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和行动路径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

2024-01-02李雪莉李尽晖

林区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李雪莉,李尽晖,2

(1.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8;2.新疆教育学院,乌鲁木齐 830092)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的类型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意见》的出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系统的工作要求,不仅擘画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也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本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地区最为突出[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实现从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衔接与转型,职业教育需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是农村各类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是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2022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3]。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承担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学历教育,同时也要承担对本地农民、企业职工进行生产技能和岗位培训的非学历教育,为当地乡村产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既是乡村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生需求。

(二)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提供广阔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4]。随着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乡村产业的领域、途径、模式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现有农村农业劳动力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衍生出更多人才需求[5],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升实用技术水平、协同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架起农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总的来看,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的形势下,乡村战略的实施为现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当前,研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学者们大多认识到,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教育政策价值取向错位等问题[6]。总的来看,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中主要面临适配衔接脱节、供需结构失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薄弱等现实困境。

(一)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适配衔接脱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人才的需求类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多种类型的劳动力,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提供服务的切入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职业教育系统与乡村产业系统之间的适配衔接是关键。然而,目前职业教育系统与乡村振兴系统仍存在衔接脱节问题。

1.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的产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把职业院校当作普通教育的“低配版”,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目前,一些职校按照办普通教育的方式办职业教育。一方面,学校没有根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对专业与课程体系做出适时调整,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专业设置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7];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缺乏地域特色,“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与本土特色产业的发展相关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本土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与乡村产业升级存在相脱节的情况。

2.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的职业标准脱节

构建全产业链专业结构,使职业院校课程内容与乡村经济实体有效联通,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服务对接需求”,既是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乡村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场所,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培训,反而容易忽视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课程内容,在就业时存在“用不上、用不好”的现实问题。

3.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乡村产业的生产过程脱节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往往未能与乡村产业链生产链实现精准对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职业院校的职业理念、技能习得与乡村产业结构、就业岗位需求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融通[8];另一方面,“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匮乏也导致了职业院校难以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除此之外,受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教融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由“教”向“产”融合也不容乐观。

(二)供需结构失衡

职业教育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承担着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培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乡村振兴需求侧在人才方面主要存在数量上“供不应求”、质量上“供非所求”、结构上“供需错位”等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数量上“供不应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产业形态升级、治理结构优化等需要数量更多、结构更多元、发展更稳定的人才队伍,对人才数量和种类的需求与日俱增,但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供给却远远不及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量[7]。根据麦克思统计数据显示,2019届农学毕业生中,50%来自农村,但毕业后从事涉农工作比例较低。以农业专业占比较大的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该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5 144位毕业生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人数不足500人。多数毕业生选择其他行业的原因是对农业岗位收入、工作环境的考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农村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工资待遇达不到期望,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积极性不高、乡村优质人才外流等问题。人才数量总体短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基本矛盾。

2.“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质量上“供非所求”

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才[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技术服务,职业教育是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加速各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大量新型职业农民、高科技技能人才、组织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然而,当前乡村建设和发展不仅面临人才匮乏、流失问题,还面临人才质量普遍不高问题,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乡村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较差,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乡村产业结构所需岗位的诉求;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生产技术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结构上“供需错位”

发展现代农业是乡村经济振兴的根本所在,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存在人才总量短缺问题,同时,乡村人才结构性失衡矛盾也同样尖锐。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许多乡村的人口结构以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减少了农业人口;另一方面是由于从乡村升学走出的年轻人多数留在城市打拼,返乡率较低。人才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青年人基本脱离农业生产,甚至部分青年人已丧失基本的务农技能。二是专业结构失衡。现有乡村专业技术人才以本土为主,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接收新知识新技能较为困难。三是层次结构失衡。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人才需求多元化还体现在人才层次亟须拓展和升级。就现实情况看,具有把握发展前沿、带动农户发展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等乡村领军人才十分稀缺。

(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薄弱

职业教育涉及教育与产业两大领域,是与政府、产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紧密联系的教育系统,这种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基于此,政府、产业(企业)与职业院校都要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来服务乡村振兴,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然而,目前现实情况是,多元主体大都“各自为营”,尚未在行动上统一。一方面,协同育人共识不足。乡村振兴系统是由职业教育、乡村产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构成的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因此,在各主体间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求建立权责明晰、利益共生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目前,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与服务“三农”的顶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最终影响了参与主体对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及落实效果。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

人才振兴是促进乡村振兴全面深入实施的关键基础。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措施,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技术技能和人力资本的增值,激活乡村人才的活力。为此,需要积极改变,优化途径,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适配衔接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即产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依据和根源。乡村要振兴,关键靠人才。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职业教育精准契合乡村发展新需求,离不开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增强“服务三农”意识,着眼乡村产业结构设置学科专业,全方位、多层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基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着力推动职业院校适应性发展,对接乡村产业,需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专业特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核心始终是乡村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应精准聚焦乡村振兴产业的目标要求,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需求[8]。为解决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去农化”问题,应深入乡村,积极开展实地调研,精准对接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确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确保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形成“一校一品一特色”专业格局,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10]。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指职业院校要根据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职业教育通过吸收、整合乡村人力资源,帮助解决产业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同时,由于不同乡村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不同等原因,会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产业布局[11],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呼吁职业教育有更高的适应性。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当地乡村产业布局和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校课程内容设置。拓宽服务领域,坚持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不断完善课程内容。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乡村产业职业标准实际脱离的问题,一方面,要开拓创新观念,积极主动扩大服务范围,将农村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另一方面,要针对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乡村产业人员职业构成,实施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课程内容。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是要强化“工学结合”,加强上岗实操环节,培养符合乡村产业标准的人才。要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乡村产业生产过程相对接,需立足于乡村产业实际需求,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乡村产业生产过程相脱离的情况,需着眼“三农”需求,以此来建立送教下乡队伍和开展乡村田野培训[1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解决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发展之间的适配衔接矛盾,逐步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顺应时代发展,紧跟产业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设专业课程,培养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在乡村产业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教学过程应参考乡村产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在教学场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进行改革。乡村农业产业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重要抓手应以生产过程覆盖教学过程,以生产岗位职业标准内容覆盖课程内容为主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而且是以“工”为主,以“学”为辅的、企业师傅与“土专家”积极参与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

(二)促进供需协同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5]针对乡村人才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总量不足的供给与现实需求失衡的现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路径:

第一,稳增量。面对乡村发展多元性和专业性并重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为继,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实施迫切需要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培植人才的“乡土情怀”。即职业教育在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让更多人才了解乡村发展的大好前景和发展需求,培植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为乡村振兴盘活“本土人才”。即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活动,以此来提升乡村本土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13]。

第二,提质量。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衍生出第二、第三产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等,这都有赖于发展乡村职业教育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立足农村特点和本土特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农村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的价值优势,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均离不开人才支撑,需要组织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等多类型人才联动方能实现[14]。

第三,优结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不仅是热爱乡村、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还应对乡村文化、生态特点有一定了解。而吸引这样的人才返回乡村,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支持,也需要乡村的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有较为明显改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乡村教育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较大改善,但适宜各地文化、地理和生态资源的产业环境建设并非一早一夕所能完成,因此改善乡村人才结构、吸引大量的人才返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打破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之间的界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最终形成发展合力[15]。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内生源动力,围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多元育人平台的力量是关键[16]。第一,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需要政府在制度上加强供给,在政策上加以指引,在教育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第二,要建立健全学校、企业、乡村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学校、乡村企业之间资源共建共享;第三,以职业院校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主体,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产业需求提供精准供给,从而为乡村发展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总的来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也是顺应新时代职业院校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通过稳增量、提质量、优结构,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发展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分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