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尾松切根育苗技术要点

2024-01-02付建国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4期
关键词:切根主根菌根

●付建国

(安庆市林检站 安徽 安庆 246000)

马尾松是松科松属高大常绿乔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混交林造林﹑工农业生产用材﹑医药生产等方面。马尾松是深根系树种,大田育苗因其主根粗长,侧须根较细而且数量少,移栽造林的成活率较低,而且缓苗期长,幼林前期生长缓慢。当前生产中也采用塑料袋或根型培育器进行育苗,虽然可提高苗木质量和成活率,但成本高,运输费用大。实践表明,切根育苗是一种比较可行的育苗技术,既能提高马尾松大田裸根苗质量,也能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基本操作是将苗木原主根部分切除,促进苗木根系生长,增加侧须根数量,提高菌根感染率,同时降低高径比,控制冠根比,有利于促进其成活和生长。

1 种子采集

选择15~40年生,冠形匀称,树干通直,长势良好且无病虫害的母树进行采种,采种时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此时球果由青转褐,鳞片尚未开裂。采种后可以用人工加热法或将球果堆至角落曝晒,种子会从球果中脱落,将种子收集筛选﹑风选,晾干后装袋,置于干燥处贮藏,贮藏期一般为1年,贮藏期越长发芽率会越低。采用塑料袋密封,贮藏在0~5℃低温下,可以贮藏2年。种子纯度为80%~95%。马尾松种子较小,一般千粒重10∙4 g左右,每千克纯种子近万粒。

2 苗地选择

育苗地宜选择地势较平坦﹑近水源的向阳地,土壤肥沃,排水性好,土质疏松,以酸性壤土或砂壤土为佳。整地可以提前3~6个月进行,翻耕深度25~30 cm,根据地力情况施足基肥,每667 m2施磷肥60~100 kg,同时每667 m2撒施硫酸亚铁粉15~20 kg或生石灰30~40 kg进行消毒,然后作床,床宽100 cm﹑高20 cm,床间留30 cm步道。如果苗地前作非松苗,需要在床面撒一层松林菌根土,菌根真菌能够促进马尾松根系对N﹑P﹑K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促进根系发育,利于幼苗生长[1]。

3 种子处理

用30℃温水或冷水浸种24 h,可以促进种子发芽,利于苗齐苗壮。播种前用0∙5%硫酸铜溶液浸种4~6 h,灭杀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细菌,也可用0∙15%福尔马林溶液浸种,同样能达到消毒目的。

4 适时播种

宜在春季2月上旬至3月上旬播种,最晚也要在3月中旬播完。采用条播,用木棍或划沟器顺苗床方向平行划出沟距15~20 cm的浅沟,然后将种子均匀播撒在沟中,用种量在3~5 kg/667 m2,播后用薄土覆盖,以能见到部分种子为宜,覆土不宜过厚,然后用稻草帘或塑料膜覆盖,可起到保湿保温的作用,促进种子提早发芽,出苗整齐。播后20~30 d幼苗出土,要及时揭膜撤草,避免烧苗,苗齐后要连续喷施1∶1∶120的波尔多液2~3次,预防猝倒病,每隔14 d喷施1 次[2]。

5 苗期管理

5.1 松土除草

苗地土壤条件良好,利于杂草快速生长,会对松苗生长产生影响,因此要及时松土除草。春夏是杂草旺盛生长时期,每隔2周要进行一次松土除草,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松苗的根系发育。

5.2 适时浇水

幼苗出土后40 d内应特别注意保持苗床湿润,3~8月,马尾松幼苗处于旺盛生长季,枝条和针叶生长最快,而3~5月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幼苗生长需要,在这段时间如果降水量小,要及时进行灌水,可每隔3周灌水1次,保证幼苗生长所需水分。

5.3 合理施肥

播后第2年要开始施肥,增加养分促进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施肥集中在6~7月,施硫酸钾复合肥20 kg/667 m2,施肥2~3次,每隔15 d施1次肥。6月中旬施浓度为0∙3%~0∙5%的尿素1~2次,8月后停施钾肥。可根据情况适量施用氮磷钾复合肥,能起到促进苗木枝梢木质化的作用。

5.4 适时间苗

播种后翌年春季,根据苗木情况进行间苗补苗,补苗间苗的原则是去小留大,除弱保强。土壤肥力强﹑水肥条件好的可以密植,株行距控制在15 cm×15 cm,反之要稀植,株行距可以扩大到20~40 cm。通常分2次移苗,第1次在5月中下旬,第2次在7月上中旬。阴雨天略带宿土,可提高成活率和苗木质量[3]。

6 切根技术

6.1 切根时间

切根时间要以苗木高度和主根长度来确定,伏旱前可以查看苗木根茎生长量是否达到要求,如果苗高达12 cm,主根长15 cm,则可以在7月中旬前切根,否则要在伏旱结束﹑秋雨到来后再切根,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无伏旱或不受伏旱影响的山区,切根时间可根据苗木生长量而定,一般不超过9月中旬。切根过晚,生长时间较短,苗木质量不佳。

6.2 切根深度

切根时将苗木原主根长度的一半左右切掉,主根长基本在15 cm左右,切根时要将切根铲的入土深度控制在8 cm左右,具体操作时,要根据幼苗的长势确定,苗高根长的要略深,苗小根浅的稍浅,保证苗床上苗木的原主根长度在8 cm左右。

6.3 切根方法

6.3.1 斜切法用铲刀在苗行一侧开始,在离苗木地径5 cm左右处,斜向苗木60°角度插入,斜铲入土推进,便可将苗木主根6~10 cm下切掉。这种方法具有相对省力﹑效率高的优势,山区坡大的条播苗床以及土壤较黏﹑石砾较多的地块适合采用此种切法。

6.3.2 平切法如果苗床相对平坦,土质疏松,地块干净无石砾,采用撒播的苗床,可以采用平切法。操作时手握铲刀,分别从苗床两边8~10 cm的深度入土,向苗床中间水平推进,用力均衡,切入50 cm,推进时要保持水平稳定,避免向上或向下偏斜,铲刀到位后要沿原方向退出,退刀时要缓慢,并且向下用力压,使切缝加宽,易于退刀,切忌向上抬刀将苗木拖倒。

6.4 水肥管理

切根后马上要进行一次灌水施肥,这样能避免切根后苗木萎蔫,同时也可促进须根生长与菌根形成,8月底前切根可施浓度分别不超过0∙5%的氮肥和过磷酸钙水溶液,如果9月切根,只施磷肥,不施氮肥。

6.5 起苗与运输

每年11月末或12月初,马尾松切根苗基本停止生长,此时便可以起苗进行造林。起苗时不能用手直接拔苗,要用锄进行挖掘,能最大程度避免弄断须根﹑菌根,为提高移栽成活率创造条件。挖苗时锄刀挖口要离苗木10 cm,逐行倒退挖,尽量深挖,不伤或少伤苗木侧须根和菌根,带些宿土为佳。运输时要用薄膜或稻草遮盖,避免风吹日晒导致根须失水,最好随起随栽,如当天不能栽完,应就近进行假植,确保成活[4]。

7 病虫害防治

7.1 幼苗猝倒病

此病由镰刀菌和立枯丝核病原导致,是幼苗常发病害。发病后种芽腐烂,树苗倒伏,茎木腐坏,树根腐烂而死。

防治:南方高温地区,要选择地势较平﹑排水性能良好的地块进行育苗,整地时做好土壤消毒,可以翻耕后曝晒,也可以采用喷施或灌浇多菌灵等药剂,施肥时如用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重施磷﹑钾肥,提高幼苗长势,增强抗病性。

7.2 赤枯病

此病害主要危害当年新叶。发病初期,病叶有淡黄褐色或灰绿色段斑产生,后慢慢向周围扩展,接着变为赤褐色,后期变灰白色并有黑点出现,针叶从病斑处弯曲甚至断折。菌丝体可以随病叶越冬,第2年4月下旬分生孢子再次浸染其他针叶。每年6~7月是发病盛期。

防治:发现病苗要及时清除,阻断侵染源头;可以在清晨或傍晚用621硫烟剂加硫黄细粉按8∶2的比例混合后防治,也可以用741烟剂防治,还可以采用5%可湿性退菌特粉﹑退菌特重烟剂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方面可以采用以烟雾为载体的抗生细菌防治,常用的抗生细菌有代号“P751”和“Bc752”菌株农丰菌制剂。

7.3 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对湿地松﹑马尾松和火炬松等多种松类树种产生危害,是引发其出现病症的主要害虫。此虫大多藏于树皮的缝隙中,可以在密集针叶与地被植物中越冬,翌年春幼虫便可大面积繁殖。幼虫具有群集性,集中在针叶顶端啃食树叶,3~4龄后分散,遍布整片针叶,5~6龄后,食量加大,会迅速啃光树叶,造成大面积灾害。

防治:松毛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可在苗地设置黑光灯,晚上开灯引诱成虫集中灭杀;初春时人工摘除虫卵,降低虫卵数量;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28%灭幼脲粉剂或少剂量增强粉剂调制杀虫剂进行喷施,如虫害发生严重,可以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松毛虫幼虫期,将1∙4%苦烟乳油与柴油按照1∶10的比例混合,稀释成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7.4 松天牛

松天牛也称松墨天牛,是林业一种重要的检疫害虫,幼虫为害松苗的水分养分输送组织,导致松苗枯死,成虫会通过啃食嫩枝取食,而且其体内有松材线虫,会侵入松树,导致树势减弱,严重时会造成松林大面积死亡。

防治:加强检疫,杜绝带疫松苗及产品进入林区;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进行生物防治,做好花绒寄甲和管氏肿腿蜂的保护和推广,可对松墨天牛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在松墨天牛成虫期,对树干﹑冠部喷洒绿色威雷750~1200 mL/hm2,也可用毒死蜱和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进行防治;在松墨天牛成虫羽化盛期利用氯化烟碱类杀虫剂,用药量为4∙5 kg/hm2,也可在1%噻虫啉微胶囊颗粒剂中添加滑石粉,均匀施药[5]。

猜你喜欢

切根主根菌根
黄芪幼苗根系生长发育与GR24和IAA的关系
基于机器视觉的三七主根形状分类方法研究
植物的“嘴巴”
切根对乌桕容器苗质量的影响
栓皮栎幼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对切根胁迫的短期动态响应
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及保存研究
桂花幼苗切根移栽育苗技术探讨
切根对侧柏实生苗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灰树花菌渣用于板栗专用生物有机肥的研究初报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菌根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