机会,高校师生也很难充分利用产业或企业的数据资源与技术资源,企业的项目不能有效与学校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很难应用到企业。
四、会计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理念的守正与创新
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会计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数智会计人才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会计”还是“数智技术”?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兼顾创新与守正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专业建设应加快创新。新文科建设要求会计专业建设关注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培养满足新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会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之中。另一方面,会计专业建设更应固守会计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夯实学生的财务会计与审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框架,使他们深入理解会计职能与信息系统原理。只有这样,会计专业转型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面对新经济与新技术形态,过于夸大智能技术的影响而对专业发展陷于悲观或受新技术冲击而过于激进地实施专业创新,都是不可取的。“AI”“区块链”“财务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帮助财会人员从审核凭证和其他文件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缓解了劳动压力,但毫无疑问也加剧了从业者的忧虑,担心未来会被财务机器人所取代。这种忧虑传递到专业教育领域,可能表现为对传统会计教育的否定与不自信的态度,以及快速、大量地引入计算机编程、数智技术、智能财务等课程的激进行为。部分教育改革者认为学生只有学习并掌握智能技术,才能适应未来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否则迟早会被财务机器人所取代。其实,这种认识失之偏颇。
未来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数智分析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管理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首先,财务机器人不具备管理决策能力。目前我们常说的财务机器人只是一些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应用程序,仅具备业务流程自动化的功能,只能完成自动辨识凭证、生成分录和编制报告等工作,并不具备相机决策的智能[11],无法胜任诸如战略规划、成本管控、内部报告设计和管控机制设计等高端业务。其次,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会计准则允许企业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经济业务与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会计人员可以结合企业具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特点,综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进行裁决与断定。这种判断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很难由机器人所取代。再者,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治理活动,并不能由机器人取代。会计信息作为投资决策、业绩考核等管理活动的依据,也是诸多合约(如薪酬合约)的订约基础,其真实性、可靠性一直是相关部门监管与治理的重点。智能技术虽然能够减少业务处理中的错误,但却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比如“区块链技术使得对现行市价信息的搜集以及估值模型的测算变得较为容易”,但“容易”未必就能够达到“真实”的境界[12]。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需要会计专业人士在准则制定、方法选择、信息质量治理等方面的持续努力,而这些都需要理论思辨与复杂决策,是智能技术无法取代的。
因此,会计的数智化转型目标应该是“利用智能技术的会计”,而不应是“应用于会计的智能技术”。关于AI 程序、财务机器人等新技术,会计专业讨论的是如何应用这些技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与效率,如何向负责程序设计的技术人员准确描述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决策系统的管理需求。而类似 “如何提升财务机器人的认知智能和创造能力”这样的问题,可以交给计算机专业人士去解决。会计应该做的是,提供财务机器人智能认知和智能创造的“会计逻辑”。比如,如何更真实、更客观地提供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信息,如何基于信息构建更合理的价值创造模型、投资决策模型。面对这些问题,未来社会的会计人才需要加强会计专业理论的学习,加深对会计职能的理解,这些是进行专业创新的根基。
守正才能更好地创新,这也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既要固本正源,又要精于求变)。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反映”与“控制(监督)”。其中,“反映”的过程就是把大量业务数据转换为财务信息的过程[13]。这一职能目前受AI 技术影响较大,机器人对人工的取代多发生在这一领域。因此,与会计“控制”职能有关的能力,则更可能成为会计专业人才未来应对智能技术冲击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会计专业教育应坚守会计根本,深挖会计“控制”职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顺应会计人才需求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趋势,提升会计人才培养的高阶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管理技能与决策能力,加大管理决策类课程权重,构筑学生“会计核心+管理思维+信息工具”的新专业知识体系。
五、会计专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路与实施方案
单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并不能涵盖数智化转型的全部内涵,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还应当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夯实专业基础;促进会计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建设,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重视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提升会计人才的高阶性。以上专业建设思路应明确体现在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中,并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与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数智化转型方案真正落地实施。
(一)制订新培养方案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加快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频次,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向“知识+能力+素质”复合化方面转变,以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会计专业知识+数据技术方法+管理决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新培养方案应体现新文科建设对专业人才跨界知识、思想政治水平、实践能力的要求,强调素质目标与能力目标。因此,应在素质目标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与实验课程的学分比例。
(二)撰写新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修订应体现教学目标与课程章节知识点的密切关联,以及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在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分值占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与考核形式。比如,可以考虑将与课程相关的线上学习情况、小组合作贡献度、创新创业与竞赛项目的成绩等融入平时成绩。这也体现了新文科建设对鼓励创新、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重视。
(三)设置新课程体系
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培养对象的知识架构、培养质量及未来职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数智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定,应充分考虑会计实践新环境下的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与培养目标等方面,逐步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比例,增加跨学科课程开设数量,鼓励学生辅修计算机、数学等交叉课程,增设与国际会计准则及跨国理财有关的课程,增设与战略管理及创业管理有关的课程,增设Python、RPA 财务机器人等程序设计课程,增设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智能会计、智能财务决策等数智技术应用类课程。
(四)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学项目的立项申报与研究工作,鼓励会计专业教师积极申报规划教材、思政教学团队与案例库建设等项目。专业教师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厘清新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建设思路,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与传播,加快会计专业的创新与转型。
(五)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新课堂
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为会计专业实现“线上+线下”“理论+操作”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支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专业教师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结构,并设计相应的授课方式。理论知识内容不需要教师在线下重复讲解,可以制作成在线课程由学生线上自行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与能力。线下教学可采用实习实验、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等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线上线下联动课堂的打造,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持续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优化,包括新形态立体教材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专注于课程内容的再设计,形成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优化师生评价机制
教师是新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者、新技术手段的使用者,学生是教学服务的接受者,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手段与创新教学方式的受益者。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促进专业创新的保障,更是提升教育质量与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首先,学校应优化教师业绩评价方案,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新入职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符合专业转型需要,他们是数智化转型的主力军,但是“非升即走”的人才引进机制所带来的科研压力,又挤占了他们对教学的投入。因此,应加大教学业绩在教师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充分体现在线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企业实践等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其次,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考核是教学闭环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考核要素决定学生的学习投入与能力提升维度。在评价因子构成上,应重视过程性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占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加大课程设计、项目调研、案例分析、实习实验等成绩的权重,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与技术的应用能力。
六、结语
通过深入分析高校新文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及新经济形态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征,探究会计专业数智化转型的方向与思路。新文科建设要求会计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要求会计专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同时,新文科基于传承的建设思路,也要求会计专业的转型坚守“专业内核”,做到守正创新。本研究仅从教学活动实施的微观视角探索数智化会计的培养路径,缺乏教学管理层面的宏观视角。当然,会计专业的数智化转型需要更多配套机制发挥综合作用。比如,提升新教师的薪酬待遇以吸引更多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大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配套机制的综合运用,等等,都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