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视域下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4-01-02洪凌艳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思政高职

洪凌艳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福州 35000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冲锋号角,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二十大再次奏响了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最强音。 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今天,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的“压舱石”,将助推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劳动者。 2021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中就明确指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实效”, 充分表明了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最新风向标, 切实打响思政课质量提升攻坚战。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握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

高职思政课在培养德技并修的能工巧匠、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提升政治素养方面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在高站位上做文章,把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

(一)顺应教育强国战略,强化思政课契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性

“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必须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支撑强国建设的教育体系和人才队伍。当前新型职业教育人才的标准已不再是只有技能的 “机器人”,而是“德技并修”的能工巧匠。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始终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站位,紧紧对标教育强国战略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 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思政课程这个关键,正确认识和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 保持战略定力, 坚持铸魂育人办好高职思政课,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

(二)坚持顶层设计思维,强化党全面领导思政课建设的统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 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1]。 高职院校党委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总指挥, 应充分发挥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作用,凸显思政课核心课程地位,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中共中央办公厅2021 年7 月出台 《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的具体措施,为强化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职院校党委要 “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2]把思政课列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融入学校整体事业发展大局规划,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导向完善教学标准,健全保障机制,深入落实思政课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科研立项、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为思政课质量变革提供政治保障。

(三)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强化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的根本性

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培根铸魂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内容博大精深,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是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砥砺探索中, 是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从容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科学的、 创新的理论体系,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开好上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切实提高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效, 强化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的根本性。

二、聚焦改革创新,提供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于教学改革创新。 通过不断深挖教学内容, 转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破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以品质化为核心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关乎课程质量。创新教学内容重在以品质化为核心。 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把党和国家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活案例全面贯穿、有机融入课堂。 要重视党史教育,以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为依据,“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学好党史‘活教材’, 学懂弄通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3]。 同时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园文化与思政理论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充分展现思政课的理论魅力,讲深讲透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要遵循高职生成长规律进行教学整体设计,做到“因材施教”地融通专业技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应融尽融,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行业企业的最新标准融入教学, 使学生养成符合专业特点的政治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以信息化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

“在思政课建设中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课程质量的必然选择。 ”[4]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信息化素养。 以信息化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思政课应广泛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团队、各教学班级的统一管理。 通过课前自学消化、课堂分享内化、课后拓展深化优化教学流程。 课前, 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传微课、推文等预习任务,布置课前分组活动、发布问卷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疑问, 教师通过答疑指导进一步了解学情, 更好地以生为本设计课堂教学。 课中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在线抢答、问卷、投票、主题讨论、分组任务等高效互动,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端即可随时参与现场学习互动和学习评价。 课后及时在线测评深化巩固所学知识点。 通过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利用,使“课内”和“课外”有机衔接,“线上”与“线下”无缝连通,实现对高职思政课的课程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方式、考核方式、评价手段的创新,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课程质量,助力打造思政金课。

(三)以多样化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还要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任务式教学、问题链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协作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和吸引学生深度参与, 扭转思政课无聊无趣的刻板形象。 另一方面要丰富思政课第二课堂,依托思政类社团、思政类竞赛、公众号等渠道深入开展有益有趣的活动, 同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 依托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资源开展思政育人, 在实践中潜移默化贯穿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教育。

三、着眼以人为本,打造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教育强国视域下职业人才的培养教育离不开思政课的高质量建设。 办好思政课核心关键在于教师。 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就是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高职院校要着眼以人为本,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标准,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能力素质,盘活思政教师的内生动力,凝聚思政教师的集体智慧。

(一)能力素质“提”起来

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是教师上好思政课的重要因素。 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为思政课注入灵魂和讲透讲深讲活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沁润学生心田。 “科研是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剂”[5], 对学术领域的深入探究会使教师的授课更具有科学性、 理论性和说服力。 丰富的实践阅历和经验则是提升授课感染力、鲜活性的必备要素。 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名师工作坊、积极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社会实践、专家论坛、教学能力竞赛等一系列方式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增势赋能,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信仰坚定、创新意识浓、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信息化能力强的优秀思政课程教学队伍。

(二)内生动力“活”起来

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通过激励机制构建盘活思政课教师的内生动力,唤醒教师的专业自信和成就自足。 如针对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 完善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实施办法和评聘标准, 实现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单设标准与单列职数。 在校内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对思政课专任教师予以倾斜, 扩大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认定范围等, 让广大思政教师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展现个性与风采,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获得感。

(三)集体智慧“聚”起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凝聚思政教师的集体智慧是提升思政课质量和实效的关键一招。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来源较广,通常由校内思政课专职队伍、校内兼课教师队伍、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组成,专业背景、擅长领域、年龄阅历、教学经验的个体差异性较大。 传统的单兵作战、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充分创新集体备课模式,根据教材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师情况分成若干教学团队开展模块化集备, 联动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通过人人参与教学总体设计分享、无生片段教学展示、教学反思交流等形式集思广益,打磨高品质思政课程,助力教师共同成长。

四、健全评价体系,夯实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网

教育强国视域下凸显思政课建设的质量标准十分必要。 不断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精细评价目标, 丰富评价主体, 优化评价方式等途径进一步构建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相适应的多元评价机制, 可以倒逼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成为夯实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评价目标精细化

高职院校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目标,通过制定细化涵盖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课程建设能力、科研能力、信息化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开展学生思政教育能力在内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标准, 作为教师岗位聘任和绩效津贴奖励的主要依据, 鼓励和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潜心教育教学,形成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思政课评价主体应打破以教师为主的固化模式,转向教师和学生并重。 一方面健全教师个人自评、督导评价、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多主体评教方式, 全面客观地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遵循高职学生成长的规律及时代的发展需要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考勤状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平台学习效果、期末考试成绩、 社会实践参与等各项量化指标综合进行评价,通过丰富评价主体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

(三)评价方式科学化

高职院校要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要求实现思政课质量评价方式科学化。 改进结果评价,不以思政课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强化过程评价,依托信息化技术采集、 管理和存储教师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量化反馈;探索增值评价,通过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进步幅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健全综合评价,教师评价围绕师德师风、教学科研实绩、学生工作等全面考量;学生评价综合聚焦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与行为习惯的变化与养成。

五、拓宽布局广度,构建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职思政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善用系统思维,拓宽高职思政课建设的布局广度, 形成学段层面一体化发展、学科层面协同化发展、社会层面联动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学段层面一体化发展

教育强国视域下积极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 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已成为当前作为深化思政课高水平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当前高职学段思政课资源与中小学学段的有效衔接不足,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牵头作用, 积极推进和各中小学校的思政学科共建,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实现备课、教学、科研、实践研修等方面的共享机制合作。 体现不同学段特点,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注重课程深度、广度、难度上的衔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力求为学生成长打好底色,逐步实现区域联动、校际协同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

(二)课程层面协同化发展

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精心打磨课程思政也是推动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职业院校要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如艺术、文史类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法学类专业课程培育学生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理工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等。推动课程层面的协同化发展, 将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具体的专业知识传授中,改变思政课育人孤岛状况, 增强思政育人的辐射力和扩大其覆盖面。

(三)社会层面联通化发展

要善用“大思政课”,突破思政小课堂的有限时空,使之融入“社会大课堂”,实现思政课课内与课外联通化发展, 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扩展多维空间。 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打通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互联通的渠道,“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专家学者、工匠技师进校园现身说法;设立思政课实践学分,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乡村、红色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顺应“互联网+思政课”新趋势,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成线上“云端”学习平台和线下虚拟体验场馆,创新了思政元素的展现形式。

总之,在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离不开立德树人思政课的滋养。 同时,高职思政课建设必须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在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改革创新、着眼以人为本、健全评价体系、拓宽布局广度这五大路径上下功夫, 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更多“德技并修”的能工巧匠。

猜你喜欢

高质量思政高职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思政课“需求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