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艺与价值: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兼评《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

2024-01-02孙赟典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乐平戏台营造

辛 凤,孙赟典

(陕西科技大学 a.设计与艺术学院;b.阿尔斯特学院, 西安 710021)

中国传统技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沟通情感的纽带,也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 在民族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戏台是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 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本研究通过考察乐平古戏台现状,挖掘其内涵和价值,探索其保护和传承对策, 来更好地研究中国传统营造技艺, 让营造过程中的多样化民俗文化更好地体现,以加强群众文化认知能力,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的现状

(一)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概述

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既包括了建筑物木构架体系的营造,也包括了古戏台的基础、台基、墙体、楼板等一类的建筑围护体系。 古戏台营造技艺是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 在明朝时,当地各家族“联宗立庙”,并在庙宇内修建了一座戏台,名为“祠堂”。 清嘉庆、道光年间,乐平戏台逐渐脱离宗祠,并先后出现了双面台和万年台。 “古戏台”是一项由国家重点保护的民间传统工艺, 于2014 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平被誉为中国古戏台之乡,拥有480 多个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是全国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一个地区,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美誉。乐平古戏台的建筑风格非常典型, 它包括下宽的台基、中墙的柱子和高耸的屋顶,构成了前厅的立面,建筑精巧复杂,装饰豪华。

(二)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

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与保护,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基础。[1]李浈从传统营造技艺的视角研究了泛江南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2]。 王颢霖从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入手, 详细讨论了保护制度建设中的问题, 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保护实践、保护研究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3]。 杨阳、巩媛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 认为古代戏台的形态结构演化是古代先民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音效设计, 实质上是古代舞台声学技术的发展和音效的演化[4]。 章望南从传统营造技艺的视角研究了徽州古戏台的历史、科学、建筑特色、艺术价值[5]。

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融合了带有乐平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艺术成分,具有很好的历史、科学和学术研究价值,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基于古戏台营造现状, 作者张静静不断研究和总结,撰写了《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这部著作,以营造技艺这一视角,开启人们了解乐平古戏台的钥匙。

二、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的价值

《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一书以艺术人类学为理论背景、 乐平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从艺术特色,乐平古戏台的建筑材料与工具,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了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乐平古戏台是富有传统人文内涵和人文主义情怀的建筑典范,它以实用功能为基础,延伸出具有独特艺匠精神和创造理念的重要的审美价值[6]。 从艺术特色、装饰工艺,以及表现的民俗文化中,都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价值。

(一)艺术特色

乐平存留的古戏台年代久远, 类型丰富,主要分为五类:祠堂台、万年台、会馆台、家庭台和庙宇台。 戏台常作为某一地区的文化载体,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向人们传递着历史文化信息,古戏台作为乐平的文化载体,向人们源源不断地传递着地域文化,其独特的建筑形制特点和戏台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古戏台的文化功能和它的建筑形制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从乐平现存的传统戏台来看,无论是祠堂台还是万年台,平面形式均为横向长方形,且戏台基本为一面观的形式。 戏台上下场门的数量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来说是两个上下场门,有的有四个、六个,这是依据演出的阵势,演员的数量等因素而决定的,在场门多的古戏台上,演员进进出出,场面极为热闹,也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 同时,附近还会有商贩们做些小生意,满是人间烟火气。

(二)装饰工艺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视装饰艺术,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传统工艺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传承与保护传统工艺, 不仅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并对延续国家文化命脉、 保持民族精神特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3]。 乐平古戏台涉及的装饰工艺众多,书中选取了运用得比较多的雕刻工艺、 油漆和贴金工艺、匾联工艺来进行了详细阐述。

1.雕刻工艺

在乐平的雕刻工艺中, 木雕的占比最大,配以少量的石雕、砖雕。 木雕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达到顶峰, 古戏台的精美雕刻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乐平戏台雕刻工艺以浮雕、透雕、圆雕最为普及。 每种雕法都有其特定的特点,无一不体现出工匠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手法。 再加上在雕刻时,一般采用一次成型,不会经过二次打磨,刚劲有力的线条,清晰明显的刻痕,无一不彰显着雕刻的艺术效果,也体现着乐平人豪放的个性特点。 戏台雕刻有其特殊的加工程序,首先是将图案等比例的放大并且精细地附着在木材表面,第二步是打粗胚,在木料上形成初步形象,随后是打细坯,进行深度加工,最后进行整体修整,保留一定的雕凿痕迹,体现出真实性。同时,对于雕刻题材和吉祥纹饰的选用也是有讲究的,乐平古戏台的雕刻题材多样,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都充分表达了乐平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吉祥雕刻纹样应用的也比较多,它是人们表述的重要载体。

2.油漆和贴金工艺

这两项工艺关系密切,都是对戏台外表的装饰。 为了便于上油漆和贴金,常常需要做地仗,匠人们会根据木构件本身的情况最终将表面找平即可。 地仗工艺常用生漆新鲜的猪血、粗灰等原料制作而成。 生漆是油漆工艺中的常用材料,但是老漆具有一定的毒性, 也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地仗工艺的第一道灰是捉缝灰, 随后是披麻,亚麻灰,中灰,细灰。 整个工序非常的复杂和耗时,每一过程都需要工匠精细掌握。

3.匾联工艺

匾联是乐平古戏台的又一重要建筑装饰方式。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民俗文化在乐平民间长期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匾联文化体现着民风民俗和生活情趣。 匾联主要分为匾额和楹联,它涉及建筑、戏曲等多个领域,能够折射出一定时期内的戏曲文化发展史。 匾额和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匾联也属于建筑的一种, 是对建筑物进行的一种艺术处理。 不同建筑的牌匾,其内涵也不尽相同。 乐平古戏台的牌匾,是反映乐平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道德伦理观念、精神信仰和民俗习俗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7]

(三)文化习俗

《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一书对于如何记录和保护乐平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强调了对于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本专著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技术基础, 并从建筑层面上阐释地域文化,以加深对传统建筑的研究,推动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 书中从多个维度研究乐平古戏台的文化习俗, 每一部分都精准地定位了乐平古戏台的营造标准。

1.营造过程中的相关仪式

乐平古戏台的营造过程中有很多仪式,它们是古戏台建筑文化和营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动工仪式,就是一些人在建筑基址上锄下第一锄头的行为,以示一个好的开始。 之后是起工宴,师傅在上山采料前和在砍第一棵树的时候要焚香和燃香、燃放鞭炮爆竹,以祈求采料整个过程中的顺利。 随后是上梁仪式,上梁前先写好对联,根据太阳的最佳方位,众人将主梁抬到预定好的位置。 紧接着喝彩和抛洒果品,主梁到达现场后首先是祭梁,祭梁之后就由师傅将铁制的葫芦样式的栋梁箍钉于梁正中间,一边钉一边喊喝彩词。 随后就用大红布缠绕梁身,宗族的主事者们开始磕头拜梁,随后就是上梁,众人依旧喊喝彩词,大声呼应。栋梁架稳后便是抛梁,掌墨师傅和徒弟们在梁上向梁下的群众抛梁粑,糖果等,接到它们都具有美好的寓意,也使众人都融入上梁仪式中,求得一个好的运气。

最后是戏台落成开戏,新戏台整体落成以后要择吉日“开戏”,俗称“破台戏”,开台演出后戏台才可以正式使用。 不同村落的破台戏演法虽然不同,但是均有请演员扮鲁班、神仙,以公鸡血祭台、以斧劈魔鬼驱赶妖邪等环节,体现出大众对于戏曲的热爱和对于安宁的祈求。

2.独特的戏风戏俗文化

乐平市有着独特而又多样的戏风戏俗文化,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喜庆、祈福、驱灾、平安。 乐平农村演戏非常注重仪式和程序,首先是戏前准备, 演出前一天还会有重大的敬神祭祖仪式,随后是戏前迎亲接客。 人们热情的接待前来看戏的人,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人物,则会安排在贵宾席上看戏,以此来体现大家的尊重。 开谱和游谱也是戏风戏俗文化的其中之一。 先开谱仪式再游谱仪式, 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这些风俗文化也都承载了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三、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一)传承现状

1.理论和记录的缺乏

从古至今,建筑工匠的地位都较低,并且他们的学识都不足以让他们高超的技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和流传,于是几乎都是以言传身教、口头讲授的方式进行传授。 这些师傅的一大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不足,虽然能力很强,但是对于知识系统的梳理非常的匮乏, 以至于鲜有总结精湛的文字来描述这项技艺。

2.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

从我国当前来看,像古戏台营造技艺的传承是不稳定的,首先在传承过程中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固有观念,师傅很难把自己所有的技能都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 同时受宗教制度的影响,许多工匠会有“传内不传外”等思想,这就大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脚步。 并且这项技艺的灵活性很高,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重要的就是一些核心的技艺, 但是恰恰这些核心技艺掌握在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手中, 并且需要徒弟大量练习才可以达到不错的水平。 所以无论是看传承方式的单一性还是过程的艰难性,立足当下,这项技艺的传承都是困难的。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当前传承人老龄化较严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得人在艺在,人去艺绝[3]。

3.传承人群受限

后继传承人的补充不足是传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传统营造技艺本身就是依靠人的传承而发展的,它需要的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靠的就是人。 营造技艺的传统传承机制较为脆弱,一个师傅收徒人数有限,需要多年学艺和实践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传承人。但是依据营造技艺的工作性质,以及行业吸引力,大多数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徒弟,形成完整而有序的传承梯队。

4.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冲击

社会不断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在现代化和科技化的背景下,传统营造技艺迎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汹涌而来、表现强势的现代化建筑形式和手段,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需要的不仅是时间上的延续,更是人们的欣赏与理解。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理解认同这项技艺存在的价值,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制。

(二)保护对策

1.保护建筑实体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建设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实体在被不断地损坏, 自然也就导致了一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的流失。 乐平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一直都积极地采取措施,例如进行普查,根据建筑的珍贵程度来确定保护级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于保护建筑实体,当地针对不同地区的需要,结合当地的天气、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组成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对特定的建筑实体实施保护和修缮工作。 对应人为破坏的情况,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条例, 通过法律的制约来促进对建筑的保护, 减少了传统古戏台文物构件被盗或者被损毁的现象。 我们要提高对建筑文化遗产的再认识能力,既要保护建筑本体,又要挖掘、保护和传承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地名和传统民俗技艺,使地区范围内都有文化氛围,将建筑文化“魂”的本质体现出来。

2.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舆论宣传是连接百姓和建筑文化的桥梁,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 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已经大为提升,通过舆论宣传,让人们更广泛的了解建筑文化。 乐平市政府可以将古戏台元素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在路灯,公告牌运用古戏台元素,在文化墙上绘画古戏台。 只有提高了民众对古戏台的认同, 乐平民众才会自发地对古戏台进行保护, 才会更加配合相关部门对古戏台保护工作的实施[8]。

实施者应当深入调查和研究当地的文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将古建筑用当今人们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为保护中国古建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追根溯源,更让历史铭记于心,提高人们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自豪感, 古建筑文化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就在于此,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而存在,让中华民族的心因历史的认同与自豪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名录

保护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需要先从传承人着手。 传承人是传承文化的必要手段,保护传承人对于“非遗”保护具有重要意义[7]。 应当不断完善名录及传承人体系建设, 激发项目活态传承的可持续性。 首先建立相关传承人名录,将其作品进行详细调查,理清传承谱系、传承链,也要考虑特殊情况,例如传承人年事已高,为了保证记录的时效性, 可以采取3~5 年采访一次的措施, 对于传承人的口头陈述做好录音和录像工作,让一切话语都有迹可循。 最后还应梳理出传承人的师承关系,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行规、习俗、禁忌等相关文化内容。 国家对于传承人的数量和地区的分配也应当平衡, 保障每一方文化,并且完善传承人认定制度,考虑到传承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让有较大贡献的传承人进入国家级名录。

4.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传统营造技艺做详实准确的记录是传承的重要环节, 可对现存的古戏台营造技艺进行全面调查。 派团队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参与到古戏台的建造、修复工作中,通过绘图、影像和文字的方式,将传承者的建筑技术进行记录。 做好文字、影音影像的梳理工作,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然后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对建筑营造过程进行全面、精细的再现,让它更直观,更容易被理解,亦可用现代的软件进行直观的展示,以便在没有传承者的指引下,根据设计图或影像,进行高效的修复或重建。

5.现代教育培训与创新

群体性的民间文化是特定区域内广大群众共享的文化资源, 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保护原有文化的同时也应当注入新鲜的血液。 社会和学校应探索教育方式多元的传统营造技艺人才培养体系, 联合政府、行业、企业,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在高等院校中,可以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开设传统营造技艺相关专业和课程, 在教育领域宣传和弘扬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 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3]。我们要正视文化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保护永远不是循规蹈矩、 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创新,将新时代元素融入进去。 正确处理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才能真正减少或杜绝所谓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 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真正的科学的保护,真正留住乡愁。

四、结语

传承了数千年的古戏台营造技艺,凝聚了历代先贤的智慧, 在乐平的古戏台上演绎的是他们对生命的执着与激情, 也承载了一段又一段时代的文明记忆[9]。 它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无法丈量的, 它的存在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 《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一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技术基础, 并从建筑层面上阐释地域文化,以加深对传统建筑的研究,推动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 作为一方文化的大展台,其保护工作需要个人、社会、国家合力完成。 期待古戏台“活”起来、“唱”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几尺方台,经久流传,唱念做打,演绎着说不尽的故事。

猜你喜欢

乐平戏台营造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春种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乐平的眼镜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