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源流考释、历史演进与发展方向

2024-01-02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廖鹏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廖鹏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当前,国际局势云谲波诡,世界形势变化莫测,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深刻变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应该如何回应国家发展的时代课题,在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多重压势下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这对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而言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2]。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应,在综合统筹已有现代化范式及进行积极扬弃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国的发展实情,我国走出了一条共性与个性相适、历史与现实相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有别于已有现代化的新形态和新范式,其内在要旨和精神要义不仅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探索亦具有巨大参考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源流考释

回顾历史进程,汲取历史滋养,中华民族在风雨交错、命运起落的时代颠簸中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俄国现代化建设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提供了理论源流、实践经验和价值基底。

(一)扎根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因其社会制度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因缘,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遵循“物”的逻辑,倡导资本至上,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占有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使社会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愈发处于两极割裂的对抗状态,呈现出一种虚假的、形而上学式的现代化。马克思立足于科学的唯物史观,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学说,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双重理论批判,强调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的重要性,清晰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不过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契合”,不具有通向最终愿景的内在支撑。但马克思认为工业化的大生产也具有积极意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不吝赞美已有生产力带来的巨大效能——“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36。在综合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后,马克思指出,只有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构成“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既成事实时,才是现代化发展的最终解答[3]53。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资本主义在特定历史时期充分展示了其所具有的先进性,但由于其生产方式只具有阶段性的合理性,因而其通向的是一个错误的、虚假的社会愿景。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与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揭示了通向美好社会的根本动力和正确道路。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性阶段,应当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合理的、积极的扬弃[4];另一方面,马克思确证了工业化进程中人的主体作用,突出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人文关怀,这些都为后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发展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取向。

(二)源自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反思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同时也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结合俄国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国家境况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利用和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维护政权稳定,在一定的时空场域内具有合理性。也正如列宁所说:“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5]208-209因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期内的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特定的人造物”,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结果,更不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势,势必会被社会发展的实践所摧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整了俄国当时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关于工业化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列宁在晚年对俄国发展的未来构想中,明确提出了工业化对于俄国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5]364

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得知,俄国当时的社会实情使得俄国不得不实行具有特殊性的经济政策,但由于未及时处理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使得俄国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再加上俄国内部传统思想的遗留,使得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囿于既有的权威文本而未采取具有符合自身实情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客观性的措施,加剧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遵循大历史观的认识方法,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这些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不会只是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和遭遇的问题,也是值得后来者加以警醒和克服的内容。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经波折,但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采取的新范式,既有对本国国情的细致考量,也有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批判借鉴。

(三)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关乎着一个民族的命运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6]在中华民族新的时代征程上,要时刻坚持“两个结合”,以此助力中华民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7]。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探索进程中的中国实践,在适应中国实情的同时,也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其中,具有代表性之一的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承续。如《尚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8]227,《孟子》中载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387,《荀子·王制》中也有“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10]151的记载。这些反映中国古代核心政治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则集中表述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坚持人民至上”与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地传递着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民本情怀和精神要旨。此外,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下为公的天下观等优秀思想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之中也都有了更丰富的阐释,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转化和更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添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中华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外附”迷思,以“内生现代化”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创造了有别于已有现代化范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消除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卑,实现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内在省思和有机统一[11]。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从学术界的观点看,中国的现代化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呈现显著变化[12]。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经历了由器物、制度到思想的追求民族进步的探索,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些探索都不具有鲜明的中国式的意义。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式现代化才具备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才真正开启了具有民族特色而又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建设[13]。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初步创建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及走向成熟时期,由“一化”到“四化”,再到“中国式的现代化”,最终走向“中国式现代化”。

(一)“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创建时期

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已经表明,中国现代化建设早期的核心呈现和主要指向就是要达成国家的工业化,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世情、国情所决定的。毛泽东认为新中国必须进行工业化,并总结了旧中国两个屈辱历史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4]340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伊始,就是想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基础、制度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开创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成立之初的新中国还是农业大国,进行工业化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中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以促进自身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是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经历,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可以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范式参考。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5]8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现代化探索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外烁”和“依附”,并不符合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工业化,主要取决于其内因而非外因”[16]2。因而,1953 年,毛泽东在考量新中国的具体实情后,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和总方针,明确阐述了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发展目标。次年,又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7]283。1964 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基本完成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创建。虽然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探索也经历了些许曲折,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轮廓在这一时期基本显现,为后来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构建了主体框架。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开放的实施,加速了中国各领域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会见来华代表团时就表明:“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8]16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思想准备,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走自己的路”的深化阶段。1982 年,邓小平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3。众所周知,苏联因为没有处理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最终形成了一种僵化的历史结果[20]。基于对苏联及本国现代化探索的历史审思,邓小平提出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又着重强调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认为其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不变质的根本遵循。

这一时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开始了“走自己的路”的重要革新,在现代化探索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相对快速的发展。此外,就内在指向而言,相对于以往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其既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抓共管,又鼓励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效适配;既注重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又坚持“以人为本”的统筹兼顾等。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对“四个现代化”的接续发展,其内在意蕴、发展理念、指导思想等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丰富与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进程中,“中国式的现代化”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情、彰显中国价值的创新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行的伟大实践和理论革新。

(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熟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实践的产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的探索,“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6]。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注重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注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同时,在历史变迁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式现代化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扩展其领域、深化其视域、开拓其思想,始终遵循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势、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在综合汲取其他国家现代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时,也始终立足中国具体实情,进行独具特色而又符合社会所需的现代化建设。历经几十年的现代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变”与“不变”的历史脉络中不断完善、深入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新形态和新范式。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在国际秩序重塑和国际体系重构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如何妥善应对当前面临的复杂局势,正确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必然会有较之以往更多的思虑和考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对传统现代化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际,对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进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现代化模式进行超越,创造了一种相对成熟的、全新样式的现代化形态。这一现代化形态具有历史范畴和社会范畴相统一、中国特色和世界趋势相协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丰富内涵。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又超越了传统的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特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要求,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看,其历经历史考验,勇于并善于在实践中求创新、谋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获得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代发展,是中华民族得以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和平发展,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物”的逻辑,重新审视了人的社会意义和哲学价值,在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同时,又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践行范式,为构建人类命运与共的共有家园提供了内在要旨和精神要义。

(一)生产力的革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面临着来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现代化进程及不同发展模式的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多重压势。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走出、走完并且走好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只有从内部产生源源不断的力量,以此来打破先发现代化国家的重重阻碍和围困打压。

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物质领域变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早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274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指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基于社会发展历史变化的考察可知,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革新无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变动,让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因其自身的巨大效能,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政治形态和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肯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追求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期望的发展目标中,始终以生产力的革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来更好地指导自身现代化建设的转型升级、迭代发展。

此外,有学者也考察了“俄罗斯世界观”与俄国现代化的哲学适配,认为“俄罗斯世界观”基于人文关怀的立场之上来审视历史,这种世界观认为现代化会带给人们价值失落、人格奴役、文化侵蚀等附加弊病[21]。虽然,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只是物质生产力的革新,文化生产力的加持与助力同样重要,但是,仅仅基于人文关怀的立场而忽略其他因素来考量和评价现代化的影响,难免失之偏颇。从更广泛而又现实的意义上讲,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需要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来为现代化的顺利行进予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撑。

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以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谋求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广维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22]。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物质领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精神领域也积极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逻辑自洽、结构完善、观照现实的科学化、时代化、中国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因而,这个理论的核心呈现不是“以古非今”的历史保守、人文关怀和价值考量,也不是“以今非古”的历史逐流、现代装潢和政治操弄,而是要“打通古今”,基于并突破“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框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中把握历史,以强大的历史主动、广阔的历史视野及高超的历史智慧发挥出国家发展建构视域下上层建筑特别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提供持久内生动力[23]。

(二)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资本主义国家因其固有的内在矛盾,无法摆脱“物”的束缚,致使其始终服务于抽象的人。中国式现代化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并以社会中现实的人为立足点,进行了具有中国价值关怀的实践探索。

资本主义现代化中个人的发展前景由于受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关系和私有财产制度的根源性限制,亦如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一般,致使不同个体尤其是不同阶级的个体发展的未来图式呈现出社会割裂的矛盾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制度基点始终坚持个人本位。马克思早就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的悲惨境遇,认为现代化的立足点和本质特征在于社会中现实的人,只有实现了每个人的解放,才构成现代化建设终极目标的主体倚仗。然而,历史的更迭、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固有弊病,随同现代化一同到来的除却巨大的生产力外,还有更加隐蔽、更加美化、更加多样的剥削方式和不平等形式。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服务于社会中的“少数人”,其更注重社会生产过程中“物”的作用,遵循资本至上的行为准则,忽视了现实的人的基本诉求。这种资本主导下的社会个体,出现了人性由社会性向自然性的泯灭和消解状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一种不可思议却又合乎逻辑的“倒退”现象。在马克思看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4]53。因而,人作为现实性的社会存在物,不应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中呈现出逆势的倒退,或者说,不应成为被“物”的逻辑所支配的社会依附者,而应成为具有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现实存在。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下,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物”的逻辑,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强调的抽象的个人的主体价值予以最鲜明、最有力的批判。在关于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人是现代化的目的,而不是依赖于“物”的供资本随意玩弄的手段,并力图打破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复归。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物”的逻辑的超越,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顺应了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时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作为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统筹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时,自然也以人民作为现代化探索的逻辑起点、发展基点和最终落点。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了一种不同于已有现代化建设的新范式,开辟了除却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另一种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不走追逐霸权、国强必霸的道路,充分考量了自身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现实需要,以超越已有范式的发展之道谋求世界和平与自身发展的相待而成。

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先发现代化国家因其国家利益与资本逐利的内在缘因,往往会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特别是社会制度相异的后发现代化国家采取围堵、包围、排挤、打压态势,以维护其在整个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和话语权力。这种“中心-边缘”的二元结构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在国际范围内的布局,以牺牲多国之利来促使本国获利,进而转移其内在矛盾、缓解其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然而,现代化本身并不具备消极意义,不同国家终将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先发现代化国家在阻拦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同时,其必然也会受到后发现代化国家施以其本身的反作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使先发现代化国家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受到影响。显然,这种做法并不是当今世界各国寻求发展的最优解。

中国式现代化“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1]。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依然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秉持致力于为人类求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发展期望,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25]444。在与世界各国深化和谐共处、平等互助的外交进程中,在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和平与发展的形势中携手共进、互惠互利,共同交流互鉴、共同繁荣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串联式”发展,其以“并联式”的整体统筹兼顾效率与质量,在追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协同发展中,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有计划地、符合逻辑与历史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探索中行稳致远。当前,中国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道,在国际秩序重塑与国际体系重构的历史演变中占据着愈加重要的话语地位。现实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现代化发展新样式,带动了区域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深受世界各国的赞扬与认同,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6]。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其最终必然是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通往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共产主义社会毕竟是一个长远且美好的目标,对于比较现实的、充满希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未来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形成。当前,世界历史与世界形势加速演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世界各国早已在各种关系的交织中融为一体,在全球命运的风云变化中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互形塑。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由于其资本逐利的本性,无法实现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和睦共处,必然会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之中,进而造成多个国家之间的相互损耗和政治冲突。另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以“民主、平等、自由”为核心的“普世价值”是其为争夺国家权力而衍生的政治产物,其实质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霸权思想的意识形态武器,根本目的是宣扬资本主义世界观,以便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整个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中的霸权特权和话语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在跳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跳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跨越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互惠互利为原则,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采取如“一带一路”等措施极力带动相关国家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契合了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需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思想要旨和精神支撑[27]。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在国家发展及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8]5。并且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25]525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构建一条维护世界和平与实现自身发展双赢局面和良性互动的和平发展道路,改变了强国必霸、大国必争的历史宿命。在坚持与世界各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基本原则中,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极力构建惠及全球的国际交往新范式、国家发展新形态来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增强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互建互构的共同意志。

四、结语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世界各国在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进程中,绝不会存在只定于一尊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标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但又因不同国家的发展实情、历史因缘、政治架构等因素,必然不会出现统一制式的现代化景象。在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实践中,现代化也应该如历史演化中的社会变迁一般,呈现出诸多形式不一而又合乎逻辑的社会发展范式。

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史诗波澜壮阔,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已有现代化的丰厚滋养,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绎下,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国家发展的全新模式。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优秀典范,中国式现代化在曲折中成长、在打压中发展、在磨砺中蜕变,具有了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基因和时代特质,也更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必将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