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洛市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4-01-02李存玲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4期
关键词:柞水商洛市商洛

●刘 阳 李存玲 杨 乔 杨 柳 许 广

(1.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陕西 商洛 726000;2.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陕西 商洛 726000;3.商洛市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指导中心 陕西 商洛 726000;4.商洛市植保植检站 陕西 商洛 726000)

关键字:食用菌;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商洛处于秦岭腹地,森林覆盖率69∙56%,林木资源和野生食用菌种资源丰富,是食用菌生产的极佳适宜区。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本市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交通货运物流便捷﹑近接西安市场等优势,坚持系统化谋划﹑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营销﹑机制化保障,优化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商洛市食用菌总产量和香菇﹑木耳单品规模均居陕西省第一,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市”称号。“商洛香菇”“柞水木耳”入选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特许产品。

1 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迅速

2019年,全市栽培食用菌3∙19亿袋,鲜菇产量38∙5万吨,产值34∙3亿元。2020年,全市栽培食用菌3∙5亿袋,鲜菇产量37∙4万吨,产值36∙3亿元。2021年,全市栽培食用菌3∙88亿袋,鲜菇产量38∙2万吨,产值37∙1亿元,食用菌﹑香菇﹑木耳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2022上半年,食用菌栽培4∙1亿袋﹑鲜菇产量40万吨,同比增长55%和40%,食用菌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计划到2025年,全市食用菌鲜品达50万吨,全产业链收入200亿元以上。

1.2 栽植品种增多

全市食用菌栽培品种27种,其中规模化栽培8种。香菇规模最大,占60%;木耳次之,占36%;平菇﹑真姬菇﹑杏鲍菇﹑双孢菇﹑鸡腿菇﹑羊肚菌﹑白灵菇﹑白玉菇﹑蟹味菇﹑猪苓﹑天麻﹑灵芝﹑伏苓等其他珍稀菌类较少,占4%。

1.3 科技水平提升

《地理标志产品柞水木耳》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制定主要菌类生产标准﹑技术规范20个。全市香菇﹑平菇﹑木耳等主栽品种良种推广普及率达80%,专用菇料﹑微量元素﹑免割袋栽培﹑生物制剂拌料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1.4 生产方式多样

一是香菇﹑木耳等木腐菌生产为农户﹑半工厂化生产方式,双孢菇﹑白灵菇等草腐菌以企业﹑全程工厂化生产方式为主体。其中香菇栽培模式有立体层架式和地摆式,木耳有吊袋式﹑塔架式﹑地栽式。二是生产模式为“百万袋”循环模式,即以行政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元,每村发展100个农户,每户种植不少于1万袋,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三是发展模式为“借袋还耳”和“借棚还耳”。四是全市“关中果区苹果树锯末+商洛食用菌生产+菌糠加工有机肥+关中菜区果区施用有机肥”的省内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基本形成。

1.5 产业板块初具雏形

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以代料香菇生产为主,柞水﹑山阳﹑镇安以代料木耳为主,双孢菇﹑白灵菇﹑杏鲍菇等珍稀菌类在商州﹑丹凤﹑山阳有一定量的生产。海拔1000 m以下地区重点发展应季香菇;海拔1000 m以上的冷凉山区重点发展反季节香菇。

1.6 延链能力增强

全市培育“链主”企业2家﹑“成长型”龙头企业10家,带动发展初加工企业达38家,开发香菇多糖﹑香菇酱﹑木耳糖﹑木耳肽等加工产品22类98种,促进了食用菌由食品向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领域和高端产品发展。丹凤夏雨﹑陕西永田两家企业食用菌产品出口泰国﹑新加波等东南亚国家,创汇6000万元以上。在大中城市建立商洛食用菌专卖店31家,与多家电商平台合作,设立店铺194家。南京地铁四号线品牌列车命名“柞水木耳号”。中粮赋能“柞水木耳+”,产品搭乘央企快车。依托食用菌产业,加快金米﹑西川4A级景区打造,促进三产融合。

1.7 品牌开发有力

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认证食用菌“两品一标”产品30个(有机5个﹑绿色23个﹑地标2个)。“商洛香菇”“柞水黑木耳”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成功入选“十四运”官方特许商品。“商洛香菇”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柞水黑木耳”被纳入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荣登2020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榜。

1.8 政策支持有力

市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加快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商洛市木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商洛市支持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财税政策措施》《商洛市食用菌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15个,落实扶持资金1∙3亿元(其中市级设立1000万元木耳产业专项资金),对食用菌产业大力支持,促进了产业发展。商州区出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食用菌(木耳)产业扶持政策具体措施》,对土地流转﹑生产设备﹑科技创新﹑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10项内容提出了34条具体扶持措施;丹凤县编制了《丹凤县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印发了《丹凤县全面推进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丹凤县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办法》;商南县制定出台了《商南县“十四五”木耳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每年整合涉农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木耳产业发展;山阳县制定出台了《山阳县食(药)用菌产业扶持办法》,设立1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安排财政涉农整合资金4000万元,落实黑木耳综合收益保险资金150万元;镇安县出台了《镇安县木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落实专项资金800万元,从菌包生产﹑基础设施﹑精深加工﹑品牌建设﹑金融保险等环节重点扶持;柞水县印发了《全面推进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制定出台了《柞水县木耳产业奖励扶持办法》等各类政策性支持文件19份,每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用于发展木耳产业,重点支持木耳栽培设施﹑品牌培育﹑产品加工和产品营销。

2 商洛市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现存问题

2.1 产业链条不完整

食用菌产品以原产品直接销售为主,加工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较短,品牌培育影响力偏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整体效益不高。

2.2 发展资金不足

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由于该市七县区全部是深度贫困县,市县财力有限,加之企业融资困难,阻碍了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

2.3 科技支撑不强

食用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技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研发能力差,标准体系不健全。如菌种研发不足,精深加工能力弱,菌糠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足等。

2.4 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

目前全市木耳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结合还不紧密。

3 食用菌产业发展机遇

3.1 生态条件好

商洛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69∙56%,年平均气温7∙8~13∙9℃,被授予首个“中国气候康养之都”,被誉为秦岭最美的地方,是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为多种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1]。

3.2 区域位置优

商洛作为西北通往中东部﹑长三角﹑西三角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为食用菌产品流通﹑保障西安及周边市场供给提供了便利条件。

3.3 产业模式优

商洛市首创了食用菌“百万袋”“千万袋”循环生产模式和“七统一分”的管理方式,即以行政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元,依托1家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设1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式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耳管理”的生产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耳管理),带动了农户发展,户均年纯收入2万~3万元。

3.4 发展基础坚实

商洛市香菇﹑木耳种植历史悠久,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群众种植基础深厚,技术掌握熟练,效益显著,前景可观。专业村镇人均纯收入中木耳占比高达80%以上,木耳产业已成为商洛市农村继劳务输出之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3.5 市场前景广阔

商洛香菇菌肉厚而紧实,闻之淡香,食之滑嫩﹑细腻﹑鲜美;商洛木耳具有品质好﹑味道好﹑营养价值高﹑保健价值高﹑药用价值高“两好三高”的特点,被称为“素中之荤﹑菜中之肉”。商洛木耳中特有的营养物质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是食品中的“阿司匹林”,当前,以柞水木耳为代表的商洛食用菌产品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

4 商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对策

商洛市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需围绕短板弱项,持续以“链长制”为抓手,以食用菌产业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聚焦“六大工程”集中力量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商洛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4.1 聚焦菌种繁育创新培强工程

依托李玉院士柞水工作站木耳研发团队,加强木耳菌种研发﹑选育﹑试验示范与推广。加强食用菌菌种繁育和技术创新,规范菌种菌包生产,提升优良菌种供应能力和菌包生产能力,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食用菌专业培训中心﹑实训基地等,加强高素质菇农培训[2]。实施菌种繁育项目,在柞水建立市级菌种繁育中心,山阳县﹑镇安县﹑商州区建设三级菌种厂,建立菌种繁育生产体系;加强菌种市场监管,提高菌种质量,为生产主体提供优质菌种[3]。

4.2 聚焦生产基地提质增量工程

提高全市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栽培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木耳以设施吊栽为主﹑地栽为辅,着力提升设施栽培规模比重,以“商洛香菇”“柞水木耳”为主,以双孢菇﹑羊肚菌﹑海鲜菇﹑白玉菇﹑金耳﹑玉木耳等栽培示范为辅,通过打造2个亿“袋”产业带,3个千万“袋”基地县,100个百万“袋”专业村﹑万户万袋木耳示范户,提升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4-5]。

4.3 聚焦产品加工交易增值工程

坚持引育结合,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形成多元化﹑多品种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着力研发生产“八大类50个”木耳产品品种,着力将商洛市打造成“全国木耳产品交易中心﹑木耳价格形成中心”。加强宁商深度合作,实施精深加工项目,开展木耳高端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鼓励本地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促进木耳产品由低端食品型向高端功能型产品发展。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6]。实施外贸出口项目,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积极申请外贸出口权,畅通木耳产品出口通道,建立海外仓,发展创汇菌业[7]。

4.4 聚焦产业融合引领工程

突出适生优生,优化产业布局,以特色小镇﹑产业园﹑智慧园区为载体,实施柞水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木耳)项目,带动其他县(区)发展木耳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促进木耳产业深度融合。依托优势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深度挖掘木耳文化,拓展观光旅游﹑科普宣传﹑健康养生等功能,促进木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深入打造系列木耳文旅产品,将每年4月20日“柞水木耳文化节”与推进木耳产业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相结合,展销推介与招商引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商洛木耳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商洛打造成全国食用菌产业公认的新高地。重点谋划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金米现代木耳产业融合示范区﹑西川木耳特色小镇提档升级﹑田园综合体﹑产业强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等项目[8-9]。

4.5 聚焦标准体系完善工程

建立木耳产业标准体系,制定颁布商洛木耳生产技术标准,指导制定企业标准,用标准规范生产。实施菌包生产工厂化,以工厂化实现标准化。合理利用现有原料,实施储备林项目,培育新的原料资源。建立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商洛木耳产业基地,推广大棚吊袋﹑地栽为主的标准化种植方式,规范种植和管理[10]。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实施有机肥加工项目,充分利用废弃菌袋生产有机肥,支持企业建立有机肥加工厂,建立生物炭生产线,实现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4.6 聚焦品牌创响工程

发展数字经济,建立商洛木耳大数据中心,对木耳产业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筛选,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掌握木耳产业动态,收集发布产销信息,建立木耳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以商洛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网络交易平台,开辟网上交易市场;在柞水建立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专业交易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增强市场影响力[11]。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县创建和国家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木耳产品追溯体系,实现木耳产品质量可溯源。鼓励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注册商标,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实施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打造“中国气候好产品”。强化木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虚冒商标侵权等损害商洛木耳声誉的违法行为,保障群众消费权益,提升商洛木耳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公信力。

猜你喜欢

柞水商洛市商洛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崔孝栓专访——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
柞水县文化馆:“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2021年柞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丰富多彩
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陕西商洛:创出菌蔬轮种发展新模式
柞水用“三项机制”跑出加速度
商洛市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商洛水源地生态经济区划分析
商洛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